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6 21:50:25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長王淑敏透露,商丘團隊里不少人把李蘭娟院士當作“偶像”、“女神”,對她充滿敬意。來武漢前,大家也都沒想過會見到她本人。但不曾想,他們的任務就包括對接李蘭娟院士帶領的國家醫療隊。
每經記者 滑昂 余蕊均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我接到的這個(電話)通知就三句話。問我不是河南第11批援湖北醫療隊隊長韓傳恩,告訴我任務是對接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4支醫療隊,以及和誰對接。”
韓傳恩是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2月21日,他帶領來自商丘、周口、鶴壁共26家醫院的174名隊員組成的醫療隊抵達武漢時,原本的任務是成建制接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一個病區。但不曾想,兩天后的一通電話將這支醫療隊派到了22公里以外的地方。
“對接的4支隊伍中有李蘭娟院士帶領的國家醫療隊。”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長王淑敏是醫療隊中最先得知更換任務的隊員之一。“當時院長血壓迅速就升了起來,我們馬上重新開會。”
韓傳恩撥通了李蘭娟院士的電話,“李院士問我們的隊伍里有沒有從事血液透析的護士,有沒有從事重癥救治的醫生,我說都有。”得到肯定回答后,李蘭娟當即讓韓傳恩帶隊進行對接。來自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12名醫生、30名護士,迅速準備進入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5號樓CCU(心臟重癥監護)病區救治危重癥患者。
即興奮又倍感壓力,王淑敏來武漢后第一次失眠了。
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以下簡稱省人民醫院東院區),是一座2013年才建成開診的“新醫院”,直通醫院的地鐵2號線南延線,2019年2月才開通。而當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這座略顯偏僻的醫院,在2020年1月底整體轉為定點醫院,提供800張床位用于收治重癥患者。
3月9號,王淑敏腳步輕快地帶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地下通道進入省人民醫院東院區5號樓。“可千萬別走錯了,錯了就是污染區。”半個月的工作,這位護士長已經把省人民東院區當成了“主場”。
護士長王淑敏與護士李靜,使用手機溝通隔離病房內外信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曹炳梵 攝
初到武漢,王淑敏以為自己要去方艙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去的是方艙,而我們是市級醫院。”
但醫療隊隊長韓傳恩是有備而來,在所有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遞交請戰術的醫護人員中,他將重癥醫學科骨干悉數編入醫療隊,幾乎是將本院ICU團隊“平移”到了武漢。
可即便是對接省人民醫院東院區的4支醫療隊,韓傳恩也沒舍得將自己醫院的重癥醫學科人員分散開。全部ICU團隊人員都被安排進了5號樓CCU病區。“只有我們組成一個團隊,才能發揮戰斗力。”
主治醫師張輝,已經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工作了十年。雖然嘴上說著不管去哪里支援,都堅決服從安排,但一句“感覺來到這兒更對口一點,干的活更得心應手一點”暴露了自己的欣喜。
在5號樓CCU病區,李蘭娟領銜樹蘭(杭州)醫院醫療隊、新疆醫療隊以及省人民醫院東院區醫護人員,在病區開放后一刻不停地奮戰在救治危重癥病患的一線。河南醫療隊的加入,終于讓他們能夠歇口氣。
省人民醫院東院區5號樓CCU病房只有8張床位,但收治的患者皆為“重癥中的重癥”。河南醫療隊到來之前,李蘭娟團隊已在該病區應用“四抗二平衡”治療理念。
“四抗二平衡”理念,是李蘭娟團隊應對H7N9疫情時總結出的一套治療方案。“四抗”指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繼發感染,“二平衡”則為水電解酸堿平衡與微生態平衡。此外,李蘭娟團隊“人工肝”技術,也被應用于救治這一病區的急危重癥患者。
同行的新理念新技術,以及8張病床上危重癥患者瞬息變化的病情,仿佛給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團隊來了個下馬威。
來自商丘的醫護人員與樹蘭(杭州)醫院團隊人員,一同為重癥患者進行床旁支氣管鏡檢查和肺泡灌洗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進入病區的第一天,早上8點,商丘團隊副主任醫師楊林與張輝在接班后,發現一名患者雖然已經上了呼吸機,但血氧飽和度一直在往下掉,“這個情況不糾正的話,病人隨時都可能心臟停跳”。
楊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商丘團隊進入病區的第一天,有大量工作需要磨合、交接,搶救工作仍以病區內原有人員為主。“但整個醫院(省人民醫院東院區)的全部機構都被打亂了,他們的胸外科醫生可能也到了一線,而這個胸腔閉式引流術嚴格來說,要胸外科醫生來做。”
