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6 14:32:01
每經編輯 鄭直
5月15日,美商務部公告將延長華為的供貨臨時許可證90天至8月14日,但同時升級了對華為的芯片管制——在美國境外為華為生產芯片的晶圓廠商們,只要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就需要向美國申請許可證。
這意味著,從芯片制造、到芯片設計EDA軟件、再到半導設備,美國開始選擇“釜底抽薪”的方式阻斷全球半導體供應商向華為供貨。
美國升級芯片管制措施
美芯片股集體大跌
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下屬負責出口管制的產業安全局(BIS)發布通知,對華為及其在“實體清單”上的關聯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證(TGL)將延長90日至8月14日。
資料圖(每經記者 張建/攝)
美國商務部稱,這一決定是在收到眾多公司、協會和個人對TGL的公開意見后發布的,產業安全局將繼續評估尚未從華為設備轉移的公司和個人對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的影響。
對于此次延期,美國商務部表示將給使用華為設備的用戶的運營商提供空間,特別是在美國農村地區的用戶和運營商,可以繼續臨時運營這些設備和現有網絡,同時加快向替代供應商過渡。
不過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在另一份公告中表示,計劃通過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國外設計和制造半導體的能力。
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芯片股集體大跌。新飛通光電跌逾12%,高通跌超5%,美光科技跌2.89%,臺積電跌超4%。
華為心聲社區:英雄自古多磨難
對于上述限制計劃的出臺將對華為造成的影響,截至目前,華為方面尚未回應。
不過,今日(5月16日)華為在內部網站“心聲社區”中,刊發了一則《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的文章:
“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
圖片來源:華為心聲社區
配圖則為一架二戰中被打的像篩子一樣,渾身彈孔累累仍堅持飛行的伊爾2飛機,其最終安全返回。
此外,在2020年3月底舉行的華為年報溝通會上,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對美國限制芯片制造商對華為供貨做出過回應。“如果美國政府可以任意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其實是破壞全球技術生態。如果中國政府采取反制,會對產業造成怎樣的影響?推演下去,這種破壞性的連鎖效應是令人吃驚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于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止是華為一家企業。”
徐直軍認為,即使臺積電等芯片制造商斷供,華為也能從韓國的三星、中國臺灣的MTK(聯發科)等購買芯片來生產手機,就算華為因為長期不能生產芯片做出了犧牲,相信在中國會有很多芯片企業成長起來。
券商觀點:終端廠商受影響,美方留有斡旋余地
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升級,令外界極為關注。對此,信達證券解讀認為,美國商務部本次只是提出限制計劃,正式條例出臺仍需時日;其次,條例生效后,仍有120天的緩沖期,期間內臺積電等公司仍可給華為持續供貨;再者,正文中并未提及EDA相關的具體落地措施,且EDA在去年已切斷升級,現在海思在采用老版本EDA做產品設計,不受限制。
資料圖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玲 攝
信達證券指出:“美國此次限制計劃一方面留有了較多的斡旋空間,相關半導體廠商以及潛在的受貿易糾紛影響的終端廠商會在期限內大力游說美政府,兩國也有緊急磋商的余地。同時,美國對晶圓廠的限制更多是要求申請許可證,而今天(5月15日)臺積電宣布在美國設廠,5nm產能2萬片/月,計劃在2023年投產。這一舉動亦被認為臺積電在向美方示好,以期其大客戶不受禁令影響。綜上,我們認為本次對華為限制計劃,在時間上留有了余地,臺積電亦早有準備。大概率會如芯片供貨的臨時許可證一樣,不斷延長晶圓廠供貨許可證。”
外交部:搞“脫鉤”和切割沒有出路
2020年5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路透社記者提問:臺積電稱將在美國投資120億美元建設新工廠。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在中國正試圖主導尖端技術、控制關鍵行業之時,這是一個重要舉措。中方是否認為有關臺灣企業在美加大投資是美國推動與中國經濟“脫鉤”策略的一部分?
趙立堅回答說:我們一般不對任何企業的生產或商業布局作評論。
圖片來源:外交部官網
我們多次說過,包括貿易、投資在內的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本質是互惠共贏的,雙方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搞“脫鉤”和切割沒有出路。我們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正確看待中美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多做有利于增進中美互信與合作的事。
受消息刺激,A股15日半導體板塊再度異動,領漲滬深兩市,全天板塊市值漲近500億元。
華微電子、圣邦股份、曉程科技、派瑞股份等個股漲停,兆易創新、長電科技等漲逾7%。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經APP(記者:王晶)、證券時報網、外交部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