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13 22:44:51
每經記者 董興生 每經編輯 杜 毅
因為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全國70000多家實體書店集體被困寒冬。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實體書店不得不面臨客流量和營業額雙雙下降超90%的困境。有統計顯示,2月初,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隨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各行各業都開始有序復工復產。但對書店行業來說,行業恢復進度顯然不夠快。與其他消費品不同,書店店主期盼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行業恢復依然困難重重。
4月10日,出版行業大數據平臺中金易云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圖書市場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圖書市場總量為36.5億元,同比下降29.16%;線下零售同比下降53.7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過去的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比2018年整體增長5.85%。
重壓之下,一些實體書店已經開始離場,更多的,開始考慮轉型。
有書店無奈離場
《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圖書市場銷售碼洋共36.5億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29.16%。在36.5億元碼洋中,線上零售碼洋24.5億元,同比下降19.53%。館配和團購市場,也同比下降三成左右。
受疫情沖擊最為最嚴重的,是實體書店線下零售。《報告》顯示,一季度實體書店線下零售碼洋為5.1億元,同比下降53.71%。
不僅如此,由于疫情期間大部分消費者被禁足在家,線下零售占比被嚴重壓縮。《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線上和線下銷售占比分別為73.57%、26.43%。2020年一季度,這一比例變為82.87%和17.13%。由此看來,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在2020年一季度持續萎縮。
從單店銷售情況來看,今年2月,單向空間曾披露,疫情暴發后第一個月,整體客流量只有平時的10%。2月份,預計收入下滑80%。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方所、幾何書店、言幾又等書店負責人證實,恢復營業初期,店內客流量和營業額均下降90%以上。
所有實體書店中,容易被忽視但受影響最嚴重的,是高校校園書店。近日,中國校園書店服務聯盟發布的《2020高校校園書店調查報告》顯示,受疫情和高校延期開學的影響,99%以上的高校校園書店表示沒有復工。
為了求生,不管是大型連鎖書店,還是中小型獨立書店,紛紛開展線上營銷,希望以此補充現金流。
其中,線上營銷聲勢最大的仍是單向空間。3月9日,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聯合5家獨立書店,開啟主題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直播中,6家書店各準備了99元的盲袋,并由淘寶超級主播薇婭親自帶貨。
最終,這場直播帶來了50萬元業績。相比暫停營業期間的顆粒無收,算得上是不小的成功。不僅如此,單向空間甚至將直播做成了“第二人格”,于3月30日前宣布上線“單向LIVE”,并推出一系列線上直播欄目。
但并非所有書店都有單向空間一般的粉絲號召力。實際上,由于客流量驟降,營業額慘淡,已經有實體書店難以為繼,無奈離場。
2月25日,浙江海鹽的烏托邦書店發布公告稱,將于5月1日結業。書店老板小童在公告中提道:“由于此次疫情影響,我們實在無力前行”,選擇結業,是一種“止損”方式。但小童也說,曾想過無數次結業的樣子,唯獨沒有想到這一種。
即使背靠當當網,位于福州和煙臺的當當實體書店也無力抵抗疫情沖擊。3月8日和4月7日,福州東百當當書店和煙臺當當閱界先后宣布結業。此前,當當曾計劃3年內在全國開設1000家實體書店。
直播能否救實體書店
“我對賣書這事兒快絕望了。”4月10日,在沈陽經營離河書店的孫曉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在1個月前,孫曉迪的心情完全沒有如此消極。
與所有實體書店一樣,疫情發生后,離河書店也經歷了暫停營業、線上營銷和恢復線下營業的過程。
暫停營業那段時間,孫曉迪和丈夫高明把線上營銷做得有聲有色。在一個只有400人的微信群里,通過發布薦書視頻,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實現了超過6萬元銷售收入。
離河書店線上營銷的高轉化率,曾吸引了廣泛關注,也成為同行學習的榜樣。但現在,孫曉迪最擔心的是,給同行產生誤導。
400個消費者的購買力畢竟有限,僅過了一個多月,離河書店又陷入危機。“進入4月后,迎來低谷,老顧客買不動了,新顧客很難積累。”恢復線下營業后,期待的報復性消費并未出現。
“離河書店沒有自救成功,它始終命懸一線。”孫曉迪也清楚,她進行的線上營銷算不上成功,“只是特殊時期的非常手段,說白了所謂的私域流量就是熟人經濟。”
其實,實體書店轉型線上,轉化率低始終是繞不開的問題。武漢物外書店創始人王毅透露,武漢封城期間,書店舉辦了4期線上讀書會,每場至少200人在線參與,“也都有推薦書目和購買鏈接,但至今未實現銷售”。
“一家實體書店,指望著就此轉型線上,是不現實也不理智的。”孫曉迪說。對于線上營銷和直播帶貨,孫曉迪始終很清楚,“有在線上帶貨的流量和本事,我為什么不賣水果?”在孫曉迪看來,直播無法成為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充其量只能維護客戶,吸引潛在客群。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實體書店無力與電商平臺抗衡。“電商平臺可以滿100減50,實體書店可以嗎?”一位實體書店負責人說,電商平臺可以打價格戰,但實體書店顯然打不起。
線上營銷常用的社群秒殺,也不適用于書店行業。“低價秒殺,讓的是誰的利潤,出版社還是書店?我不信是書店。”孫曉迪說。與電商平臺不同,她不得不考慮每個月2.6萬元的店租等固定開支。
面對疫情沖擊,有統計顯示,80%以上的書店經營者開始考慮轉型。但轉向何方,仍是個未解的難題。
在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起人孫謙看來,開設在商場、社區、景區等不同類型的書店,可以有不同的轉型方向。“對于社區書店,可以轉型為‘有書的便利店’,利用圖書來引流,增強顧客黏性,并以其他生活必需品作為產生經濟效益的重點商品。”
對于商場書店,孫謙建議,應與所在商場進行良性互動,“比如和商場合作活動策劃”。“景區書店可以根據所處地理位置和顧客定位,開發自己的文創產品,而不能閉門造車。”孫謙說,此外主題書店則可以向行業上游的出版領域延伸。
“書店是個古老的行業,雖然科技發展變化很快,但書店這個業態不會消亡。”孫謙說,因此,不用因為線上直播沒了聲音,或線下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就過度擔心。“2月、3月都挺過來了,4月和5月會是慢慢復蘇的階段,我們要給書店時間,也給消費者時間。”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興生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