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0 08:03:48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于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圣”杜甫。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該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的標題就出自史學家洪業于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并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邁克爾·伍德,從文案上看,他可絕對是個杜甫的“迷弟”了。
另外,片中出鏡的還有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上有很高造詣的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
宇文所安
劉陶陶
BBC重走杜甫生前足跡
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這位偉大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并論。
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閾中展開講述。
杜甫生于8世紀的唐朝,對應英語文學,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唐朝的由盛轉衰。
邁克爾·伍德以一個英國人的角度,帶著他的疑問,試圖在日新月異的中國尋找“杜甫”,在已經成為熱門景點的杜甫遺跡、在壯闊的揚子江上、在和中外學者對話中、也在和中國老百姓的交流中。這也引發網友重讀杜甫詩,重溫杜甫“文化之旅”。
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也是現存杜甫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處。走在成都的街頭,邁克爾·伍德在熙攘的人群里念起了杜甫寫的《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邁克爾·伍德介紹杜甫生平
片中也講到杜甫重要的創作伙伴李白,兩人十分親近,至少在杜甫心中是這樣。“杜甫30歲時,一次邂逅改變了他的一生,他遇見了詩人李白。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贊他‘金閨彥’,李白作為詩人才華橫溢,勇于創新,才情閃耀,杜甫拜倒于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讓杜甫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無限可能。”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他對百姓的關懷,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杜甫的朝堂之夢被徹底打破。他被俘為囚,與家人分離,顛沛歲月里,杜甫將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以及對破碎山河的凄然,凝于《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安史之亂將戰火燒向長安,杜甫舉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 Cottage),《春夜喜雨》就寫于此。離開成都后,杜甫經歷了在白帝城的短暫安寧,又來到了長沙。
伍德注意到,此時的杜甫得到了暫時的安定,盡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來了自己“創造力最驚人”的時期,同時,在志趣上“越來越靠近李白對自然的癡迷”。
不過,因為長沙城內的一場動亂,杜甫再次被迫逃難,但這個時候他的健康狀況已經非常糟糕。最終,他病逝于從潭州開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這部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是通過探訪現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
BBC稱:杜甫,或是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恒,為我們,特別是處于疫情危機中的人們,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
對于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對于中國詩歌悠久的詩歌傳統,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范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甘道夫”念杜甫的詩
對中國觀眾來說,最大的彩蛋可能是“甘道夫”出來念詩了!這位英國國寶級的老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其實除了大家熟悉的銀幕角色,還演過很多舞臺劇,特別是英國人必看的莎士比亞劇。所以當他用講臺詞的英式發音,渾厚地念出英文版《壯游》《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時,這不怪網友感慨說:“絕了!這是莎士比亞戲劇的腔讀杜甫!”
《每日電訊報》評論說:“麥克萊恩爵士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
片中伊恩·麥克萊恩朗誦的英譯杜甫詩來自洪業英文原著,該紀錄片標題也出自史學家洪業于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并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譯本是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評論:
BBC推介杜甫:他的偉大與悲憫正引起西方共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關于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不是雪萊,而是杜甫。這部紀錄片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播出讓居家隔離抗疫、飽受疫情焦慮的民眾產生了共鳴。杜甫詩詞的美充滿了慰藉人心的力量:“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病毒的恐懼,就看杜甫的紀錄片吧!”
片中,BBC資深主持人兼撰稿人、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他沿著杜甫的人生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起伏跌宕的一生。這部紀錄片,既向西方介紹了杜甫,又試圖通過探訪當代中國,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這種用實地探訪串聯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的紀錄片拍攝方式,邁爾克·伍德早已駕輕就熟。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到中國旅行。后來他帶領團隊歷經3年,先后12次到訪中國,拍攝了《中華的故事》。“關注中國不需要理由”“是觀眾需要這么一部紀錄片,我們不需要說服別人相信這一點”。2016年該片播出后,廣受好評。
時隔4年,邁克爾·伍德帶來了這部《杜甫》。這部片子難度不亞于《中華的故事》,特別是要把《壯游》《夢李白》《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秋野》《閣夜》等名篇翻譯成英文而盡可能保留其原有意韻實非易事:中國詩詞中的平仄、用韻、典故、意境等很難翻譯。然而文藝是世界語言,只要用心聆聽,人們就可以得意忘言,體悟那不可言說的心靈相遇。當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端坐在那,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一字一句念著這些詩句時,杜甫沉郁頓挫的氣韻自然流出,中英異域殊風剎那交融。
BBC毫不吝嗇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是限于中國,而是放眼世界,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杜甫,在中國被稱為“詩圣”。蘇軾說:“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時至今日,杜甫詩歌中運用最成功的七律形式,仍是人們最愛讀的詩體。邁克爾·伍德表示,對于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在唐詩的世界里,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輝。詩仙李白是“謫仙人”,他不食人間煙火,慣于孤獨瀟灑地出走;詩圣杜甫剛好相反,他不斷走進人世間去,帶著他的悲憫之心,帶著他的切膚之痛。“文章千古事”,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紀錄片中邁克爾·伍德感慨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半世窮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眾生。生在那個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憫關愛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間的悲歡,他悲憫黎民的命運。而現在,他的詩與他的心,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收獲不少外國知音:“為治愈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都市快報、揚子晚報、中國詩歌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