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5 21:27:54
頭盔僅是城市有關電動自行車的眾多“歷史遺留問題”之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曾指出,快速增長的電動自行車體量大大超出城市道路運行負荷,亂停亂放、交通違規、火災隱患等問題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痛點。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艷美
關于安全頭盔的話題還在發酵。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合理分配路權,讓電動自行車“有路可走”;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交警大隊大隊長孫建國認為,應立法將駕乘人員佩戴頭盔納入法規、政府規章等文件強制性條款;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衛視首席主播席文則呼吁,盡快制定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強制性國家標準……
近段時間,市場的瘋狂可謂前所未有。
在網絡平臺上,原本售價20~50元的頭盔轉眼以上百元脫銷;在全國最大的頭盔生產基地樂清,洶涌而至的訂單讓庫存迅速清空,廠家只能“閉門謝客”;京東大數據顯示,5月以來摩托車及電動車頭盔搜索量達到去年同期8倍,成交額同比增幅接近4倍。
某電商平臺上一款頭盔的價格走勢
為何頭盔突然遭到“瘋搶”?
這要從公安部交管局不久前發起的“一盔一帶”行動說起。其中,“一帶”指安全帶,“一盔”指安全頭盔。隨后,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均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將在近期推行處罰措施。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一紙令下,讓國內數億電動自行車及其背后規模龐大的出行者浮出水面。
實際上,頭盔僅是城市有關電動自行車的眾多“歷史遺留問題”之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曾指出,快速增長的電動自行車體量大大超出城市道路運行負荷,亂停亂放、交通違規、火災隱患等問題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痛點。
如今,本就充滿波折的中國城市電動自行車管理史,又翻出新的浪花。
據工信部數據,2018年,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同年,全國小汽車保有量首次突破2億輛。與電瓶車在國內短暫的歷史相比,這一規模堪稱驚人。
上世紀90年代末,“禁摩”在全國城市風起云涌,首次涌入中國的電動自行車成為滿足市民快速出行的“替代品”。到1999年,國內第一部電動自行車國家標準發布實施,在政府大力推廣和商家的營銷攻勢下,“快捷、環保、輕便”的標簽,讓電動自行車一路暢銷。數據顯示,到2005年,全國電動自行車銷量已超過1000萬輛。
從“自行車王國”和“摩托之城”起步的中國城市,大都沒能逃出電動自行車的“真香定律”。到2016年,上海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達740萬輛,遠超汽車320萬輛。2018年數據顯示,北京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也達400萬輛。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何電動自行車在中國成長如此迅速?
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曾概括,由于不同的空間形態和激勵政策,全球城市形成了三類趨向于固化的交通模式。
與北美休斯敦模式“有車一族”達80%、歐盟模式達50%相比,東亞模式這一比例僅為30%,人們出行更多依靠公交出行,特別是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出行比例非常高。
波士頓咨詢公司咨詢顧問周顯坤分析,考慮到對石油能源的依賴和城市擁擠程度,中國城市難以達到美國的汽車出行率,而軌道交通又不適宜于所有城市建設。因此,轉向小型機動車輛、引導電動自行車發展,將是中國城市的一種出路。
這在南方省市表現得尤為突出。
此次發布新規的江蘇、浙江兩省,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目前,江蘇登記在冊的電動自行車約有3800萬輛,在全國位居前列。根據不完全統計,與其體量相近的僅山東一省。而一組去年的數據顯示,浙江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亦超過2000萬輛。
坊間公認的“電動自行車之城”南寧,全市746.48萬常住人口共擁有約300萬電動自行車,是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有網友表示,到南寧出差,“被街上茫茫多的電動自行車驚到了”。
造成南北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在知乎上一則“為什么南方電瓶車那么多?東北比較少?”的提問下,有電動自行車生產商回復,人口大省晉冀魯豫的電動車銷量并不少,但由于電動車用的鉛酸電池化學反應有溫度要求,北方寒冷的冬天,的確會對騎行造成影響。
大量涌入的電動自行車,在彌補城市出行短板、解決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同時,也為城市帶來困擾。
