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9 13:34:30
除了“兩輪”“四輪”,在整體發展戰略上哈啰似乎也有所調整,“本地生活服務”成為其最新發展關鍵詞。
每經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從車水馬龍,到門可羅雀,再到復工復產穩步推進,新舊年之交,新冠疫情的突襲,在最大范圍內構成自變量,驅動著日常生活的結構性更迭。
隨著病毒之霧逐漸散去,衣食住行亦復歸往常。作為經濟體系中的活躍要素、復工復產的聯結方式——出行,可謂較快走出疫情陰影的行業之一。
在4月27日哈啰春季媒體溝通之上,哈啰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開場便表示疫情只是暫時的,不會影響哈啰對于出行及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隨后,哈啰出行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李開逐給出具體數字稱——目前哈啰整體業務已“大概恢復到去年同期的八成左右,相比其他行業是比較好的”。
哈啰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洋 攝
一方面是包括哈啰在內的出行玩家逐漸駛出疫情陰影,另一方面,各玩家亦開始重新聚焦一度被疫情打亂的中長期規劃。就在不久前,滴滴公布未來3年的戰略目標,并傳出旗下青桔單車融資10美元的消息。
在哈啰發布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只楊磊、李開逐,哈啰出行單車、助力車及普惠出行事業部相關負責人也罕見悉數登場,并圍繞“單車3.0”、新業務的嘗試、生活服務平臺的多種可能性等業務主軸回應記者提問。
在觀點闡述中,這家自稱“現在應該是創新至今,賬上現金儲備最多的時候”的企業,其發展軌跡也隱隱若現。
青桔融資10億美元的傳聞,仿佛一顆照明彈,再將外界目光吸引至共享單車賽道。畢竟,自“黃”“橙”風流云散、哈啰拔得頭籌之后,在資本層面,這條賽道已“低調”許久。
對于青桔融資傳聞,楊磊坦言,融資背后代表了市場的基本判斷,即共享單車及兩輪出行深具潛力,仍有挖掘空間,所以資本才會看好。“接下來整個行業有更多融資和發展也不意外,因為大勢是向好的。”楊磊說。
不過,他也表示,兩輪賽道已經過了早期粗放野蠻、燒錢砸錢的打法,已經進入依賴技術、深耕產業、做精做細生意的階段。
在資本助推之下,ofo、摩拜暴起,雙星并峙,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出行江湖的標桿與嬌子。但最終前者至今苦苦掙扎,后者則早已賣身美團。而單車墳場的曝光、ofo押金門發酵,共享單車甚至一度被視作VC砸出來的“假風口”“偽需求”。
時過境遷,“兩輪”賽道早已褪去浮華,回歸理性。在發布會現場,哈啰方面就表示,“兩輪賽道”已步入3.0階段。
究竟3.0時代,與2.0甚至1.0時代有何差異?
哈啰出行單車事業部總經理褚軼群認為,1.0時代行業開啟信用免押,從依靠“資金池”進行利益變現的不健康商業模式,向依靠用戶騎行本身去獲得收入的健康商業模式轉變;而2.0時代,是指共享單車從粗放的規模和量的競爭,轉向對成本控制和經濟化運營,聚焦效率和質量的比拼。
“所謂3.0,則是共享單車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生態,企業與政府共建共享。”褚軼群說。
褚軼群在現場透露,目前哈啰單車在行業內份額“超過了所有競爭對手之和”。更早之前,2018年8月,楊磊曾發內部信稱,哈啰單車在共享單車領域已是NO.1。
不過,行業發展階段的迭代,并不影響競爭的殘酷性。在2019年美團Q3財報會議上,美團CEO王興就曾明確提到,共享單車是2020年核心的投資領域。而在2019年年底,李開逐也曾對記者表示,“競爭肯定是會長期存在的”。
但競爭的方式或不同于早期。褚軼群認為,單車不會再陷入因競爭帶來過量投放的惡性循環,現在整個行業趨于理性。
在談及單車業務本質時,褚軼群表示,單車業務本身應該是一個可自我“造血”和持續發展的流量生意,但即便是盈利也不會是一個很夸張的利潤。
