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兩會期間 他們接受了每經專訪……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31 20:28:04

每經記者 易啟江    每經編輯 胡健    

北京,5月21日—5月28日。

特殊時期的兩會,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承載艱巨任務,舉世矚目。

疫情尚未結束,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場大考,中國還需要在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謀發展,多重因素疊加,一系列問題盤旋在空中,需要作答人!

制圖:每日經濟新聞

兩會時期,百家爭鳴,每日經濟新聞推出“韌勁中國·兩會高見”欄目,調動頂尖資源,打造精品內容,形成標桿效應,造就了傳播爆款,收獲了井噴式流量。

在短短8天時間內,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端口發布超過40篇一對一深度高端專訪,包括兩位現職副部級官員在內的10位高級別政府官員和官方頂級智囊,12位來自經濟學界及其他學術界的專家、19位知名企業家的深度專訪。

這些受訪對象絕大多數均是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他們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各媒體平臺建言獻策,基于當前疫情現狀、緊扣全國兩會主旋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對當下時局中怎樣覓新機、變局中如何開新局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每一篇專訪稿件,人物權威,有發言權和號召力。不僅在相關領域的政、產、學、研引起廣泛傳播和關注,還成功“破圈”,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浪潮。

比如,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通過每經頭條發布的專欄文章——《經濟如何突圍?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500元》,在12小時內評論即達2.2萬條,成為當日財經十大熱議新聞。

騰訊財經官方微信公眾號全文轉載每日經濟新聞的這篇《兩會高見》文章后,一眾讀者紛紛在文后留言,引起了網友們對于民生話題的熱烈討論。

而每日經濟新聞對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所做的專訪文章,在每日經濟新聞分發平臺發布后,閱讀量迅速達到58萬+。且僅在騰訊新聞一家平臺,12小時內評論量就突破4000。


政界要員高度關注就業,滄海橫流各顯身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惜字如金”的簡短篇幅,卻有六個章節都提到了“就業”二字,就業問題幾乎貫穿始終,總計出現了39次之多。

據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超過去年。與此相對應的,是疫情之下顯著收縮的經濟規模。一擴一收之間,就業矛盾凸顯。

報告重點聚焦今年874萬高校畢業生、2億多農民工和幾千萬貧困地區勞動力等群體。

不難看出,與就業相關的政府工作,稱得上是政府在本年度中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后疫情時期,穩就業、保就業,既是當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決勝焦點”。

滄海橫流,各顯身手。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李健,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周力,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等,多位高級別政府官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以對中國現狀的深度研究和思考,針對就業、失業問題,各自提出良策。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提高就業率,減稅降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對于“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最關心什么”這一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脫口而出的就是:就業!

許善達說,“老百姓要是沒有就業,沒有收入,這是傷筋動骨的事。”

許善達認為,提高就業率,減稅降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減稅降費,大大降低了財政收入,會否影響社保資金?

許善達認為,當前既要充實社保資金,也要降低繳費率。因為我們現在的社保繳費率還是比國外的高,所以,劃撥國有資本,把繳費率降下來,最后要施行全國統籌。

全國統籌就意味著支出責任轉移到中央,地方減輕了支出壓力。由此一來,整個稅收收入結構會出現大的變化。

許善達認為,稅收的結構一變,財政支出的結構一變,整個中央與地方新的財稅體制就形成了。

從降低宏觀稅負開始,中國財稅體制,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個人關系,會有一個巨大的調整。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向所有失業者發放失業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從另一個視角關注當前因受疫情沖擊而出現的失業問題。

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6%就意味著大約有2600萬~2700萬人失業。

鄭秉文稱,失業保險基金到2018年增加到5800億元,而到目前,失業保險累計結存有6000億元。

因此,鄭秉文建議,向所有失業者發失業金,哪怕是讓5800億元失業保險累計結存清零,但如果目的是保障失業人員,是讓失業保險的作用回歸“本源”,都是值得的。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

祝寶良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兩會高見》發表專欄文章,對就業等問題,提出眾多良策。

