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奮戰55天、解剖9例逝者遺體,終于等到一個結果!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第一人劉良:這事必須要有人去做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6 07:44:56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滑昂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徐豪    

整整55天,劉良緊繃的神經終于可以稍稍放松了。

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第七版診療方案),首次增加了“病理改變”內容。而這正是劉良和他的團隊在過去55天奮戰的結果。

“終于等到你!”他激動地在社交媒體發文。

70c20238?Expires=18989843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5I0aGk7lOiVjBG%2Fmh4fSX81WvpM%3D

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第一人劉良和他的團隊

劉良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法醫學系主任、湖北省司法鑒定協會會長。早在1月7日出現第一例因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時,他就聯系武漢市衛健委,希望做遺體解剖了解病理改變,無奈未得到家屬同意。1月22日,他再次提出解剖訴求,但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終于,在2月16日凌晨,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截至目前,劉良方面已獲得9例逝者的病理樣本。

“這個事情必須要有人去做,遺體解剖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病理學資料,對發病機制、器官損害等都會有確切判斷,臨床治療上也會有借鑒。”劉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專訪時表示。

事實上,第七版診療方案在關于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部分,與此前版本有了更加詳實的補充。比如,針對有創機械通氣,強調“根據氣道分泌物情況,選擇密閉式吸痰”,而這一表述與劉良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時發現肺部存在大量黏液,主張引流的觀點一致。

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的認知仍在突破中,劉良說,“我時刻做好準備”。

55天前的呼吁和等待

劉良怎么也沒想到,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的破局會這么難。

1月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法醫病理學教研室主任任亮找到劉良,稱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出現了一例死亡案例,應該通過尸檢來進一步了解病毒。劉良和任亮都是法醫領域的專家,他們認為,尸檢是了解病毒原理最快捷的手段。

120096a2?Expires=1898984385&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FICqx%2B6Ry6P7ucNTX78SozLg2CU%3D

劉良教授

“當時我們都不知道疫情這么嚴重。”根據官方通報,截至2020年1月10日24時,國家、省市專家組對收入醫院觀察、治療的患者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測結果等進行綜合研判,初步診斷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

劉良迅速向武漢市衛健委提出解剖申請,并通過醫院聯系逝者家屬,希望征得同意。

但說服家屬談何容易。“家屬不同意,其他方面再怎么努力都沒轍。

吃了閉門羹,劉良心里覺得遺憾,他在朋友圈里呼吁,希望盡早開展對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尸檢。“朋友圈畢竟輻射面不廣,當時很少人去關心這個事情。”

隨著疫情愈發嚴重,看著死亡數字不斷累加,劉良心里也很著急。

1月23日,為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武漢封城,恐慌情緒一度蔓延開來。身處鄭州的劉良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向有關部門提出,一定要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進行解剖工作。“不做遺體解剖,整個病變完全不清楚,臨床治療很難有明確的針對性。

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確實在現實中遇到了瓶頸,瑞德西韋、阿比多爾等藥物一度被奉為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截至目前,已有300多項有關新冠肺炎臨床研究項目上馬;特別是1月31日深夜一則“研究發現: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更是引發多地群眾排隊搶購。

“就如同打仗之前要去前沿陣地偵查,不進行遺體解剖,我們就是在‘盲打’,不知道病毒在肺、腎臟、腸道等怎么分布的,也不知道該往哪個地方使勁。劉良分析稱,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器官學、組織學、細胞學的形態去判斷。

另一方面,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也一度令人感到無奈。同濟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表示,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ECMO(人工膜肺)等臟器替代醫療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但此前用于重癥患者,往往難以挽救他們的生命,如果能了解發病機制,或許有進一步細化的治療方案。

1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趙建平也對外呼吁,希望對死亡病例進行尸體解剖能為醫學提供幫助。緊接著,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等國內病理學界人士也向相關部門提出,希望盡快進行新冠肺炎致死病例的遺體解剖。

10個小時破局

可劉良仍然沒有得到肯定的答復。

據了解,目前開展遺體解剖必須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有行政部門和衛生部門的批示;二是患者的捐獻,尤其要得到家屬的同意;三是需要一定的場所;四是要有一支專業素質非常強、有經驗、經過多次演習的遺體解剖團隊。

“這幾個條件很難同時滿足。”劉良說,整個湖北都沒有專門的負壓解剖室,但必須防止解剖產生次生災害,比如不能對空氣、環境造成污染。另外,人員資質問題也沒辦法落地,新冠肺炎屬于傳染病,全國沒有針對傳染病解剖發放特殊的資質。