單車之外,哈啰的電單車/換電業務頗為引人注目。
不同于共享單車行業格局較為穩定、增量有限的發展現狀,電單車及換電業務屬于藍海。李開逐在發布會現場也表示,今年電單車增量的速度無疑要比單車更快一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7年9月,哈啰正式對外推出這一業務,目前占據先發優勢。據哈啰方面表示,目前哈啰助力車業務占據行業70%左右的市場份額。
不過,恰如哈啰助力車事業部總經理彭照坤所說,行業仍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中國整體帶電的兩輪出行大約有3億多車主,日均騎行量達7億次以上,但共享助力車整個高峰期市場規模(日單量)還沒達到1000萬次,空間巨大。”彭照坤說。
業內人士表示,任何一家稍有野心的出行企業都不會放棄這塊“奶酪”。一方面是市場空間仍有待發掘;另一方面,電單車業務在盈利能力上表現也不錯。
就后者而言,電單車業務更是被外界視作哈啰的現金奶牛。對此,彭照坤在現場回應,兩輪業務整體發展均較為健康,助力車是在單車基礎上成長起來,但隨著發展,其在營收特性上,利潤可能會更高,“但我們還在一個合理范圍內”。
而在去年6月,滴滴亦曾發布內部郵件,將滴滴出行單車事業部(代號“海棠灣”)、電單車部(代號“黑馬”),正式整合升級為兩輪車事業部(代號“海馬”)。而在滴滴“0188”的三年戰略中,電單車亦構成國內業務“雙曲線”的一環。有消息指,電單車是今年青桔的重點方向之一。
就美團方面,近日也有消息指,美團計劃在2020年采購逾200萬輛共享電單車,加大對共享電單車的投入,合作方包括新日股份等幾家供應商。
雖然市場發展前景可觀,但電單車目前仍面臨各地政府的準入問題。對此,彭照坤表示,政府倘若能夠正視助力車的發展,在政策引導上發揮積極作用,能夠避免諸多無序惡性競爭。
換電業務與電單車業務擁有天生的親近性。申萬宏源此前在研報中指出,換電模式可能會在兩輪電動車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目前國內換電市場行業標準尚待建立,預期2020年將成為換電元年。
對此,哈啰亦早有布局。
去年6月,哈啰與螞蟻金服、寧德時代共同出資10億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哈啰換電服務”。就在4月,合資公司寧德智享還獲中恒電氣(002364.SZ)2億元投資。
關于換電業務的具體布局與網點,哈啰方面表示,目前在兩個省份的業務開展比較成熟,有一些城市是和當地的政府部門合作,有地方政策支持,相對業務發展比較順利快速。這類情況因為涉及合作的規定,暫時不方便透露具體的城市和數量。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指出,哈啰換電2億元融資,無疑在為2020年換電業務的進擊儲備好彈藥。
不僅“兩輪”,“四輪”業務如今也是哈啰不可忽視的業務之一。
雖然去年6月,楊磊重申聚焦“兩輪”,但在今年早前的內部分享上,他也表示,如果只是守在兩輪出行的賽道上,可能也有足夠豐厚的利潤,但遲早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所以要堅定不移地往平臺級公司去努力。李開逐也在現場表示,四輪發展比較穩健,今年會“逐步加大對四輪業務的布局和發展”。
在“四輪”方面,哈啰無疑要面對極為強勁的對手,尤其是移動出行霸主滴滴。目前,哈啰“打車”業務主要采用聚合模式;而順風車則由平臺自營。
普惠用車事業部總經理江濤在現場介紹稱,哈啰順風車業務于2019年2月正式上線,截至今年2月底,1400萬私家車主加入,乘客數超過4500萬,總行駛里程超68萬公里。4月份,順風車累計通過平臺提供超1億筆交易。
在順風車賽道,哈啰并不占優勢。行業頭把交椅當屬嘀嗒出行,同時,滴滴亦于2019年年底陸續恢復順風車業務。
對于滴滴順風車的回歸,江濤坦言“影響不大”。他強調,順風車市場滲透率尚處于初級階段,車主不到10%,乘客占比相近,市場空間仍較為廣闊。
在“四輪”業務方面,也有傳聞稱,哈啰正積極研發順風車送貨業務。對此,江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具體業務需要考慮其需求的合理性、與擅長領域的匹配性及是否已被其他公司滿足等因素決定,關于具體新興業務目前尚不方便披露。
