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0:46:45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賈運可
本周歐元顯著上漲,美元下跌。主要原因是疫苗相關消息打壓了美元的避險需求,次要原因是德、法兩國提出發行5000億歐元紓困基金。本周匯市另一看點是英國以負利率發行公債,這提升了未來英央行降息至負值的預期。本周匯市動向仍有些變數,這主要包括美聯儲三巨頭的發言等。
本周前三天歐元天天上漲,周四略跌,截至北京時間周四18:15左右,歐元暫報1.0966美元,本周迄今暫累計上漲1.36%。
歐元這波上漲,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歐元區重要國家在發行新冠相關債券方面達成一致,二是德國本周公布的多數經濟指標優于預期,三是疫苗相關利好及全球股市的上漲壓制了美元避險需求。
德國、法國兩個歐洲最重要經濟體周一宣布已達成了通過發債來實施5000億歐元的刺激計劃,這些資金將分發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元區國家。盡管這一建議遭奧地利等國反對,但投資者對歐盟分裂風險的擔憂仍然是大幅緩解,故這對歐元走勢有利。當歐元區國家共同出資援助困難國家時,那么歐元區各國公債的懸殊利差就很可能減少,這應有利于整個歐元區經濟活力提升。
上述刺激計劃的建議雖然出自法國、德國這兩個國家,但其中的重點應該是德國,因為德國之前顯得明顯不太情愿為其他歐元區國家買單。
德國是歐元區最大金主,通常遇上困難時,德國不可避免會被歐元區“窮兄弟”揩點油,故德國在援助方面通常是最不情愿的。以前援助歐債危機中的國家就是如此,現在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自然仍是這個路數。因此,本周德國態度忽然改變顯然易被市場理解成利好。
周二發布的調查數據還顯示,德國5月投資者信心改善幅度遠遠超過預期。這也提振了歐元。
美國股市本周表現良好,部分與疫苗相關利好相關,而這表現在匯市就是美元買盤顯著減少,包括歐元在內的非美貨幣買盤增加。
由上述三個歐元的支撐來看,也許美元的走弱才是歐元上漲的最主要動能,或者說避險情緒減弱才是歐元上漲主因。
因疫苗進展所帶來的避險情緒減弱及歐元走強,本周美元指數連續下跌,周四暫報99.14點,本周迄今累計下跌1.22%。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本周二在參議院作證詞時表示,美聯儲致力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使用各種工具來支持美國經濟。另外,鮑威爾還表示國會也可能需要采取更多行動。
上述表態對美元應該是中性的,因他既沒否認美聯儲或有機會進一步寬松,同時也將一部分恢復經濟的責任推向了美國政府,即他實質上是暗示了政府應采取更多的財政刺激政策。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公布了4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會議紀要稱:“與會者評論稱,除了短期內嚴重影響經濟活動外,病毒大流行的經濟影響還造成了大量不確定性,并對中期經濟活動造成了相當大的風險。”
在備受市場關注的負利率問題方面,該會議紀要中稱,FOMC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此觀點未令市場意外,因本月以來美聯儲官員們大多這么說。
北京時間周四22:00,FOMC永久票委、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將發表講話。周五01:00,美聯儲副主席克拉里達將發表講話。周五02:30,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在“美聯儲傾聽”活動中致開幕詞。美聯儲“三巨頭”罕見同日登場,匯市投資者自然緊張,若他們發言有重大的出人意料之處,那么不排除美元大幅波動的可能。
美元未來應維持均勢,在疫情整體向好的大環境下,美元應很難持續性受益于避險情緒。
本周英鎊有所反彈,周四英鎊暫報1.2232美元,本周迄今累計暫漲1.05%。英鎊上周暴跌了2.43%,故本周僅屬于技術性反彈,英鎊基本面壓力并未緩解。
英國債務管理辦公室數據顯示,英國本周三以“負0.003%”的收益率出售了37.5億英鎊的3年期英國國債。
債市表現是央行利率政策先行信號,英債標售時出現負利率,市場很容易猜測未來英國央行也可能將目前為0.1%的基準利率降至負值。目前多數投資者相信英央行可能于明年年中時將基準利率也降至負值,而現階段應主要以強化量寬政策為主。
英鎊另一壓力始終與脫歐談判進展相關,而疫情又為此事增添了許多變數。英國1月31日已正式脫歐,但年末前有個過渡期,在此期間得與歐盟談判敲定2021年及以后的雙邊關系,如果談不成則雙邊貿易關系將退回至WTO框架之內。目前雙方歷經三輪談判,可進展有限。另有個細節是:上述過渡期英國可以要求延長,但最遲須在6月底提出。
不過,脫歐談判一事已被市場反復消化,未來英鎊來自這方面的壓力應更多來自于心理層面,只要談判繼續,縱然一時談不成,英鎊走勢也不會受重大打擊。
未來英鎊可能仍維持弱勢震蕩格局,6月份英鎊的震蕩有機會擴大,因“英國會否在截至期前提出談判延期要求”的傳聞幾乎必然會為匯市帶來干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