他從保基本民生、保企業、保基層政府運轉三大緊迫任務上著手,提出了眾多應對策略。如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將沒有多少營業收入的個體戶暫時納入失業人員管理,對退休職工、在校學生、貧困人群等關鍵人群實行價格補貼和現金補助。

對于今年面臨的就業壓力,祝寶良則另辟蹊徑,建議:推遲就業,鼓勵專升本,擴招200萬研究生和技校生。

破“疫”經濟密碼,多維度獻計獻策

由于受到疫情沖擊,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消費、服務業出現萎縮,產業鏈、供應鏈受沖擊,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民生保障挑戰加大。

而世界經濟衰退也已成定局,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更加不穩定、不確定。

中國如何破“疫”經濟密碼?

多位高級別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及大型央企總經理等,憑著自己多年對國內外經濟體的海量研究,以及對市場的深度透視,從多個維度,對中國經濟格局如何化危為機,進行獻計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我國核電安全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劉華表示,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先掌握新一代核電廠調試和運行技術的國家。但全球核安全態勢復雜多變,戰略博弈加劇,國際核安全秩序受到一定程度沖擊。

劉華同時稱,“十四五”核安全監管重心、模式等將發生轉變。

當前正值核安全“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之中,也是社會圍繞“十四五”核電發展的熱烈討論之時,核安全監管的變化,對于核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核電行業的發展將釋放出最為直接的信號。

稿件刊發后,立即在核安全、核電等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也有一些環保領域的企業,從劉華副部長對于核安全監管的思路中,看到了核廢料處置市場的重大機遇,或將成為環保領域發展的新機遇。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迫切需要改進低空空域管理模式、釋放更多空域資源

隨著技術進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航空領域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私人飛機、無人機等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些領域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市場潛力巨大,是增長新動力,發展新領域。

所有業內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中國民航局對這些領域的發展有什么規劃呢?

李健明確指出,通航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對穩增長、擴內需、促就業、促進消費升級起到強大的催化作用。

對于我國通用航空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那么,下一步將如何激發市場活力?

對此,李健表示,迫切需要改進低空空域管理模式、釋放更多空域資源。

在每經刊發對李健的專訪稿件后,遠在廣州的一家無人機設備廠商聯系上記者,對稿件寄予很高評價,稿件中李健副局長的講話內容,讓他們很振奮,他們希望每經能夠持續關注無人機領域,傳遞出更多的政策信息。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洞悉世界經濟大變局,提出應抓住重大機會

眾多國家生產“停擺”,中國產品特別是抗疫物資正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為多國提供抗疫醫療物資,為眾多國家民眾提供生活保障物資。從3月1日到5月5日,單是中國向美國提供的口罩就已經超過66億只。

而在后疫情時代,中國又如何化危為機?

周漢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迅速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注入穩定性。中國已然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對于未來的全球貿易,周漢民表示,我們現在就應該籌謀在大變局下的因應之道。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疫情平穩之后,實際上也面臨著新基建問題。中國要抓住全球經濟轉型和復蘇的機會,提供他國所需物資和人才等。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會同公安機關出重拳、下猛手,治理哄抬物價

馬正其表示,要杜絕不合格防疫產品流入市場,針對哄抬口罩、額溫槍等價格的行為,有企業被罰款300萬元。

在支持新業態發展方面,馬正其認為,對新業態應審慎監管。

中聯部原副部長周力: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是一項重要任務

周力認為,要繼續維護產業鏈的開放。要利用勞動力市場規模和質量,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集群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海外優秀企業、優秀人才進入中國市場,提升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把農村宅基地動員出來進入市場,創造財富

許善達稱,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的資源,包括土地特別是農村的宅基地等,尚未很好地進入市場。

他認為,現在應該考慮把這部分資源動員出來,讓其進入市場。一個是要讓原有資源怎么創造財富,另一個是要讓新增的資源怎么創造財富,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優勢之一。

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低油價、金融風險、去高價庫存、氫能都談到了

馬永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正在復工復產的中國來說,油價下跌存在利好,尤其是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可刺激國內消費。

