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08 00:56:41
當初那些讓他覺得怎么都邁不過去的“難”如今都成了可以一句帶過的談資。4月8日,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對大多數身處疫情一線的人而言,戰“疫”已接近尾聲,可吳瑞華的戰“疫”仍在繼續:目前瑞華醫院仍有20多名無生活自理能力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需要照料,大中醫院則承擔了復陽患者的救治工作。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張海妮
?
人生第四個本命年,吳瑞華覺得自己突然活通透了。
從醫30余年,“民營+基層”的雙重標簽讓他所創辦的瑞華醫院多年受到偏見。武漢“封城”時,他本可以將醫院一關了之,回老家過年,但暴增的發熱患者擠滿了門診大廳,醫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們不沖在前面,那總得有人為患者遮風擋雨,為什么要把它推給別人呢?”他心一橫,留了下來,并號召醫院110多名員工一起留了下來。
在“封城”的七十多天里,吳瑞華所管轄的醫療機構身份角色一度變換,既是確診患者的救命場,也是疑似患者的中轉站,還是康復患者的安撫灣,目前仍是特殊康復患者的棲身所。
吳瑞華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最難的日子:80個醫護人員只有45套防護服;志愿者來了10個,第二天就走了9個;患者送來當天就去世……巨大的無力感壓迫著他,盡管每天從早上7點到次日凌晨2、3點都在醫院救治一線,他卻總想著,自己可以承受的極限是不是還可以再高一點?
他曾經召集所有員工開會,話沒說一句,淚先濕了眼眶,最后110多人在會場哭成一團。
當初那些讓他覺得怎么都邁不過去的“難”如今都成了可以一句帶過的談資。4月8日,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對大多數身處疫情一線的人而言,戰“疫”已接近尾聲,可吳瑞華的戰“疫”仍在繼續:目前瑞華醫院仍有20多名無生活自理能力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需要照料,大中醫院則承擔了復陽患者的救治工作。
過去70多天的經歷,也讓吳瑞華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活著”大過一切。
民營醫院瑞華醫院院長吳瑞華。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吳瑞華是最早知道“封城”消息的那一撥人。1月23日凌晨2點30分,他剛洗完澡準備休息,微博賬號“武漢發布”配有一副紅底黃字‘權威發布’的圖片引起了他的注意:“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p>
在吳瑞華1月初的計劃中,那天(臘月二十九)他將同往年一樣,上午坐診,下午就帶妻兒回老家過年。
1月20日,他便改了想法。當天晚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明確表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跡象。
作為一家服務周邊20個小區近30萬居民的基層醫院院長,吳瑞華在去年12月下旬便察覺到不對勁?!鞍l燒病例非常多,雖然當時是甲流爆發高峰期,但還是遠高于往年?!钡搅?月中旬,年關愈來愈近,發熱患者也越來越多,雖然衛健委一再通報“未發現明顯人傳人證據”,但吳瑞華的心里還是不踏實:“總感覺暗處有看不見的風險,不然這些發燒病人怎么就成堆成堆地來呢?”
聯想到甲流也具備傳染性,他下了死命令,要求旗下所有門診的醫護每天必須用75%的酒精清洗鼻腔。正是這個小動作,在早期防護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吳瑞華團隊100多人,無一人感染。
“病毒會人傳人,接下來的形勢恐怕會更加嚴峻?!?月21日一大早他先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接著又召集同事開會,要求大家暫時不要回家,強調門診繼續營業。
大部分員工對吳瑞華的號召都積極響應?!八麄冋f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在關鍵時刻就應該對得起救死扶傷這四個字,這樣才心安?!眳侨鹑A回憶稱。
當時的武漢,恐慌情緒蔓延。也有幾位員工迫于家里的壓力,退守后方。他也表示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不應該道德綁架”。
吳瑞華判斷,接下來醫院的就診量還會加速飽和,在動員員工堅守的同時,他也在緊密鑼鼓地同醫藥公司簽協議,補充抗病毒類相關藥品,并擴充病房床位,希望能給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一個救治名額。
“早期我們還不是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武漢很多三甲公立醫院都只收新冠肺炎患者,我們主要滿足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就診需求,特別是一些急診?!彼f。
1月23日凌晨3點,他把“即將‘封城’”的消息發到醫院微信群里,征詢大家的意愿。此前選擇堅守的員工無一“叛逃”,反而有幾位之前猶豫的員工堅定了留下的決心。此外,“封城”后,還有4名已經回家的員工從武漢周邊縣市“逆行”返回。
“在這么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護人員不站出來?還要當逃兵?絕沒有這個道理!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一定全力以赴?!眳侨鹑A說。?
