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6 21:43:10
2019年,廣東常住人口增長175萬人,江蘇這一數字則不足20萬人。從2018年情況看,江蘇常住人口增量在全國也處于中下水平。如果進一步拉長時間線,江蘇近10年的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
每經記者 黃名揚 每經編輯 劉艷美
近日,各省市2019年經濟數據陸續公布。
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廣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之間的“纏斗”。
2019年,廣東GDP首次跨越10萬億元門檻,繼續穩居全國第一;江蘇也不容小覷,實現9.96萬億元GDP,離“10萬億”只差臨門一腳。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將江蘇從“一哥”位置拉下馬之后,廣東GDP已連續31年位列全國第一,江蘇也由此開啟緊追不舍的跟跑之路。
一個是珠三角“霸主”,一個是長三角“強將”,在經濟總量上齊頭并進的兩大省份,在人口增量上,表現卻截然不同。
2019年,廣東常住人口增長175萬人,江蘇這一數字則不足20萬人。從2018年情況看,江蘇常住人口增量在全國也處于中下水平。如果進一步拉長時間線,江蘇近10年的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
作為經濟第二大省,江蘇人口增量為何與經濟表現如此不匹配?
經濟上的追趕,江蘇一直與廣東咬得很緊。
從近10年GDP數據來看,2010年至2018年,江蘇與廣東的GDP差距始終保持在0.5萬億元以內。追得最猛的時候,兩者差距甚至一度縮小到0.27萬億元左右。
今年,雖然兩省GDP差距擴大至0.8萬億元,但江蘇2019年GDP已超過廣東去年成績,成為全國第二個“10萬億”省份指日可待。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對比之下,江蘇人口增長卻略顯乏力。
2010年到2018年,廣東和江蘇常住人口總量全國位次都未發生變化,常年分列第一和第五。但在同一坐標系之下,廣東近十年的人口曲線上揚明顯;江蘇卻在8000萬人上下,近似呈現為一條水平線。
到2019年末,廣東常住人口較2010年已經上漲10%以上,江蘇增幅卻僅為2.5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逐年來看,10年間廣東常住人口增長具有明顯“節點”特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2013年之前,廣東常住人口增量始終在每年90萬人以下;到2016年末,增量開始逐年攀升,且上漲速度非常快;到2019年底,廣東人口增長已連續三年穩定在每年約180萬人的“新臺階”上,較第一階段翻了近一倍。
反觀江蘇,10年來,其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始終未超過30萬人。近三年,當地人口增量更是逐年減少,從2017年底的30萬人跌至2019年20萬人以下。
若橫向對比,兩個經濟體量不相上下的省份,人口增長的“兩極分化”更加顯著。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局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增量居全國第一,是排名第二的浙江(80萬人)兩倍還多。而江蘇則以22萬人增量位居全國后半段,排在第16位。同年,其人口增幅更是僅位列第23名。
這樣的增長表現,離江蘇自身期待相距甚遠。
在2016年底的《江蘇省人口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中,江蘇提出的預期是,到202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達到8200萬人左右。
離“終點線”還剩最后一年,江蘇離這一數字還差230萬人左右。而過去十年間,江蘇常住人口年均增增量僅22.3萬人。按此計算,江蘇要完成預設目標,還需要十年之久。
換句話說,江蘇想在2020年成功“撞線”,已基本無望。
其實,對于人口增長不甚樂觀的現實,江蘇早就意識到了。
在2016年的《規劃》,就已有所“鋪墊”:
在長期低生育水平條件下,全省人口發展趨勢從“十二五”時期開始出現重大轉折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支撐全省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結構優勢逐漸減弱。“十三五”時期,即2016到2020年,全省人口發展將進入深刻轉折期。
“生得少”,是其自我分析的第一個原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從全國來看,2010年到2018年,江蘇人口出生率始終在第22位至25位徘徊。作為參考,此前一直在第17位至19位徘徊的廣東,在2017年大幅躍升至第11位,并在次年繼續保持該位次。
數據顯示,江蘇育齡婦女生育水平長期低于1.5。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在全國正式實施,當年,江蘇人口出生率從谷底的9.05‰回升至9.76‰,甚至高于此前五年最高值。
然而,正如江蘇此前預估的一樣,“生育水平在短暫升高后,加速下降”。到2019年底,當地人口出生率已接近十年間最低值。
更不容樂觀的是,這可能還不是終點。根據《規劃》預計,從2016年底開始,未來5-10年內,當地人口自然增長將出現負增長。
雪上加霜的是,生育水平比大多數省份低,老齡壓力還比其他地方大。
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省份,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到2018年底,當地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05.3萬人,占戶籍人口23.0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13個百分點。
內在“老化”,一定程度也影響了外地年輕人“流入”。此前,不少觀點指出——
一座城市的人口結構越年輕,對年輕人吸引力越強,在接下來的區域競爭中,機會和紅利越大,也越有可能占據先機。
江蘇也在《規劃》中坦言,預計“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省際凈遷移流入人口也將逐漸停止增長或出現負增長”。
與江蘇的“老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東的“年輕”。
從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來看,2018年全國最“年輕”的10個城市,分別為深圳、東莞、中山、廈門、惠州、珠海、佛山、泉州、海口和鄭州。其中,廣東獨占6席。同時,廣州雖未入圍前十,但也位列第11位。
其中,“最年輕”的深圳相關占比僅為3.4%。從2015年起,深圳就對新引進人才發放租房補貼,這幾乎是全國最早的大手筆落戶補貼政策,后來也引起多個城市效仿。之后,深圳又從“給戶口、給補貼”到“給高薪”,使出渾身解數吸引人才。
而排名第二的東莞,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同樣只有4%。在這座“世界工廠”,吸引并容納了數量龐大的外地年輕人。東莞2018年統計公報顯示,其常住人口為839.22萬人,不過其戶籍人口只有231.59萬人,占比僅1/4左右。
恒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曾撰文指出,2017年初以來,一二三四線約60城先后掀起 “搶人大戰”,“搶人”對象以青年大學生為主體,這“是搶人才也是搶年輕人口”。
年輕人口越多,城市越年輕,更多外地年輕人更愿意來,出生率也有望隨之提高。正向反饋中,廣東常住人口增量躍上高位臺階、人口出生率突破排名瓶頸連升7位,都同時在2017年出現。
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看來,一個省的發展首先看省會城市,省會城市弱,對全省其他城市的帶動力和集聚功能就弱。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王輝龍也曾指出,江蘇經濟重鎮以“蘇錫常”為主,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南京省會城市的能級。
推出一個城市去全國競爭,近年來,提高南京首位度,已經成為江蘇關鍵詞之一。去年4月,南京出臺《南京市加快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要建構“一樞紐三中心”,推動人流、信息流、資金流進一步匯聚南京。
南京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于“人流”,南京已將目標瞄準全國——“三中心”中,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心以“國家”打頭。
此前,時任南京市市長藍紹敏曾公開談到,首位度應該是以我為中心,但同時相伴而來的是要盡更大責任,我能為別人帶來什么?“如果說首位度是把其他市的人才、技術、資金都吸引到我這兒來, 或者是把你的項目、人才挖走,做來做去是零增加,總量沒變。”
2018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長超10萬人,占江蘇人口增量近五成。不過,放在全國來看,這個數字不僅與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難以相提并論,相比武漢、成都、西安等在區域中一家獨大的“明星城市”,也有些相形見絀。
江蘇要突破人口增長瓶頸,找到其中癥結,才能更好地尋找解決之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