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2 21:36:14
此次定增,福達股份擬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1.79億股,募資凈額擬投入“大型曲軸精密鍛造生產線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擬分別投入7.6億元、2.5億元。“大型曲軸精密鍛造生產線項目”將在福達股份原有曲軸鍛造線的基礎上,增加大型曲軸鍛造線,項目產品為船舶發動機、大型發電機組(核電備用)、大型工程機械配套的大中型曲軸鍛件。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年營業收入7.74億元,利潤總額1.35億元。
每經記者 曾劍 每經編輯 梁梟
時隔三年多,福達股份(603166,SH)再度啟動定增。今日(3月12日)下午,公司發布定增預案,擬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不超過10.1億元資金用以擴產補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福達股份上市以來推出的第二份定增方案。公司曾于2015年通過定增一舉募集到10億元資金。不過,公司該份定增募投項目卻推進不順,期間遭遇多次調整,部分項目遲遲未能投產。
此次定增,福達股份擬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1.79億股,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80%。募資凈額擬投入“大型曲軸精密鍛造生產線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擬分別投入7.6億元、2.5億元。
據介紹,“大型曲軸精密鍛造生產線項目”將在福達股份原有曲軸鍛造線的基礎上,增加大型曲軸鍛造線,項目產品為船舶發動機、大型發電機組(核電備用)、大型工程機械配套的大中型曲軸鍛件。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形成年產大型曲軸鍛件1.19萬根的生產能力,實現年營業收入7.74億元,利潤總額1.35億元,項目靜態投資回收期為8.62年(含建設期)。
福達股份表示,大型曲軸市場需求強勁,帶動曲軸鍛件需求大幅增加,“大型曲軸精密鍛造生產線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充分把握下游船舶、核電以及大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機遇,打造公司新的效益增長點。
同時,在福達股份看來,實施該項目將引進世界先進的鍛造設備,打造智能化鍛造生產線,是落實公司智能制造以及產品高端化戰略的需要。
事實上,2014年上市時,由于IPO大多壓價發行,包括福達股份在內的不少公司都沒能通過IPO募集到“足夠”的資金。當時,福達股份只募集到2.52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公司首發募資凈額只有2.15億元。
在IPO“沒吃飽”的情況下,福達股份迅速在2015年度啟動定增,擬募集12.1億元資金。2015年12月,公司完成定增。最終,公司非公開發行5984.89萬股,募集到10.3億元資金。按照福達股份的計劃,公司將這10億元左右的資金投入“新增5000根船用發動機曲軸項目”、“公司產品升級及智能化改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公司產品升級及智能化改造項目”又包括“桂林曲軸產品升級與智能化改造項目”、“公司重型汽車離合器和乘用車離合器產品升級改造項目”等5個小項。
據項目可行性報告,福達股份2015年度定增募投項目的建設期長則24個月,短則18個月。公司稱,項目完成后,預計會新增數億元營業收入,利潤可期。
然而,記者注意到,福達股份此后幾度調整募投項目,不少項目出現了巨大變化,遲遲未能產生收益。
2017年3月,福達股份將原計劃投入“公司重型汽車離合器和乘用車離合器升級改造項目”的2000萬元募資,用于投資新建“年產40萬件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同時,公司將原計劃投入“襄陽曲軸產品升級與智能化改造項目”的5000萬元募資,用于投資新建“年產40萬件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
2017年11月,福達股份再度調整定增募投項目。公司將“新增5000根船用發動機曲軸項目”金額由4.54億元調整為3.54億元;將“年產40萬件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金額由7000萬元調整為1.7億元。2018年6月,福達股份又對“新增5000根船用發動機曲軸項目”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包括擬使用募資金額從3.54億元調整為4000萬元等。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年產40萬件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桂林齒輪客車齒輪與乘用車齒輪升級改造項目”、“福達鍛造數字化及智能化鍛造技術升級項目”等定增募投項目的投資進度分別為60.46%、72.36%、95.70%。
2019年11月,福達股份公告稱,擬將“年產40萬件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的募資投入金額從2.05億元變更為2.5億元;將“乘用車曲軸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二期)”的募資投入金額從1.39億元變更為9400萬元。
近年來,福達股份股價走勢較弱,2020年累計下跌4.05%,最低探至5.02元/股。今日(3月12日),公司股價收報5.69元/股。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