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5 22:19:44
7月15日,出現潰堤的江西九江修河三角聯圩開始進行封堵合攏。運輸石料的工程車司機告訴記者,他14日晚上6點接到任務,前往170公里之外的撫州市東鄉區裝運石料,15日凌晨2點運抵三角聯圩的潰堤口附近,再排隊等候進入潰堤口,等候的工程車隊排了足足一公里。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連日的晴好天氣,讓長江九江段水位和鄱陽湖湖區出峰緩退,修河永修河段已出峰回落,這也為抗洪搶險提供了利好條件。
7月15日,出現潰堤的江西九江修河三角聯圩開始進行封堵合攏,現場有幾十輛裝載石料的工程車來回穿梭,將石料運抵潰堤口旁,再由挖掘機把石料推向潰堤口,進行封堵。
承擔合攏施工任務的江西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水建)工程師張周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已在進行合攏推進,但石料方面有點小缺口,正在努力解決。
三角聯圩的潰堤,給下游永修縣三角鄉的村民帶來了災情,圩堤內的村莊和農田被淹。記者從永修縣委宣傳部了解到,已對受災群眾進行妥善安置。
裝載石料的工程車抵達合攏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九江修河三角聯圩發生潰堤后,何時可以開始進行合攏工作,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此前,江西水建工程師張周平表示,具體何時可以施工,要伺機而行。
7月15日上午,九江市永修縣天氣晴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三角聯圩現場看到,圩堤上運輸石料的車輛絡繹不絕,從昌九大道進入三角聯圩的拐角處,有數十輛裝滿石料的工程車正在排隊進入圩堤,向潰堤處運送石料。
運輸石料的工程車司機張秋根告訴記者,他昨天(7月14日)晚上6點接到了任務,前往170公里之外的撫州市東鄉區裝運石料,15日凌晨2點運抵三角聯圩的潰堤口附近,再從昌九大道排隊等候進入潰堤口,等候的工程車隊排了足足一公里。
張秋根說,由于圩堤路面狹窄,路況較差,車輛進入現場非常緩慢,他足足排隊等候了5個小時,直到今天(15日)早上7點,才將石料運到潰堤口。
與張秋根一樣接到從撫州市東鄉區裝運石料任務的工程車有50輛,同屬于一個車隊,還有幾十輛工程車接到的任務是從九江市德安縣或其他地方裝運石料。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次裝載石料的工程車共有兩種,裝載量分別為30噸和60噸。
一位現場的挖掘機司機告訴記者,從昨晚(7月14日)接到開始封堵合攏的任務,現場24小時不間斷施工,工作人員輪流換班。
三角聯圩潰堤口合攏施工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張周平向記者表示,目前水流速度有所下降,三角聯圩的封堵圍攏施工已經開始推進,需要的石料約2萬多方,還有一部分缺口,正在想辦法解決。
據張周平介紹,三角聯圩的合攏工作大約需要三四天。
三角聯圩潰堤,下游永修縣三角鄉的村民受災嚴重,房屋被淹,農田被毀。
發生潰堤的當晚,永修縣便在縣城的湖東學校設立了集中安置點,對無法投親靠友、急需得到臨時安置的受災群眾進行了安置。
7月15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永修縣湖東學校,在安置點,陸續有愛心企業前來捐贈物資,在學校廣場和住宿區內,志愿者們和各村的村干部正在向受災群眾分發物資并做好相應的登記服務。
“今天中午有雞腿、辣椒炒蛋,還有兩個蔬菜。”走進學校的食堂,工作人員正忙著將飯菜裝盒打包,負責打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飯菜除了為一線防汛人員準備,還有為住在學校的兩千多名災民準備的。
記者走進廚房,三名廚師不停揮動手中鍋鏟,鍋中的冬瓜燒肉冒出陣陣香味。
“我們已經做了好幾天,每天上午9點多就要開始準備飯菜,要不然忙不過來。”廚師告訴記者,因為災民多,廚房這邊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不然會耽誤大家用餐。
“這里吃得挺好的,早上有稀飯、饅頭、油條,中午有素有葷,我們住在這里很安心。”正在用餐的三角鄉村民說道。
為安置好群眾,永修縣方面要求,要讓群眾吃好睡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災民住宿的教室,教室外,一排排晾衣架上晾曬著村民洗滌過的衣服。在教室門口,有幾個保溫箱,24小時供應熱水。一間教室內放置著20多張簡易床,床上枕頭、被子等生活物品一應俱全,里面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每個教室內都有身穿馬甲的志愿者,他們有的為災民送飯菜、有的為他們整理被子。
陳存長是三角鄉白沙村的村民,今年73歲,他和老伴帶著兒子來到安置點已經有3天了,他說,家里2層樓的房子已被淹沒,種的14畝田也全部被淹,今年的收入將是零。而因為距離縣城遠,家里的東西還未搬走,就被洪水淹沒了。
盡管現在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但陳存長仍心存隱憂,他表示,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田地,一年有一兩萬元的純收入,如今田地被淹,也不知道房子被淹成什么樣子,是否需要翻修。“很擔心未來的生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