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18:01:49
2020年伊始。一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萬眾一心,世界公共衛生健康迎來21世紀以來的最大考驗。在大多數行業因疫情受到不同程度沖擊時,防護用品需求激增,人們對健康觀念的意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出門必戴口罩、勤洗手等好習慣迅速養成。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于平穩,公眾對于大健康產品的需求能否轉變為“剛性”,是大健康產業的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場疫情,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場大考,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口罩秒光,酒精、消毒液缺貨,這是今年1-2月國內大多數藥房的真實情況。當時,新冠病毒肺炎像一個巨大的陰霾籠罩著全國,在疫情最嚴重的春節期間,盡管大部分口罩、酒精等防護物資企業在加班加點趕工,仍然難以全部覆蓋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
面對疫情的嚴峻形勢,不計其數的大健康企業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及時調整各項生產經營安排,積極配合落實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和倡議。
這些企業中,有大年三十就把所有車間工人召集回來做呼吸機的,有每天24小時不間斷兩班倒趕呼吸機、試劑盒產能的,還有到處“化緣”籌集防護用品的,千企百態,卻都是致力于為疫情貢獻力量。
大健康企業無限極第一時間成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小組,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及時調整各項生產經營安排,據悉,疫情之初,無限極通過“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向“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捐贈500萬元人民幣,作為抗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專用款項,定向捐贈給湖北武漢疫區,幫助防控疫情。
目前,疫情防控雖依然不能掉以輕心,但經濟恢復迫在眉睫,無限極響應國家復工號召,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獲得了當地政府部門批準,恢復了無限極產品的生產工作。
無限極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企業沒有遇到重大問題之前,盡量不給政府添麻煩,力求在公司能力范圍內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此外,無限極也會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響應政府部門的號召和社會的需求,為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至4月20日,無限極全國30家分公司已全部復工復產。
“就像無限極的企業文化思利及人的內涵‘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我們大家’所說,無限極對抗擊疫情的大力支援,承擔了一個民族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該人士表示,無限極是健康產業的一員,對疫情的積極關注自然責無旁貸。
疫情之下,全民健康意識顯著提高,人們在健康方面的消費比例上升,大健康產業迎來飛速發展。而從另一個側面來看,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大部分人在健康管理方面還像新手。
首先,疫情爆發后,對于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等健康科普活動開展的重視程度加強,都對公眾建立和提升健康意識有促進作用。
其次,人們也對自身的健康管理更加重視,但大部分人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營養管理和健康管理理念,沒有標準的健康數據庫作為指導。
第三,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發揮作用,讓公眾對中醫藥的認同度有所提升。特別是對于中醫藥一人一方、個性化治療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我們也通過4個月的努力見到成效——在這場全民抗疫的過程中,人們都自覺養成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會用紙巾按電梯按鈕、觸碰門把手。毫不夸張地說,疫情直接催生了公眾健康觀念的普及,“增強免疫力、改善體質”成為很多人腦海中的健康意識。
據艾瑞網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健康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營養健康類產品消費居前位的即是“增加免疫類”產品,成交額在全部營養健康品類中占據28.4%。而隨著疫情的爆發,“免疫力是最好的抗疫力量”不斷登上網絡熱搜榜,公眾對于身體免疫機能抵抗疾病的認知進一步加深。業內人士分析,疫情過后,由于市場需求的旺盛,增加免疫力的相關產品還會呈現大幅度的增長。
觸目驚心的新增確診、死亡病例背后,是人們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但這也倒逼大健康產業必須前行。
從短期來看,疫情所涉及到的醫療器械和藥品或將出現增長。隨著疫情防控體系的不斷完善,大健康產業也將呈現一定的變革效應。從中長期看,生物醫藥行業整體呈平穩發展態勢,其中新技術趨勢對細分行業影響深遠。隨著應急儲備市場、泛檢測市場的深入開展,疫情將會帶動創新藥和新型疫苗的發展。
“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充分發揮了老祖宗的作用,”相關人士表示,中醫藥在“養生”方面的功效讓大眾有了新的認識。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保健食品行業研報指出,新冠疫情使得民眾對保健食品的需求增大。疫情之后,將是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保健品占據較大比例的膳食補充劑類產品、增強免疫力的產品將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在2019年保健食品得到最嚴監管后,保健行業市場將得到進一步規范。2020年保健品行業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業界則認為,我國營養保健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這也意味著保健食品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2019年保健品行業受到監管部門嚴厲整治,也導致市場對保健品信心的總體下滑。長期來看,在規范中發展依然是保健品行業的主命題,優質的企業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