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5 12:16:39
在卡倍億大量產能閑置背景下,其募資擴產的合理性存疑。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卡倍億位于成都的生產基地了解到,或因產能閑置,目前卡倍億成都基地部分廠房已被其他公司租用。
每經記者 朱萬平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車市“寒冬”下,汽車線纜生產商——寧波卡倍億電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倍億)擬IPO募資大舉擴產。7月16日,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將審議卡倍億登陸A股的事宜。然而過去三年,卡倍億的產能利用率已下滑逾23個百分點,目前公司整體產能利用率已不足65%。
此次IPO,卡倍億擬募資3.45億元加碼汽車線纜主業。不過,在公司大量產能閑置背景下,其募資擴產的合理性存疑。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卡倍億位于成都的生產基地了解到,或因產能閑置,目前卡倍億成都基地部分廠房已被其他公司租用。
去年受國內汽車業“寒冬”的影響,卡倍億整體營收為9.13億元,下滑了14.5%;扣非后凈利潤為5430多萬,下滑約9.5%。今年一季度,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卡倍億營收下滑逾兩成;不過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營收將增長約4.13%。
從創立于1986年的寧海縣接插件總廠算起,卡倍億已經具有30多年的歷史了,而經過30多年的發展,卡倍億已成為寧波當地頗受矚目的明星企業,目前卡倍億主要生產汽車電線電纜、絕緣材料兩類產品,而公司95%以上的營收來自于汽車線纜業務。
成都卡倍億,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目前,卡倍億三大線纜生產基地分布在寧波、本溪和成都。而成都基地的主體是卡倍億全資子公司——成都卡倍億汽車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卡倍億)。啟信寶顯示,成都卡倍億的注冊地為“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泉驛區)車城東四路299號”。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成都卡倍億的注冊地發現,在成都卡倍億公司大門口擺放著成都宏鑫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宏鑫源)的招聘材料。成都宏鑫源成立于2012年,由雷全治等3名自然人合計持有100%股權,從股權結構上看與成都卡倍億毫無瓜葛。
成都卡倍億大門口擺放著成都宏鑫源公司的招聘材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啟信寶顯示,成都宏鑫源的注冊地是“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泉驛區)車城東四路299號2號車間(棟)1層101號”,上述地址正好位于成都卡倍億的廠區內。招股書顯示,位于“成都龍泉驛區車城東四路299號2號車間(棟)1層101號”的2號車間是成都卡倍億的不動產,不動產編號為龍房權證監證字第0725988號。
一位接近成都卡倍億人士透露,目前成都卡倍億的廠房已經基本建好并投入了生產,但因產能閑置,成都宏鑫源等多家公司均在租用成都卡倍億的廠房進行生產。
實際上,在成都卡倍億的注冊地存在多家公司。比如四川棟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自然人李富彬和巫燕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權,該公司注冊地為“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泉驛區)車城東四路299號2號車間”,但從股權上看也與成都卡倍億毫無關聯。
成都卡倍億對外出租部分廠房的背后是,卡倍億近年來產能利用率的大幅下滑。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卡倍億汽車線纜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8.42%、78.15%和64.57%,處于連年下滑的狀態。最近三年,公司產能利用率累計下滑了超過23個百分點。
卡倍億主營汽車線纜,這屬于汽車產業鏈上的中間產業,而下游汽車市場需求將直接影響汽車線纜行業的發展。數據顯示,2019年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汽車市場需求持續低迷,連續18個月出現負增長。
車市“寒冬”下,國內諸多龍頭車企的日子都不好過。以國內汽車業龍頭——上汽集團(600104,SH)為例,2019年上汽集團扣非后凈利潤下滑了超過33%;而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團營收下滑約47%,扣非后凈利潤暴跌超過90%。
下游車企日子“難過”下,卡倍億的業績也轉頭向下。2019年公司整體營收為9.13億元,下滑了14.5%;扣非后凈利潤為5430多萬下滑約9.5%。而今年一季度,受疫情的影響,卡倍億的營收下滑逾兩成。
對于傳統燃油車消費疲軟,為此,公司將IPO募投的重點投入到新能源汽車電纜項目。不過,去年以來,由于補貼退坡等因素,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進入低迷期。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4.20萬輛和120.60萬輛,同比下降2.30%和4.00%。
“如果汽車市場消費持續低迷、新能源汽車增速進一步放緩,將會對整車廠商經營業績造成持續不利影響,并向上游汽車零部件行業傳導,使得公司經營業績面臨大幅下滑的風險。” 卡倍億在招股書中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末,卡倍億賬上的貨幣資金近6070萬元左右,但公司的短期債務卻超過2億元。而報告期內,卡倍億也曾向公司實控人林光耀借款657萬元,年利率高達12%。不過,林光耀也曾占用卡倍億約數百萬元資金,但這筆款項的年利率卻只有4.32%。如此來看,林光耀似乎占了卡倍億的“便宜”。(實習生彭泠溪對此文亦有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