國際原油價格戰導致上游開采企業利潤減少,但可降低下游化工、工業生產、交通航運等用能成本,對企業降成本有著明顯利好。

從整個宏觀角度來看,下游降成本將超過上游行業的收入下降,利好經濟發展。

而這次國際油價大跌,無疑給我國石油儲備打開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

不過,馬永生認為,油價大跌同時也會伴生金融風險,會導致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單邊做多原油機構)出現流動性、信用風險問題;也會影響投資者情緒,使得風險偏好下降,從而連帶拋售各種風險資產。

對于未來氫能源的布局,馬永生則表示,中國石化布局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讓財政資金直達“六保”

劉尚希認為,當前財政政策要針對中央提出的“六保”發力,最大限度拓展政策空間,精準施策,讓資金直達“六保”。按照常規,作為市場主體的商業銀行本性是要規避風險,而不是越有風險越向前。這可能導致增加的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他表示,這需要財政這只手拉著商業銀行往前走,諸如提供貸款貼息等。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擴大中央財政赤字、發行抗擊疫情特別國債

祝寶良5月20日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兩會高見》平臺給出上述建議,而在兩天之后的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

此外,祝寶良還建議:允許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建設用地市場,汽車限購城市階段性放寬購車數量,適度放松房地產開發貸款融資和限價、鼓勵居民換購住房;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設施建設等。

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建議取消以增值稅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與教育費附加

張連起還表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市場主體特別是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到的沖擊仍未完全見底。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全社會提供了數量最多、種類最廣的就業崗位,它們的“生死存亡”與民生狀況息息相關。

讓我們一起重溫精彩觀點

盡管遭到疫情沖擊,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仍逆勢增長11.7%,貿易額增長3.2%。一大批暫時停工的項目已開始復工復產,助力所在國家恢復經濟。

疫情陰霾已沖破,經濟社會復蘇正在加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的高級別政府官員、學者、明星企業家們,話題從新基建、新能源、數字經濟,到健康、保險等等,都發表了真知灼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本次受訪的政界要員、經濟學家及其他業界學者、明星企業家們的核心觀點:

