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4 23:12:16
呷哺呷哺常務副總裁趙怡認為,疫情結束后消費者可能會形成短期的“報復性”消費,但更多將回歸理性消費。
每經實習記者 舒冬妮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編輯 湯輝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餐飲企業也逐步復工。
據了解,連鎖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00520,HK,以下簡稱呷哺),目前外送加堂食復工率達到75%左右。公司在應對疫情上有何可借鑒之處?疫情后呷哺又將如何布局?餐飲行業在疫情影響下將出現哪些趨勢?就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呷哺常務副總裁趙怡。
趙怡說,疫情的到來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過程,所有行業最終都是“三四格局”:Top 3為行業頭部;四五家勉強生存;剩下的會加速淘汰。所有餐飲企業都在這次疫情中被迫狂奔,至于如何活下來,趙怡在采訪中多次強調“疫情來臨,轉身速度要快”。
1月23日,武漢封城,而經歷過非典的呷哺早在1月18日左右,就專門成立了關于防疫的部門,快速進行了防疫物資的儲備,“口罩、消毒片、消毒液,我們按照4小時更換一次(的要求),儲備了用到2月的物資。”趙怡說。
與此同時,該防疫部門進行了現金流測算,基于疫情影響將持續半年的預測,當務之急是保證充足的現金流。一方面,呷哺迅速停掉理財金融項目,做好銀行授信額度貸款的準備;另一方面開始跟供應商協調,喊停出貨,重新協商下半年的計劃,以避免過多的庫存和資金占用。緊接著,呷哺開始拓寬渠道,處理為春節準備的短保質期物資。
呷哺常務副總裁趙怡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我發現呷哺的產品在終端除了堂食和外送之外,在零售端也可以(賣得)非常好,呷哺的千家門店本身就是零售終端的最大資源,同時線上積累的資源充分釋放,(這些資源)在疫情期間被快速激發。”從渠道、產品到經營手段,呷哺加快了餐飲+零售布局。
在渠道上,呷哺線上線下同時出擊,線上電商渠道出大貨產品(編者注:指銷量好的產品),并且在原有的呷哺外送基礎上推出呷哺嚴選平臺和惠民生鮮,覆蓋門店周圍消費者的生鮮需求;同時靈活使用企業微信進行微商推廣。
據趙怡介紹,呷哺一直都注重消費者維護,以門店為單位,進店掃碼可以加入呷哺的企業微信圈,通常是解決消費者問題或為堂食上新等做宣傳,每個門店企業微信圈規模為300人到500人不等。疫情期間,這成為了天然的私域流量池。
而線下配合外送,先是給醫療機構、環衛、公安部門等配送應急物資,還推出社區合伙人制度,以每個社區、物業負責人等為切口,在社區進行售賣,同時招募社區合伙人,成為呷哺線下營銷的新觸角。
此外,在經營手段上,呷哺運用直播獲取線上流量。2019年底,呷哺推出口紅一哥李佳琦的直播,而在這次疫情中,呷哺的店長和店員也加入直播隊伍,售賣產品從李佳琦的火鍋底料變成了高品質的錫盟羊及牛上腦,為呷哺帶來了可觀的銷量。
而幫助呷哺做零售的重要條件是呷哺的門店密度。2019年12月17日,呷哺第1000家門店開業。雖然相比生鮮電商每日優鮮1500個前置倉仍有差距,但已經具備了做零售的潛質。
零售的本質離不開人貨場,趙怡認為,對于呷哺來說,強大和完善的上游供應鏈供貨,下游堂食和外送的消費客流,線上微商和直播帶來的新流量,線下的千家門店,使得呷哺拿了一副零售的好牌。
“原來還在思考產品如何才能在零售端走通,這次疫情則使得呷哺要一年干的活,基本上兩三周就進入狀態,它客觀上加快了我們的改革和優化的進程。”趙怡說。
趙怡表示,疫情期間,零售和外送是呷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零售又占主導地位。
呷哺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
2020年,餐飲行業在疫情下求生,雖然呷哺奮力突圍,但不可避免的是利潤下滑,開店擴張的速度勢必延緩,“不僅是呷哺,而是整個行業都不好過。”趙怡說。
因此,突破千店規模之后的呷哺在2020年將如何布局?
