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8 21:43:38
我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具備相當的韌性,能夠及時抵御并化解相當的金融風險沖擊。但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與金融風險的博弈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治衡
金融風險是經濟社會、市場運行、商業外貿等都無法避免的問題和挑戰。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爆發則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規模龐大的損失。更存在有小概率事件突發而帶來巨大經濟損害的“黑天鵝”事件,令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監管機構防不勝防。也正因此,防范金融則顯得尤為重要。
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金融風險防范被反復提及,也足以說明受重視程度。
現代金融風險的特征:無休性和復合性
金融全球化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的規模,無論從交易范圍、對象、活動、規則、技術等方面都呈快速發展狀態。同時,為順應金融全球化趨勢,各國也逐步放寬外匯制度和金融準入門檻,旨在使得國內國際兩個金融循環更加順暢。然而,金融風險傳播、積累和爆發也如影隨形,形成了諸多特征。
第一,“無休性”是現代金融體系的特點之一,亦是金融風險的傳播特點。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了全天候運轉的市場,可以實施連續不中斷的各項金融交易。也正如此,處在全球不同區域的股票、債券、外匯、大宗商品等市場的關聯程度加深。然而,以金融資產為載體的金融風險則通過交易等方式在這個龐大的國際金融市場中“流竄”,“無休性”特點也顯露無疑。
第二,“復合性”是當下金融風險的重要特征,更是維持金融穩定的最大挑戰。在現代金融體系中,金融風險的跨市場、
跨行業、跨領域的關聯性日益明顯,其“復合性”特征凸顯。在綜合化經營趨勢下,國際金融行業內的銀行-信托合作、銀行-保險合作等合作模式不斷增多,運營機制層出不窮,一些跨市場、跨行業的金融創新業務呈現出結構復雜、鏈條較長、信息不透明的特點,易導致交叉性風險傳遞。同時,交易結構復雜、多層嵌套,風險隱蔽性強,這又給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解金融風險的基石:富有韌性的金融體系
第一,我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制度監管。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后,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由“一行三會”變為“一行兩會”,此次監管框架的調整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監管職責不清晰、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問題。同時,又加強了統一的監管標準、減少了溝通成本。更宏觀來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為統籌協調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的金融監管機構也被納入監管的框架中,強化了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的能力,以確保我國金融的平穩發展。
第二,金融風險管理工具迎來發展機遇期。通常來講,金融體系的韌性越強其擁有的風險管理的能力越強,而金融風險管理則是重要的抓手,例如我國推出的滬深300 指數期權就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選擇,豐富了投資者手中風險管理的工具箱,從而應對突發事件較于以往更加從容。當然,對于目前受到沖擊較大的外貿企業來講,充分運用金融保險工具、信貸工具、出口信用保險等多種風險管理工具,加強鞏固對國際產業鏈企業的風險疏導,利于緩解和修復全球產
業鏈。
第三,金融體系機制愈加完善。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是一個較為典型的銀行主導型體系。銀行作為市場中主要的資源配置者,其良性的運轉更能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韌性。靈活使用以LPR利率為主的利率市場化傳導機制,更能為經濟引入資金,激發活力。面對當下經濟發展壓力,需有效引導市場利率持續下降,以緩解融資難的問題。同時,在金融體系中,繼續堅持法治原則,完善信息披露、發行、退市等基本制度建設,加大對財務造假等行為的打擊力度,繼續完善金融體系機制,更突顯我國金融體系的韌性。
對抗金融風險:經濟發展中的長期任務
總的來說,我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具備相當的韌性,能夠及時抵御并化解相當的金融風險沖擊。但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與金融風險的博弈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繼續金融體系改革和經濟改革全面的發展和完善。
從金融體系改革方面來看,需繼續深化開放政策,同時把握開放的節奏,穩步提高開放質量;加強監管部門間的協
作,推行實施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形成更加利于金融經營的氛圍;支持我國金融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提高市場
化程度,加強法制監管和自律管理機制,增強我國金融競爭力。
從經濟改革方面來看,在當下充滿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中,若要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根本上還是要依靠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而要發展壯大我國的實體經濟,則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積極調整升級我國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科技
產業,鼓勵科技創新。同時,繼續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創造一個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公平、公正的社會和市場環境,以實現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