就業被高度關注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制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北京,5月21日—5月28日。 特殊時期的兩會,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承載艱巨任務,舉世矚目。 疫情尚未結束,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場大考,中國還需要在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謀發展,多重因素疊加,一系列問題盤旋在空中,需要作答人! 制圖:每日經濟新聞 兩會時期,百家爭鳴,每日經濟新聞推出“韌勁中國·兩會高見”欄目,調動頂尖資源,打造精品內容,形成標桿效應,造就了傳播爆款,收獲了井噴式流量。 在短短8天時間內,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端口發布超過40篇一對一深度高端專訪,包括兩位現職副部級官員在內的10位高級別政府官員和官方頂級智囊,12位來自經濟學界及其他學術界的專家、19位知名企業家的深度專訪。 這些受訪對象絕大多數均是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他們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各媒體平臺建言獻策,基于當前疫情現狀、緊扣全國兩會主旋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對當下時局中怎樣覓新機、變局中如何開新局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每一篇專訪稿件,人物權威,有發言權和號召力。不僅在相關領域的政、產、學、研引起廣泛傳播和關注,還成功“破圈”,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浪潮。 比如,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通過每經頭條發布的專欄文章——《經濟如何突圍?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500元》,在12小時內評論即達2.2萬條,成為當日財經十大熱議新聞。 騰訊財經官方微信公眾號全文轉載每日經濟新聞的這篇《兩會高見》文章后,一眾讀者紛紛在文后留言,引起了網友們對于民生話題的熱烈討論。 而每日經濟新聞對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所做的專訪文章,在每日經濟新聞分發平臺發布后,閱讀量迅速達到58萬+。且僅在騰訊新聞一家平臺,12小時內評論量就突破4000。 政界要員高度關注就業,滄海橫流各顯身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惜字如金”的簡短篇幅,卻有六個章節都提到了“就業”二字,就業問題幾乎貫穿始終,總計出現了39次之多。 據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超過去年。與此相對應的,是疫情之下顯著收縮的經濟規模。一擴一收之間,就業矛盾凸顯。 報告重點聚焦今年874萬高校畢業生、2億多農民工和幾千萬貧困地區勞動力等群體。 不難看出,與就業相關的政府工作,稱得上是政府在本年度中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后疫情時期,穩就業、保就業,既是當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決勝焦點”。 滄海橫流,各顯身手。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李健,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周力,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等,多位高級別政府官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以對中國現狀的深度研究和思考,針對就業、失業問題,各自提出良策。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提高就業率,減稅降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對于“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最關心什么”這一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脫口而出的就是:就業! 許善達說,“老百姓要是沒有就業,沒有收入,這是傷筋動骨的事。” 許善達認為,提高就業率,減稅降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減稅降費,大大降低了財政收入,會否影響社保資金? 許善達認為,當前既要充實社保資金,也要降低繳費率。因為我們現在的社保繳費率還是比國外的高,所以,劃撥國有資本,把繳費率降下來,最后要施行全國統籌。 全國統籌就意味著支出責任轉移到中央,地方減輕了支出壓力。由此一來,整個稅收收入結構會出現大的變化。 許善達認為,稅收的結構一變,財政支出的結構一變,整個中央與地方新的財稅體制就形成了。 從降低宏觀稅負開始,中國財稅體制,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個人關系,會有一個巨大的調整。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向所有失業者發放失業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從另一個視角關注當前因受疫情沖擊而出現的失業問題。 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6%就意味著大約有2600萬~2700萬人失業。 鄭秉文稱,失業保險基金到2018年增加到5800億元,而到目前,失業保險累計結存有6000億元。 因此,鄭秉文建議,向所有失業者發失業金,哪怕是讓5800億元失業保險累計結存清零,但如果目的是保障失業人員,是讓失業保險的作用回歸“本源”,都是值得的。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 祝寶良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兩會高見》發表專欄文章,對就業等問題,提出眾多良策。 他從保基本民生、保企業、保基層政府運轉三大緊迫任務上著手,提出了眾多應對策略。如建議給農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現金,將沒有多少營業收入的個體戶暫時納入失業人員管理,對退休職工、在校學生、貧困人群等關鍵人群實行價格補貼和現金補助。 對于今年面臨的就業壓力,祝寶良則另辟蹊徑,建議:推遲就業,鼓勵專升本,擴招200萬研究生和技校生。 破“疫”經濟密碼,多維度獻計獻策 由于受到疫情沖擊,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消費、服務業出現萎縮,產業鏈、供應鏈受沖擊,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民生保障挑戰加大。 而世界經濟衰退也已成定局,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更加不穩定、不確定。 中國如何破“疫”經濟密碼? 多位高級別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及大型央企總經理等,憑著自己多年對國內外經濟體的海量研究,以及對市場的深度透視,從多個維度,對中國經濟格局如何化危為機,進行獻計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我國核電安全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劉華表示,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先掌握新一代核電廠調試和運行技術的國家。但全球核安全態勢復雜多變,戰略博弈加劇,國際核安全秩序受到一定程度沖擊。 劉華同時稱,“十四五”核安全監管重心、模式等將發生轉變。 