2019年底,呷哺提出產品、品牌、盈利模型、選點和人才培養的五大策略,趙怡表示,疫情加快了反應機制,激活了2019年的五大策略,而這也在疫情期間得到了驗證,未來將繼續執行五大策略。
“就算沒有疫情,未來在開店速度上也會有所控制,比起數量,會更加注重質量,重點要提高整個餐廳的坪效。”趙怡表示,優化盈利模型和選點策略會成為未來重要的著力點。
在優化盈利模型上,呷哺將推出更多套餐,將模型做得更輕。何為更輕?趙怡進一步解釋,呷哺的一個套餐通常包含十幾個SKU,比起單一品類,將更容易調整和提高毛利率。對于消費者而言,則是同樣的客單價可以吃到更多的品類。此外,套餐可以加快出餐速度,縮短消費者食用時間,從而提高整個翻臺效率,尤其是午間翻臺效率。
“傳統火鍋基本上是目的性消費,而呷哺會突破這點,減少目的性,擴大消費場景,并且在呷哺將不需要像火鍋店那樣排長隊。”趙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門店租金也是餐飲盈利模型中較大的影響因素,選擇優質的門店點位很重要。趙怡表示,疫情期間,呷哺不斷完善選點模型,除了人工選點,自主研發大數據系統,監測商圈客流分層、周邊品牌強弱及人群消費水平等,提高選點的精確性。
趙怡還強調了系統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當所有餐飲企業都在這次疫情中被迫狂奔,如何才能獲勝?“首先要有良好的基礎;其次是面對疫情能迅速反應;第三則是有一個系統加速器,保證最后能沖刺。”趙怡說道。
從決策層到底層員工,都有數字化系統的管理,以底層員工系統“呷哺人”為例,在疫情期間,平臺每天都會發布疫情相關知識,而員工則可以在平臺上分享工作經驗和生活日常,員工培訓課程更是能監測到從下達到驗收的全部過程。
趙怡認為,疫情給了員工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學習,而數字化管理系統則很好地支撐了疫情期間新策略的執行,不斷的嘗試、復盤、立項、完善,到最后形成專門的體系,運營者變成經營者是趙怡看到的最大的變化,“之后還將迅速調整激勵機制,讓呷哺的人才培養如虎添翼。”趙怡補充道。
疫情對整個餐飲行業產生什么影響?未來又有哪些趨勢?趙怡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2019年12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落實“四個最嚴”要求,首次確立“雙罰制”,餐飲的行業標準不斷提高,2019年也被稱為餐飲行業的洗牌年。
而2020年,除了疫情客觀上提高了公眾對餐飲食品安全要求之外,消費者的健康衛生意識也同步提高,對于經營者而言,餐飲的門檻和成本都有所提高,“想靠餐飲賺取第一桶金的日子不再容易。”趙怡說。
除了使行業更規范,疫情對于消費者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不同于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范圍更廣、周期更長,趙怡認為,疫情結束后消費者可能會形成短期的“報復性消費”,但更多將回歸理性消費。“消費者在疫情期間,人人都成了廚師,經歷了從選材到烹飪的全過程,對食物將會變得更挑剔。”
趙怡還補充道,從宏觀層面看,高端消費將受影響,未來更多會回歸大眾消費。
最后,疫情客觀上加快了整個行業“餐飲+零售”的趨勢。西貝推出加熱即享的快遞到家,海底撈在多個電商平臺推出方便菜品牌“開飯了”,眉州東坡、小南國等餐飲企業聯合每日優鮮推出“名家名菜”,餐飲企業將招牌菜在中央廚房加工成標準化商品,經過真空包裝、急速冷凍之后由每日優鮮配送……
拓寬渠道、跨界合作、研制半成品。經過此次考驗,未來餐飲+零售的復合業態之路或許會走得更遠更穩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