在報告給病區后,楊林、張輝決定立即為這名患者實施手術。胸腔閉式引流術只算是床旁的一個“小操作”,但在隔離病區內做任何有創操作,都是有風險的。“當時盡管是三級防護,但沒有正壓呼吸頭套。”張輝介紹稱,手術只進行了20分鐘,但加上前后工作,兩人已經在高濃度病毒環境暴露超過40分鐘,結束手術后需要立即消毒洗澡。
“他(楊林)還沒洗完澡,這邊又有氣管插管工作。上臺的時候,新疆和浙江團隊的護士長都在,他們其實對我們了解不深,告訴我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插不進去,時間過長,病人很快會不行的,我說我準備好了。”張輝一次就插管成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楊林、張輝二人再一次消毒完畢后,便迎來了一次參與全院會診的機會。
“一位病人突發狀況,氧合非常差,當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療隊的一位主任說他帶來了一個技術,但只有理論,在現場問有沒有學ECMO的?我說我和楊林會。”兩人請纓“參戰”。
這項被稱為“mini ECMO”的技術,通過CRRT(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設備的泵驅動串聯膜肺,讓血液經膜肺氧合,既降低了膜肺成本,對血流速度要求也相對更低,此番嘗試尚屬首次。
楊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機器一運轉起來,立馬就能看到,從靜脈出來的血通過這個膜以后變成粉紅色,說明血里面的氧流量變高了。但正當他們準備松口氣時,線路連接處漏了,血液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如此危急關頭,怎么辦?楊林不想放棄。此時一旦停機,血液將全部凝固,整個系統會被全部破壞,更重要的是,管路里的血回輸不進去,會對病人造成嚴重損傷。
“我想起以前做兒童手術的時候,我說趕緊拿兩個扎帶,我扎了一個以后,滲血減少了,有效果,但是還不穩定,我又扎了一個,主任說你這個辦法好,總算把問題克服了,后來整個過程還算順利。”
張輝感慨道:“這一天(狀況)很棘手,基本上就沒閑著。”
根據王淑敏回憶,“商丘老師”的稱呼也在這一天后被叫開。“這里叫商丘老師看一下,那里也叫商丘老師幫一下。”
來自商丘的醫護人員與樹蘭(杭州)醫院團隊人員一同討論患者病情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樹蘭(杭州)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朱夢飛,也對自己的兩位新戰友楊林、張輝給予肯定,他帶領二人進行“人工肝”基本操作時,“穿著這么厚重的防護服,要在密不透風的情況下完成,同時還是在沒有超聲的情況下一針見血,技術是很精湛的。”
在這批河南“援軍”中,55歲的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介入科主任李艷麗,原本是一位“候補”人員,沒有一線任務。“武漢大學是我的母校,有一種感情在這里面。”當自己的校友們沖上一線時,她告訴自己,“你在這里,就有可能發揮作用,不在這里,別人也不會去找你。”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李艷麗科室在商丘長期開展的項目。CCU病區會診時,李艷麗主動請纓,完成了病區的第一例氣管鏡檢查。“有一位病人的情況比較嚴重,用藥效果不是很好,我們就想做個氣管鏡,然后盥洗,弄清楚到底是哪個菌感染的。”李艷麗介紹道。
但這個輕描淡寫的操作在護士長王淑敏看來,“心都懸起來了”。“你不知道我有多擔心,李主任年齡偏大一些,我一點一點給她穿防護服,戴正壓頭套時,她告訴我視線會受影響,但我還是建議她戴上。”
“但我后來再去看時,她真的是沒帶。但好在咱們4家醫療隊的科主任、護士長全都在里面,是非常重視的,畢竟是第一例。”王淑敏回憶道。
“來了一支很精干的力量,大家很快就磨合好了。”樹蘭(杭州)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長張園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淑敏透露,商丘團隊里不少人把張園園經常能夠見到的李蘭娟院士,當做“偶像”、“女神”,對她充滿敬意。來武漢前,大家也都沒想過會見到她本人。
2月24日下午,李蘭娟專程為這批河南醫療隊隊員進行了系統培訓,包括“人工肝”技術、“四抗二平衡”理念、甚至是穿脫防護服以及當時的第五版診療指南等,為他們理解、掌握這段時間的工作內容“劃重點”。
這樣的場面堪比“明星見面會”。培訓前夕,當所有人都上前與李蘭娟合影時,護士李靜卻悄悄躲了起來。“我問她,你不是想抱抱李奶奶嗎?她告訴我,自己不敢走近李院士,只想遠遠道一聲祝福”。王淑敏后來幫助李靜,將寫好的祝福卡片通過樹蘭(杭州)醫院團隊轉交給了李蘭娟。
護士李靜在隔離病房內監測重癥患者身體體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曹炳梵 攝
“現在武漢集結了200多支隊伍,我們不是最優秀的,但我們把自己最好的醫生護士都帶來了;我們在這里不是主力軍,但一定會配合好主力,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韓傳恩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向記者強調這句話。
但護士長王淑敏印象最深的,是醫療隊出發時韓傳恩在大巴車上講的一段話。
“他說,我們很多隊員都跟他的孩子差不多大,他就像帶著自己孩子出征,要把我們平平安安帶出去,也要平平安安帶回來,一個都不能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