當前正值核安全“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之中,也是社會圍繞“十四五”核電發展的熱烈討論之時,核安全監管的變化,對于核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核電行業的發展將釋放出最為直接的信號。 稿件刊發后,立即在核安全、核電等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也有一些環保領域的企業,從劉華副部長對于核安全監管的思路中,看到了核廢料處置市場的重大機遇,或將成為環保領域發展的新機遇。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迫切需要改進低空空域管理模式、釋放更多空域資源 隨著技術進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航空領域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私人飛機、無人機等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些領域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市場潛力巨大,是增長新動力,發展新領域。 所有業內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中國民航局對這些領域的發展有什么規劃呢? 李健明確指出,通航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對穩增長、擴內需、促就業、促進消費升級起到強大的催化作用。 對于我國通用航空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那么,下一步將如何激發市場活力? 對此,李健表示,迫切需要改進低空空域管理模式、釋放更多空域資源。 在每經刊發對李健的專訪稿件后,遠在廣州的一家無人機設備廠商聯系上記者,對稿件寄予很高評價,稿件中李健副局長的講話內容,讓他們很振奮,他們希望每經能夠持續關注無人機領域,傳遞出更多的政策信息。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洞悉世界經濟大變局,提出應抓住重大機會 眾多國家生產“停擺”,中國產品特別是抗疫物資正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為多國提供抗疫醫療物資,為眾多國家民眾提供生活保障物資。從3月1日到5月5日,單是中國向美國提供的口罩就已經超過66億只。 而在后疫情時代,中國又如何化危為機? 周漢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迅速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注入穩定性。中國已然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對于未來的全球貿易,周漢民表示,我們現在就應該籌謀在大變局下的因應之道。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疫情平穩之后,實際上也面臨著新基建問題。中國要抓住全球經濟轉型和復蘇的機會,提供他國所需物資和人才等。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會同公安機關出重拳、下猛手,治理哄抬物價 馬正其表示,要杜絕不合格防疫產品流入市場,針對哄抬口罩、額溫槍等價格的行為,有企業被罰款300萬元。 在支持新業態發展方面,馬正其認為,對新業態應審慎監管。 中聯部原副部長周力: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是一項重要任務 周力認為,要繼續維護產業鏈的開放。要利用勞動力市場規模和質量,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集群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海外優秀企業、優秀人才進入中國市場,提升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把農村宅基地動員出來進入市場,創造財富 許善達稱,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的資源,包括土地特別是農村的宅基地等,尚未很好地進入市場。 他認為,現在應該考慮把這部分資源動員出來,讓其進入市場。一個是要讓原有資源怎么創造財富,另一個是要讓新增的資源怎么創造財富,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優勢之一。 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低油價、金融風險、去高價庫存、氫能都談到了 馬永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正在復工復產的中國來說,油價下跌存在利好,尤其是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可刺激國內消費。 國際原油價格戰導致上游開采企業利潤減少,但可降低下游化工、工業生產、交通航運等用能成本,對企業降成本有著明顯利好。 從整個宏觀角度來看,下游降成本將超過上游行業的收入下降,利好經濟發展。 而這次國際油價大跌,無疑給我國石油儲備打開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 不過,馬永生認為,油價大跌同時也會伴生金融風險,會導致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單邊做多原油機構)出現流動性、信用風險問題;也會影響投資者情緒,使得風險偏好下降,從而連帶拋售各種風險資產。 對于未來氫能源的布局,馬永生則表示,中國石化布局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讓財政資金直達“六保” 劉尚希認為,當前財政政策要針對中央提出的“六保”發力,最大限度拓展政策空間,精準施策,讓資金直達“六保”。按照常規,作為市場主體的商業銀行本性是要規避風險,而不是越有風險越向前。這可能導致增加的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他表示,這需要財政這只手拉著商業銀行往前走,諸如提供貸款貼息等。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擴大中央財政赤字、發行抗擊疫情特別國債 祝寶良5月20日通過每日經濟新聞《兩會高見》平臺給出上述建議,而在兩天之后的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 此外,祝寶良還建議:允許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建設用地市場,汽車限購城市階段性放寬購車數量,適度放松房地產開發貸款融資和限價、鼓勵居民換購住房;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設施建設等。 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建議取消以增值稅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與教育費附加 張連起還表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市場主體特別是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到的沖擊仍未完全見底。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全社會提供了數量最多、種類最廣的就業崗位,它們的“生死存亡”與民生狀況息息相關。 讓我們一起重溫精彩觀點 盡管遭到疫情沖擊,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仍逆勢增長11.7%,貿易額增長3.2%。一大批暫時停工的項目已開始復工復產,助力所在國家恢復經濟。 疫情陰霾已沖破,經濟社會復蘇正在加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的高級別政府官員、學者、明星企業家們,話題從新基建、新能源、數字經濟,到健康、保險等等,都發表了真知灼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本次受訪的政界要員、經濟學家及其他業界學者、明星企業家們的核心觀點: 就業被高度關注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