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13 21:10:34
每經記者 史香玲 每經編輯 畢華章
今年以來,西安乃至陜西金融領域動作頻頻。
先是《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印發,明確金融機構壯大行動等15項重大行動。
日前,又一重磅信號釋放,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內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業務范圍限制。
政策放開,會否刺激外資金融機構大舉殺入,又是否會對本土金融機構產生“鯰魚效應”?還有市民的經濟生活,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諸多情形,值得持續關注。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亦是城市發展的推進器。
用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總裁朱振鑫的話說,“二十年前,城市發展主要抓基建;十年前,城市發展主要抓地產;未來十年,城市發展必須抓金融。”
作為最前沿的“試驗田”,自貿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金融領域自由度的更大邊界和最新境界。
陜西自貿區掛牌三年,區內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到底能打幾分?
從存貸款余額來看,西安占據陜西超過5-7成份額,不妨拿西安作為全省參照。
數據顯示,2019年,西安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998.94億元。截至2019年末,西安市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33萬億元和2.24萬億元——兩項數據,分別是成都的59%、61%和重慶的59%、60%。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Busakorn Pongparnit-Getty Creative
而且,在2019年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成都、重慶金融綜合實力分別位居全國第5和第8,西安排到全國第11。
不難看出,在金融領域的發展中,成渝均較西安高出一個甚至數個“量級”。
究其原因,西安金融業過去囿于城墻思維,導致總體盤子小,發展緩慢,區域經濟水平不高。在自貿區的圈子里,作為省會城市的西安,自然底氣不足。如此一來,“多米諾骨牌”效應立見,“池子”太小,怎么養魚?
值得慶幸的是,西安跳出城墻的決心日益堅定。
3月27日,《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重磅出臺,其中涉及多項重大行動方案,直指金融行業短板。
目標很明確,到2022年金融機構數量達到200家,重點推動設立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外資證券、人身險、農業互助保險等法人金融機構,填補金融牌照空白,全面提升本地金融機構的規模實力、品牌影響力以及資本市場利用能力。
方向有了,就看怎么往前走。
問題是,僅靠本地金融機構,能否支撐一個千億級現代金融產業?
本土金融機構理當是主力,但是外資金融機構的力量也不容忽視。
西安的外資金融機構發展水平如何?
以銀行業為例,2001年,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西安分行成立,這是最早進入西安的外資銀行。經過近二十年積淀,不完全統計,如今西安約有6家外資銀行,而成渝外資銀行的數量將近是西安的三倍。
受限于“池子”大小,西安與成渝差距懸殊。
身處池中的外資銀行,在西安的成長情況又是怎樣?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 畢華章 攝
其發展特點也極為明顯。據《陜西日報》報道,匯豐銀行西安分行自2006年成立至2018年上半年,一直保持著零不良率。2017年,星展銀行西安分行和東亞銀行西安分行利潤增幅均超過100%。
外資銀行的整體經營穩健,資產質量良好。不過,與內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規模、業務量等方面仍偏小。
一方面,外資銀行發展受母行發展戰略影響較大。部分外資銀行,尤其是英資銀行,其母行整體發展戰略偏向保守,風險控制嚴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西安的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政策捆住了外資銀行的“手腳”,對其業務數量、總資產、股東范圍、持股比例等有嚴格的要求。
這只是銀行業一隅的景象。從外資金融機構全盤來看,培育其成長需要深水港,西安目前的金融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內陸河。
回顧國家設立自貿區的初衷,西安需要有再造本地金融發展生態的決心和系統籌劃。
2019年,《西安市“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出臺,重點提出吸引更多的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和中外金融服務機構入駐西安。
挖池蓄水,那何時給“鯰魚”松綁?
4月9日,陜西自貿區展示成立三周年“成績單”,并曝出重磅消息:自貿試驗區內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業務范圍限制。
從其表述可以看出,官方此番意志堅決——“全面落實金融領域擴大開放措施,加快絲綢之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相較于過往方案而言,為何此次給外資金融機構“松綁”的動作如此之大?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國務院便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
地方政府及時響應。
圖片來源〡陜西自貿區官網
陜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資研究所所長谷孟賓說得直接:“陜西自貿區迅速布署,既是對國家政策的貫徹落實,也反映了陜西加快金融業開放、希望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決心,也是陜西金融業招商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那么,這一重磅舉措到底能為本地金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門檻降低后,更多“鯰魚”將被吸引入池,攪動原本風平浪靜的池水。
一方面,激發市場活力,倒逼本土金融機構在激烈的競爭中補齊短板,并完成快速成長的蛻變。
另一方面,隨著外資銀行大量流入,魚的數量多了,本土金融業的規模也會隨之變大。
新鮮的血液不斷注入,西安市民將有直觀的感觸。
“對市民來說,一些跨國金融業務辦理起來選擇更多、更方便,包括外匯業務、全球資產配置等都會有更好的服務。”谷孟賓說。
建設絲綢之路國際金融中心,無異于一項浩大工程,政策“放開”已吹響起航的號角。想要到達勝利的彼岸,還需地方政府繼續強力推動。
投稿、爆料請發送至郵箱:mjxafxcj@nbd.com.cn
加入粉巷社群請掃碼粉巷財經公眾號文末二維碼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