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05 12:36:08
從更廣的時間坐標來看,科技進步和技術革新是走出危機的根本所在。同樣,對投資機構而言應對危機與未知的良策,不是愈加謹慎,而是更有想象力地去投資,下注那些能夠改變未來的創新。——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李竹
每經記者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動蕩與未知或許已是2020年創投圈的主基調。不過,對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李竹而言,早期投資就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今年是英諾天使基金(以下簡稱英諾)成立的第七年,日前在其七周年大會上,這位本土頭部天使基金掌舵者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的采訪,分享了這七年他做天使投資的變與不變。
李竹表示,目前處于非常態之中,資本市場波瀾起伏。從更廣的時間坐標來看,科技進步和技術革新是走出危機的根本所在。同樣,對投資機構而言應對危機與未知的良策,不是愈加謹慎,而是更有想象力地去投資,下注那些能夠改變未來的創新。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突發的疫情和海內外市場的不確定性讓整個創投圈都放緩了腳步,在您看來如此環境下,哪些賽道值得重點關注?
李竹:我們比較看好兩大領域。
首先,是科技創新賽道。目前我們處于一個非常態的世界當中,“黑天鵝”、“灰犀牛”接踵而至。資本市場也波瀾起伏。我們從更廣的時間坐標來看,歷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是走出危機的根本所在。我們非常看好未來十年中國科技的發展,這個紅利期來源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科技創新將上升為下一個階段的關鍵戰略。
事實上,這次疫情中也有很多科技公司,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在危機中挖掘了新的市場。比如無人接觸、智能制造等領域,都有創業公司在過去幾個月獲得了更多客戶、發展壯大。
同時,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的推行,也給耕耘在科技領域的VC提供了更好的退出通道。我們判斷,未來5~10年,中國科技創新企業可能迎來一個發展的紅利期。當下投資人面臨的一些難題,將隨著資本市場的打通迎刃而解。這也會促使更多的VC、PE關注科技創新。
其次就是大消費賽道。當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這個領域仍有比較多的機會。比如,在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電商直播帶貨的快速興起。這一模式是通過網紅主播帶貨影響消費群體,形式上與社群營銷有相似之處,但其主播的影響力以及消費者的黏性均強于社群模式。一些頭部主播正逐漸給品牌賦能,直播的成交量不斷攀升,所以我們判斷直播帶貨不會是短暫的一陣風,而是長期現象。此外,5G技術的落地也會更多地為直播賦能,加強大家的互動。所以大消費是值得去關注的,這里既有平臺也有新品牌的機會。
這次疫情勢必助推新產業、新科技快速發展。我們的應對之策,不是愈加謹慎,而是更有想象力地去投資,投資那些能夠改變未來的創新。
NBD:風口是一方面,資本過剩、泡沫高企的領域同樣需要警惕,您認為當下哪些行業資本追高的現象比較明顯?
李竹:當下市場正處于一個轉變、過渡的階段。
可以看到,與過去一些“消費+商業模式”相關的領域存在投資過剩的現象。比如生鮮買菜領域,這一細分賽道“燒錢”非常厲害,以及隨著一些巨頭企業的入場,競爭愈發激烈。再比如,在人工智能的視覺應用賽道,尤其人臉識別領域,我們也看到了泡沫、估值不理智的問題。一些初創公司主張用旗下科學家作為估值標準,甚至在創立初期就要求公司估值近10億。
當然,我認為未來所有的資本都會有更加理智的判斷。再者,隨著資本市場注冊制的推行,靠政策尋租、靠泡沫賺錢的時代過去了,投資的紅利將來自于認知、賦能、人脈。早期投資,靠的是認知,先相信、后看到。人無法掙到超出認知范圍的錢,除非是靠運氣。但靠運氣掙的錢,往往會因實力不夠虧掉。所以投資掙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NBD:2018年以來,“投資前移、深挖早期”成為VC圈的一大共識。與投資前移的VC相比,傳統的天使投資機構存在哪些異同?
李竹:英諾的定位很明確,堅持做早期投資。但早期投資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對專業天使投資基金而言,早期基本屬于A輪之前,重點偏向天使。但實際上,整個VC階段的早期投資范疇就更廣泛。這些年,像紅杉、高瓴等基金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前移是為了不錯過好的項目,在初期參與布局,而早期投資的收益對這類基金的回報有限,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之后輪次的追加,所以出發點和專業的早期投資機構不同。
事實上,整個VC階段有很多優秀的投資機構。跟這些機構交流時,發現他們更多的投資還是比英諾靠后的。看到這個趨勢,我們也決定不要去做全鏈條,而是深耕早期,后期階段我們可以跟一些優秀的VC和CVC展開廣泛友好的合作。
堅持深耕早期也是基于英諾的優勢。首先,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早期投資生態,這是需要長時間積累完成的。做早期投資要么自己建立起一個生態,要么加入別人的。比如在項目資源方面,英諾投過的400多家企業,這些創始人的推薦是好項目的來源之一;英諾和清華、北大、中科院等高校也建立項目合作機制,圍繞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以及全國各地的英諾創新空間既是項目孵化基地也是投后服務場所。
NBD:資本寒冬的持續也在不斷拉高基金的募資難度,近一年來LP的出資考量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竹:年初,英諾成立了新一期的科技創新基金,募資過程讓我們感受到LP對GP的要求已經是今非昔比——要求提高了很多。這也使我們意識到,投資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比如,LP會更關心你的投資策略、退出策略,對DPI也有更高的要求。新環境下,我們也對投資策略做出了調整。
過去大家對于天使投資的認識是分散投資。但事實上,分散風險的做法相對來說個人天使采用的更多一些,機構天使可能會相反,會在一個項目上采用更加集中投資的策略。
現在英諾也采取的是重投重管的策略。比如,對投資企業的股權占比達10%~20%,這樣將來退出也能有比較好的回報。當然,重投重管的“打法”也對投資團隊有著更高的要求,必須對賽道、創始人、企業后續的發展、轉型等都有更好的判斷。這樣也便于考慮在之后在B輪、C輪進行一級市場退出,以及后續獲得超額回報。
NBD:今年是英諾成立的第七年,過去七年里,作為天使投資人您的投資理念是否有明顯變化?
李竹:應該說我們從過去基金的投資里吸取了很多經驗和教訓,也是投資從分散到聚焦、從率性而為到專業謹慎的過程。
第一期基金的時候,我們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同個人投資者類似,決策比較簡單,也比較率性而為,投的項目領域相對分散,或者說我們當時對每個行業的研究不夠深入。實際上,第一期基金到現在有幾倍的回報,我覺得中間還是有很多運氣的成分。
第二期基金我們開始加強對行業研究,也重點投了一些科創項目,但項目仍然比較分散。
第三期基金有十幾億,規模比較大,投資項目也多。我們明顯感覺到投委會工作量的增加,難以對每一個項目做到細致的判斷和研究,所以第四期基金我們決定把消費和科技分開,用專業團隊去研究具體的細分領域,形成了今天的投資方法。
應該說一路下來,到今天我們對機構化、平臺化的天使有了一個真正的理解,對投資也更有敬畏之心。只有對行業規律又了更深的認識,內部建設、風控、投資抉擇才會更專業、專注。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