從決定留下的那一刻起,困難便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將吳瑞華擠在中間,一度讓他覺得“怎么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口”。
由于早期各定點醫院床位極度緊張,核酸檢測量也跟不上,大批無法確診的發熱病人在社會上流動,導致更大范圍的傳染。1月29日,瑞華醫院成為首批疑似病人隔離觀察點。
那時候正是醫療物資最緊缺的階段,非公立、且無大型民企做資源靠山,瑞華醫院無疑是醫療物資短缺最嚴重的那一類。
成為疑似病人隔離點的第二天,瑞華醫院所有床位都收滿了。“不少人病情很重,但我們沒有防護衣,只能穿著隔離衣上?!眳侨鹑A說。
事實上,瑞華醫院所在的武昌區政府也給他們調配了物資,但量很少,最困難的時候一天發45套防護服,整個醫院80名醫護人員(當時在班人員,不包括后期支援返回,共110多名),每人一天一套都不能滿足。他不得不在朋友圈呼吁,但收效甚微,募集的量還不到百套,“最主要靠節約來解決”。
除了缺少防護物資,瑞華醫院早期一臺無創呼吸機都沒有,供氧也無法保障,僅有頻段供氧?!把鯕庵荒芰艚o重癥患者用,我要求所有重癥患者都不能下床走動,一直保持臥床休息,我們醫護人員可以辛苦一點,增加護理量,但一定不能增加重癥患者的肺活量。”吳瑞華說。
那幾天,到處都是渴望床位的求救信息,武漢市政府決定啟動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征用已停業的醫療機構,派駐隊伍進行管理。2月3日,武昌區將民營的大中醫院啟動作為疑似病人集中收治點,劃撥給吳瑞華管理。2月4日,瑞華醫院則成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
醫護人員短缺,成為一個新的棘手問題。2月3日那天,政府為吳瑞華協調了一批志愿者到大中醫院,來了10個人,但第二天就走了9個。
2月4日,瑞華醫院作為定點醫院接收了第一批確診患者,當天就有一位患者去世。工作人員打了半小時電話,殯儀館也不愿意來收,吳瑞華只能親自清洗尸體并消毒?!安还茉匐y,總要讓逝者干干凈凈地走,要為他保留最后的體面。”吳瑞華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天。他召集所有員工開會,100多人坐在會議室里,一言不發,沉默就像密封的蓋子壓抑著所有人。站在臺上的吳瑞華瞬間就濕了眼眶,那些平日里有些張揚的90后們看見他不再笑嘻嘻地喊“吳院長好”,而是不茍言笑點頭走過。他哽咽著說:“大家這些天辛苦了?!毕旅娴泥ㄆ曉絹碓酱螅瑘雒嬉欢仁Э亍?/p>
吳瑞華說自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當時真的難以自持。后來他想,這場集體哭泣是個好事,大家一直繃著的心才有了宣泄的出口??捱^,還是一條好漢。
那天的會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吳瑞華和所有員工推心置腹,他說現在短期內可能沒有志愿者過來,不僅要救治病人,還要打掃清潔,作為院長,再難他都要堅持下去。
“我們是醫者,武漢出現了這么大的災難,我們必須沖在前面,如果這些事情我們不去做,那總得有人要去承擔,為什么要把它推給別人呢?”?
自瑞華醫院成為定點醫院后,吳瑞華最難以釋懷的是那一次次的下跪和無助的眼神,深深的無力感挾裹著他,他總想著,如果自己的救治能力可以再高一點,是不是就可以收治更多的病人?
有些畫面在他腦海里定格。一個中年男人帶著一位年邁的老人,后者已經不能行走,坐在輪椅上大喘氣,中年男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求吳瑞華收留老人。
他有什么辦法呢?床位早就滿員,況且確診患者就診安排是由市里新冠肺炎指揮部統一安排。吳瑞華說,那段時間他會盡力看一些積極的消息,并傳遞給員工、患者、家屬,畢竟正能量的東西讓人更有希望,如果心里的希望都沒了,還怎么堅持?
直到2月9日左右,隨著方艙醫院、火神山醫院等相繼投入,這種渴求的眼神才變得少了起來。自那以后,每天深夜,吳瑞華和他的團隊都會接應新送來的患者,直到凌晨3、4點下班。
“防疫指揮部每晚11點會通知各個社區患者床位安排情況,社區則會立刻備車將病人送過來,一方面白天運送難免引起恐慌;另一方面,各個社區都希望能盡快解決病人床位問題,大家都在比拼。畢竟時間就是生命?!眳侨鹑A也在竭盡所能提高救治率。他根據自己30多年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經驗,制定了一套診療方案:3天激素治療+光譜抗病毒治療+補充維生素C提高免疫力,抵抗炎癥風暴等。“其實新冠肺炎輕癥患者在基層醫療完全可以治療,但關鍵是要早期干預?!?/p>
在過去的70多天里,吳瑞華所承擔的角色也幾經變化。
3月1日,瑞華醫院接管了武漢最大的康復驛站湖北大學康復驛站,先后有1000多個康復患者,目前已全部康復回家;3月6日,瑞華醫院成為特殊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定點醫院,這些病人都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累計接收了近40名。由于特殊時期找不到護工,各大醫院都不愿接收這類特殊康復患者,他只能把醫護人員當護工用,不僅要治病,更多的是護理。
疫情早期,有輿論稱民營醫院在疫情中“當逃兵”,吳瑞華看了心里有些不忿。事實上,作為一家民營醫療機構的院長,要獲得社會認可是一件難事,平常他就覺得憋屈,一直鉚著勁地想要給自己正名,所以不論是接管大中醫院、還是負責湖北大學康復驛站,以及承擔特殊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收治問題,吳瑞華全部一口應承。“信任才會交給你?!彼X得,這也是對瑞華醫院、民營醫院的認可。
武漢“解封”在即,但吳瑞華的戰“疫”仍在繼續。截至4月1日,瑞華醫院仍有26名特殊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大中醫院則成為復陽患者的救治醫院。他說,樂觀估計4月底能恢復正常診療秩序。
疫情有結束的那天,而疫情帶給他的改變也固執地、永久地留了下來。他更加深刻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神圣感和成就感,他也變得更加樂觀,覺得“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