根據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數據,2013~2017年間,全國共發生電動自行車肇事致人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萬起,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年均上升8.6%和13.5%。
激增的傷亡人數,讓本就處于監管“灰色地帶”的電動自行車又蒙上一層陰影。此前,與“禁摩”潮一樣聲勢浩大的“禁電”潮,早已拉開。
在南寧于2002年打響“第一槍”之后,“戰火”迅速蔓延至鄰省廣東。2005年,廣東省自行車行業協會邀請省市多部門開展專題研討會,討論廣東省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內容。一場有關電動自行車命運的博弈拉開序幕。
南寧街頭的電動自行車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但原本對路權的探討,迅速演變為一場“去留”之爭。一年后,《廣州日報》刊登《基本贊成電動自行車禁止上路》的文章,并報道,在新條例草案第三次“征求意見會”上,大多數觀點認為,“應該全面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廣州上路行駛”。
而此前,珠海已于2005年成為首個以“立法”形式確定禁電的城市。隨后,常州、海口、深圳、廈門等城市陸續跟進,“禁電”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有統計稱,截至2014年5月,全國共有178個城市采取各種禁摩、限電措施,占全國城市總數8%;其中有140個地級市,占全國地級市40%。
同一時間,電商帶動國內物流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同城配送對電動自行車的大量需求。在道路資源瓶頸擠壓之下,城市“禁電”走向新一輪高潮。
2014年,廣州發布新規,在“禁止上路”基礎上創設性地加入“禁止銷售、禁止加油、禁止停放、禁止營運”,并稱為“五禁”。2016年,深圳發起史上最嚴“禁摩限電”令,對嚴重超標、沒有牌照的電動車和摩托車進行查處,其結果是,多家快遞企業數百輛三輪車被查扣,數十名快遞員被拘留。
這一次“升級版禁電”很快引發輿論關注。《人民日報》連續發聲,斥責“一刀切”的“懶政”行為,并掀起討論熱潮。有業內人士評價,從未有過的有利于解禁的輿論環境出現,一系列安全駕駛培訓、簡化辦牌手續的措施逐漸在各個城市出現。
對于電動自行車,城市似乎一直都沒有做好準備。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創始院長李稻葵,曾連續數年提出提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直接干預取消禁限摩措施。他曾撰文寫到,盡管得到相關部門回復其不合理性,但“這是地方政府管轄領域,不便插手干預”。
然而,城市的限禁措施主要依賴國家制定的行業標準。
1999年發布的國家標準對電動自行車各個方面給出非常嚴苛的指標,其中,最高車速20km/h的要求被普遍認為不合實際。考慮到市面上大多數電動自行車都超過此標準,于2018年姍姍來遲的國標將最高車速妥協至25km/h。
以行業標準而非道路規范協調這一始于道路的矛盾,使得城市治理方案始終流于表面。
那么,有沒有必要對電動自行車出臺道路規范,以更妥善的方式解決其出行問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美團配送不久前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即時配送市場規模今年將超過2000億元,未來5年,即時配送行業都將保持30%以上的增速。
經濟新增長點的背后,則是數量龐大的從業人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外賣、眾包和跑腿的配送人員規模已達到近1300萬人,他們用電動自行車串起了更大規模的就業。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課題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僅美團點評平臺帶動勞動就業機會1960萬,其中包括270萬配送就業機會,更帶動商戶就業機會1600多萬個。
在“保就業”是重中之重、人的需求更是重中之重的當下,城市需要提升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方式,用精細化管理的思路來應對這一矛盾。
解決問題的核心被認為是路權再分配。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05年出臺禁電條例時,時任珠海市人大法工委主任邊玉峰就曾坦承,盡管當地自行車協會提出“登記上路”等妥協意見,但這類“聽起來非常合理”的建議事實上是“不現實的”,“道路資源是有限的,大量私家車與大量電動自行車同時出現,我們必須有個權衡”。
但倚重汽車的發展模式已經為城市發展帶來大量問題。在林伯強看來,電動自行車不僅在節能減排方面優勢明顯,還有一定治堵作用。“有觀點認為,電動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搶占機動車道以及在交叉路口搶行等,直接造成了交通擁堵。但是,從道路運行效率來看,交通擁堵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車數量過大,電動自行車至多只能算是加劇交通擁堵。”他指出。
如今,浙江、江蘇兩省率先出臺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終于開始解決其因“兩不沾”而尷尬的路權問題。比如,浙江條例中明確將電動自行車劃入“非機動車”范疇;而江蘇條例更進一步指出,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中行駛時速不得超過15km/h。
但在此之后,誰來監管、如何監管的問題,仍然待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