雖然硬性條件受限,但劉良認為疫情之下可以“特事特辦”。他在1月中旬就開始籌備人員,組成了一支解剖團隊,并形成了一份指導手冊,在其他涉刑事案件的解剖工作中進行了演練。

463c6085?Expires=18989843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hptOuiSF5%2Fesi2o%2FCN215ikMJE%3D

劉良教授法醫病理學閱片

“當時是春節假期,學校要放寒假,人員需要提前統籌,有三個男老師可以參與,其中兩個男老師確定了要回家過年,當時想著交通也方便,有需要的時候再往武漢趕。”劉良向記者介紹,后來遇到封城,那兩個老師也回不來,他只能找以前的學生來救急。

“我有幾個學生在湖北崇新司法鑒定中心,他們要值班,學校和司法鑒定中心兩隊人馬湊到一起,臨時組建了一個團隊。”劉良說,只要政策空間允許,他一直處于“待命”狀態。

直到2月15日,這一僵局才被打破。當天上午11點,國家衛健委在武漢召開關于病死病例尸檢討論會。下午6點左右,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金山區亭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永華在金銀潭醫院做交接班工作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給他打來電話。

截至2月15日,新冠肺炎致死病例已超1500例,因為尸檢缺位,無法明確該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客觀規律。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第46條規定,為了查找傳染病病因,醫療機構在必要時,可以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對傳染病病人遺體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遺體進行解剖查驗,并應當告知死者家屬。張定宇囑咐鄭永華,要動員臨床死亡患者的家屬,積極配合國家醫療機構,開展尸檢工作。

鄭永華當即就答應了張定宇。“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俗,人死之后要保留全尸,這件事難度不小。”當天晚上,他便聯合金銀潭醫院的兩位主任一起說服了一名逝者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晚上9點,劉良接到了張定宇的電話。“他說有一個可以做解剖了,趕緊過來,這比我想象的快多了。”劉良說,當天上午他就收到了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的肯定回復,當時他樂觀估計,尸檢落地還需要2至3天。但實際上,從衛健委打破常規到尸檢落地,前后不過10個小時。

2c9ba6cf?Expires=18989843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nsgHrB3tahFLkrKM7cpkaJPLY0%3D

萬事俱備,劉良緊急安排待命的團隊前往金銀潭醫院,醫院方面專門騰出了一間負壓潔凈手術室當作解剖室。“只要能滿足負壓的條件就可以,目的是讓病毒顆粒不要傳到外邊去。”

2月16日凌晨1點,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開始。

令人窒息的3小時

這并不是劉良第一次身涉傳染病遺體解剖現場。“但心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2003年非典時期,劉良和團隊一起進行了一例疑似非典患者的遺體解剖。“當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都已經做過這方面工作,我們知道解剖的風險有多大,并且解剖的案例在臨床上還沒有確診,我們是做完后把肺組織拿去檢測,發現有病毒顆粒,這才確診的。”劉良說,這一次做的事情是別人沒有做過的,遺體打開后病毒濃度有多高?團隊的人感染了怎么辦?他的心里都沒底。

15日晚上10點左右,劉良和他的團隊就到達金銀潭醫院做準備工作。進入解剖室前,金銀潭醫院感染科的工作人員專門來給我們培訓如何進行防護,包括防護設備的穿戴順序、穿戴規則等。

“我們比臨床醫生的防護級別更高,手套和帽子都必須戴3層,護目鏡外面還要加上防護屏,不能讓身體的任何一絲縫隙能接觸到外面的空氣。劉良告訴記者,當晚團隊的3個人按照標準化程序做防護穿戴,耗時近1個小時。

95af842c?Expires=18989843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kfy2Ww2c7kHee8rh0v5sTJD4PE%3D

劉良團隊

16日凌晨1點,進入解剖間,開始新冠肺炎第一例病理解剖。

“沒想到會這么難受。”劉良說,由于穿著多層防護,缺氧,人悶在里面,汗不停地往下掉,就像高原反應一樣,解剖后期每縫一針都要大喘氣。“第一例解剖我們花了差不多3個小時,直到凌晨3點50分才結束,這是平常耗時的3倍。

除了防護設備帶來的身體不適,對于可能形成的污染問題同樣需要特別謹慎,這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解剖時長。

“我們在里面小心再小心,不敢大動作,走路都怕把風帶起來了,空氣攪動后會增加風險。”劉良說,整個解剖過程不能造成室內一絲血跡污染,擔心會對地面和地下水有影響。

此外,常規的解剖是把器官拿下來肉眼觀察,做一個小的取材,送去做病理等檢查。而新冠肺炎屬于一個新發疾病,需要將全部器官都進行解剖,甚至包括肌肉、皮膚都要取樣觀察,以獲得更加系統性的病理改變報告。