哈啰發力新業務一方面與市場規模有關,另一方面亦與“彈藥”較為充足不可分割。就在2019年,哈啰出行完成新一輪融資。
對此,楊磊在現場表示,“可以肯定地說,第一,現金流是非常健康的。第二,現金儲備也是相對比較充足的,我們應該是創業歷史上現金最多的時間。”同時,他也提及,“哈啰大概在2018年3月份,就實現了公司的EBITDA(自由現金流)轉正,基本上就是維持這個狀態。”
除了“兩輪”“四輪”,在整體發展戰略上哈啰似乎也有所調整,“本地生活服務”成為其最新發展關鍵詞。
今年4月,哈啰“改版”。在哈啰App首頁,出現“吃喝玩樂”(哈啰生活)等類目,引發外界猜測。
圖片來源:哈啰App截圖
對此,李開逐表示,出行本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衣食住行中,出行是相對高頻的業務,同時與其他需求有著自然的延展性和關聯性。目前哈啰的用戶已達到3億多,希望在此基礎上滿足用戶更多需求,“改版也是一步步來的,很多業務是聚合式的,或是第三方接入的”。
李開逐將此種聚合稱之為供給(流量、服務)的開放。記者注意到,如哈啰首頁“九宮格”中的“電臺FM”即由喜馬拉雅App供給。
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在2020支付寶合作伙伴大會上,螞蟻金服CEO胡曉明宣布,支付寶App將進行改版升級,強化生活服務心智,首頁新增外賣到家、果蔬商超醫藥等便民生活版塊,并基于智能算法為用戶推薦喜歡的服務。
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螞蟻此次改版并非如此簡單,這一動作意味著支付寶開始“變身”,而不再只是支付工具。“打造全球最大的數字生活開放平臺”便是胡曉明給支付寶定下的最新目標。
而哈啰出行如今最大的股東便是螞蟻金服,并且螞蟻金服2019年年底作為戰略投資方繼續跟投。由此,哈啰此舉與支付寶的生活服務轉向是否存在某種關聯?
對此,楊磊重申,哈啰仍舊是一家非常獨立的公司,支付寶是其大股東,但哈啰管理層仍擁最多投票權。而關于兩者的本地化戰略關聯,楊磊則表示,哈啰還是圍繞著自身戰略思考的方向去發展。無論是出行還是本地生活,都希望提供類目里面最有性價比的產品。
“在本地生活上,我們跟支付寶并沒有沖突,他們有更大的戰略,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還是希望構建圍繞著哈啰的3億用戶,為他們提供相對比較普惠的本地生活服務,目前仍然在探索中。”楊磊說。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稱,哈啰正研發酒旅業務。對此,楊磊表示,酒旅業務尚在內測中,還沒完全上線。他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哈啰的用戶大部分是中國社會里比較下沉市場里的普通老百姓,基于這樣的用戶,我們希望能做酒店里相對比較偏中低端的酒店。整個業務還在測試。”
業內人士表示,哈啰單車便是從下沉市場崛起,目前看來,在本地生活服務方面,哈啰是想通過自研+聚合的模式,從下沉市場切入,在一定程度上避開與本地生活服務巨頭美團在一二線城市的激烈競爭。其長期發展如何,仍有待觀察。
本地生活轉向與哈啰“平臺級公司”的目標密不可分。在上述哈啰內部分享會上,楊磊亦表示,未來三年希望DAU(日活)過億。分析人士表示,無論是電單車、順風車等新業務,抑或是本地生活的嘗試,在某種程度上都服務于哈啰平臺級公司的期望及日活過億的目標。
不過,本地生活服務對于哈啰尚處于發端階段。李開逐表示,“本地生活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方向,不是某一具體業務”,目前哈啰依舊是一個以出行為主的企業,而未來設想則是成為一個以出行為基礎的生活服務平臺。
“業務上相較以前有更大的外延和擴展的話,可能對人才的需求會呈現一些新的訴求,所以我們希望在2020年,在人才方面有更好的團隊建設和搭建。”他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