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3 22:49:39
近期,有消息稱,華泰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和國聯證券7家券商獲得第三批基金投顧試點資格。同批獲得資格的還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3家銀行。3月3日晚間,華泰證券與中國銀河均官宣了這一消息。兩家券商在盤后發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關于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試點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有關事項的復函》。根據該復函,證監會對公司試點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無異議。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謝欣
現在投資者買基金非常方便,除了銀行、券商處,甚至支付寶、微信......都可以買到基金。可是,幾千只基金一看就眼花繚亂,即使是投資老手,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選到一款真正適宜自己的基金。
近期,有消息稱,華泰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和國聯證券7家券商獲得第三批基金投顧試點資格。同批獲得資格的還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3家銀行。
3月3日晚間,華泰證券與中國銀河均官宣了這一消息。兩家券商在盤后發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的復函,證監會對公司試點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無異議,公司應當按照《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以及報送的試點業務方案盡快完成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相關籌備工作。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期限為一年,試點期間,應按證監會的要求審慎控制試點業務規模。展業一年以后,應當按照要求申請續展。
所謂基金投資顧問業務,主要是指擁有相關資質的基金投資顧問機構,接受客戶委托,在客戶授權范圍內,根據與客戶協議約定的投資組合策略,代客戶作出具體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并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的業務。
去年10月,證監會機構部正式發布了《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首批獲得試點資格的是嘉實、華夏、易方達、南方、中歐等大型基金公司。當時證監會指出,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要從兩方面發力:
一是讓專業的投資顧問輔助投資者做出基金產品投資決策并監督執行,提高投資者投資的紀律性,適度抑制投資者追漲殺跌行為。
二是適度扭轉銷售機構的行為,將收費模式從收取申購贖回等交易型費用調整為按保有規模收取的方式,使得中介機構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逐步培育代表投資者利益的市場買方中介機構。
有業內人士對此指出,此次券商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意味著財富管理服務具備了從賣方導向向買方導向轉型的基礎,客戶服務將從產品營銷轉向資產配置,也將對機構投研能力及產品化能力提出真正的挑戰。券商、基金公司、銀行、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這四類機構在投研、客戶、產品、業務、渠道及平臺等財富管理要素方面的比拼由此正式開始,以此形成新商業模式的機構將獲取更大市場份額。
四類機構都在角逐基金投顧業務蛋糕,不同參與者側重點各有不同。
招商證券經過研究后指出,券商在投顧人員質量、客戶質量、基金產品數量等方面相對具有優勢;但在產品銷售能力和客戶數量方面弱于銀行等機構。
華泰證券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多家頭部券商都在投資顧問隊伍和數字化平臺建設方面持續投入,布局財富管理轉型。發展基金投顧業務的關鍵在于是否能精準分析客戶投資需求,并據此提供合適的投資組合策略建議。從目前情況來看,線上線下協同仍是券商布局基金投顧業務的重點。
另一家已獲得試點資格的大型券商人士對記者指出,據他所知,即使尚未進入第三批試點資格的券商,也都已特別努力地為基金投顧業務做準備。這是未來券商財富管理增收非常重要的增長點。相比其他類型機構,券商的基金投顧最大優勢在于熟悉權益市場,他們不但研究A股市場,也研究權益類基金。而判斷一只權益類基金的好壞,歸根到底還需要判斷這只基金的投資經理可能偏好或者持有個股的質地好壞。所以未來券商所開展的基金投顧業務發力方向也應該更多和所擅長的權益類有關。
該券商人士透露,他所在的券商正考慮將股票投顧和基金投顧業務適當產品化,做成收費項目。而這可能也是許多券商此類業務未來的方向。
根據天風證券測算,截至 2019 年底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30萬億元,假設這部分中有30%的資金選擇券商的基金投顧,規模則可達到3900億元,參考 FOF 的管理費率(1%),這部分一年將為券商帶來約39億元的收入,
而從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的數據來看,大型券商的投顧人員配備相對充裕。截至2020年3月1日,券商行業共有54515名投顧從業人員。其中廣發證券和中信建投分別為3209人和3003人。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國信證券、申萬宏源等投顧人數超過2000人。
但相對1.6億A股投資者,顯然平均下來,一位券商投顧平均要服務超過2000名投資者,這仍然是相當沉重的任務。可以預見,在財富管理需求日盛的當下,今天投資者追逐明星基金經理,未來明星投資顧問也可能成為券商新名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