截至目前,劉良和他的團隊一共解剖了9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劉良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復盤、改進。“一是要盡可能地把所有能在外面完成的工作先做好,比如照樣機的電池、卡,都要在外面裝好,針和線要先穿好,因為防護服很厚重,在里面多待一秒鐘都很難受;二是人員調整,之前因為擔心感染風險,是3個人進去,現在心里壓力沒那么大,換成4個人進去,效率要高很多。”劉良表示,現在差不多2個小時就能完成解剖。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時,劉良仍忙著處理后幾例遺體解剖的分析工作,他希望把觀察到的情況盡快反饋給醫院的臨床醫護人員。

17天的病理分析報告

3月4日中午,劉良在社交媒體轉發第七版診療方案,并配文:“終于等到你!”

039d764a?Expires=1898984386&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d%2FGZeXY6wA6qxNtD4iF9qycdys%3D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和此前的6個版本相比,第七版首次增加了“病理改變”內容。記者注意到,“病理改變”章節羅列了新冠病毒對肺臟、脾臟、肺門淋巴結、心臟和血管、肝臟和膽囊、腎臟等多個器官的病理改變。

不過,劉良強調,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病理改變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只是說明病毒損害的臟器是哪些。“這些去世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機制并不一樣,有的老年人有原發性疾病,肺炎是個基礎。”

而上述“病理改變”內容,正是源于劉良團隊最早期做的解剖案例報告。“最早做的幾個案例發現的內容都已經發出來了,但是因為這個周期很長,有些解剖剛做不久,結果還沒有出來,所以把做出來的一部分先發出來,希望對臨床提供一些信息,對診療有實際的意義。”劉良表示,后期若有新的發現,可能還會在下一版診療方案中再進行修訂。

379a5aee?Expires=189898438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e%2FOWIegxJJ8AmqgUSqURnoz3tg%3D

劉良和他的團隊工作中

“通過遺體解剖發現病毒機制,最終給與臨床治療方案參考。”這是劉良一直以來所期待的,如今已經照進現實。

在第七版診療方案中,對于重癥患者的治療,相比第六版診療方案要詳盡很多。比如針對ECMO的挽救治療,就提供了詳盡的指數值所適應的模式;“循環支持”模塊,新增了“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和尿量的變化,以及動脈血氣分析中乳酸和堿剩余”等3部分內容;還新增了“腎功能衰竭和腎替代治療”、“血液凈化治療”、“免疫治療”等內容。

劉良認為,臨床專家有可能參考了病理改變,做了這些修訂。“我們只能對病理改變這個部分發表意見,畢竟專業不同,臨床上的內容要交給更專業的人。”

事實上,這樣的推想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在第七版診療方案中的“有創機械通氣”部分,特別提到了“根據氣道分泌物情況,選擇密閉式吸痰,必要時行支氣管鏡檢查采取相應治療。”

此前,劉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解剖中發現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黏液這個事情,我之前確實提醒過臨床注意,但外界對我的話作了曲解,說不要給氧氣了,這都是胡說八道,患者缺氧怎么能不給氧氣呢?但是你給氧氣的條件就是要把這個通道打開,氣道通暢,氧才能進得去。

對于黏液,劉良主張先把它引流出來,稀釋掉以后再有效給氧。“引流出來可以是用吸痰器,也可能就是趴著睡覺,診療方案也提出,在護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患者俯臥12個小時,這就是在引流。

此前,不少重癥患者血氧飽和度超過及格線,卻出現心臟驟停的情況,新冠肺炎是否會引發爆發性心肌炎成為未解之謎。“在解剖中我們沒有發現大量淋巴細胞或者白細胞在心臟里面分布,原則上來說,還無法下定論。”

2月24日,劉良團隊將其中一例尸體解剖觀察預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尸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發表于《法醫學雜志》,將相關病理改變進行公布。

“我不是為了發表文章,而是希望通過解剖盡快找到病變,及時反饋給前線臨床。后續還會有多個團隊來做病毒、病理、電子顯微鏡觀察等研究工作。”劉良強調。

回顧50多天的努力,劉良表示,對目前的結果“很滿意”,雖然中間有過不順,但至少空白被填上了。

常常與逝者打交道、為逝者發聲的他,有這樣一個迫切的愿望:不再有人因新冠肺炎離開。

(文中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