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20 13:34:07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實習編輯 段煉
開板一周年前夕,科創板迎來亮眼的成績單。
截止2020年7月17日,來自Wind統計顯示,登陸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30家,共涉及40家券商作為保薦機構,實際募集資金為2015億元。
科創板,作為券商投行增收的重要來源,伴隨注冊制的實施,也同樣對券商投行的組織形態有著深刻的影響。
上周四,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讓前期火熱的科創板更加備受關注。本周科創板開板也即將滿一周年。
截止2020年7月17日,來自Wind統計顯示,登陸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30家,共涉及40家券商作為保薦機構。從各家保薦數量上看,前四名依次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保薦科創板企業分別為17家、13家、10家和9家。換而言之,三中一華合計保薦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為49家,占比達37.69%。
從承銷保薦費用上看,choice數據顯示,130家上市公累計首發承銷保薦費用約93.83億元。去年科創板最大的一單IPO項目為中國通號的回歸A股上市,該項目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承銷保薦業務由中信證券等6家券商分享,當時該項目總共的承銷保薦費為1.49億元,承銷保薦費率為1.4%。
而今年科創板的吸金王則是被中芯國際所占據。由于實際募集資金達到了532.3億元,遠遠超過200億元的預計募集資金金額,中芯國際的承銷及保薦費用為6.92億元。另有君實生物、天合光能、孚能科技等16家科創板企業的承銷保薦費用破1億元,占比為12.3%。共有62家科創板企業的承銷報檢費用在4000萬元至6000萬元,占比將近一半。目前科創板保薦費率最低的為潔特生物,承銷保薦費不足2000萬元。
率先實現注冊制的科創板,運行時間只有一年,卻也正在改變券商投行的組織架構。
對于券商投行人士來講,ecm,即資本市場部,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其工作本身不再僅僅是原有局限的后端工作,而是被前置了。
“實行注冊制前,資本市場部主要是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比如領批文、登公告等文案工作,不需要沖到一線。現在不是了,在項目承攬的過程當中就會拉上資本市場部的同事一起去跑。”某券商投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而這背后也是發行人的關注點相比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審核制下,發行人關注的是你能夠賣多少?能不能迅速過會?但是注冊制下,過會率都很高,這一塊也變成投行人士眼中的基本功了。現在發行人關注的是,你能賣多高,比別人能高多少?發行方關注點的轉變,投行在承攬項目上,就必須解決用戶最關切的核心問題:你有沒有能力幫我賣得更高?
公司做了哪些案例?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都有哪些?今年以來同行業的發多少倍?公司推出的標的又是多少倍?這些都是資本市場部員工在前期營銷中必須做的基礎功課。后續的機構投資者的對接路演,也都需要一樣一樣去落實……
“和客戶一對一、一對多的去談,懂行業知識背景、有資源,溝通、協調能力強,熟悉相關業務流程,讓資本市場部的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也變成了復合型人才。”深圳某券商投行人士指出。
該投行人士進一步指出:這樣的人才并不好找,去年以來,券商也一直在對資本市場部進行擴充。這種人才的招攬不會是短期的,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基本上是內生培養和外部招聘在同時進行。券商內部的投行、研究所等都是選人的方向。相比之下,對于大多數券商而言,進行豐富的項目鍛煉的內生培養更為重要。
除去資本市場部業務的前置,券商投行也在加大引入具有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符合科創板戰略定位行業背景相關人才。
很多券商人士都將這一行為視為補短板。注冊制下,未來考驗券商投行實力的不僅是業務協同、交易撮合,更為重要的是券商投行的資本實力、定價能力、銷售能力和風控能力。
什么樣的投行會在注冊制下,具備突出的競爭力?在部分券商人士看來,具有大品牌研究能力的投行在未來更具優勢。
“過往,券商投行模式更多的是憑借區域和行業相結合,特別是中小券商扎根于某個市場,形成口碑效應。在我看來,這樣的模式還是偏通道類,保薦是作為一種通道責任存在的。未來券商投行會更強調對行業熟悉程度,進而對企業的估值定價影響非常大。”某資深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券商投行業務的競爭向來都是激烈的,可以想到的是,伴隨著注冊制的逐步放開,小券商特別是沒有特色的小券商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科創板、創業板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定價問題。發行人關心的是能不能賣出去,募集資金或者發行金額能不能多個幾倍。大型券商和小型券商在競爭中,會出現小券商做保薦,而承銷則是選擇聯合做。在撰寫研究報告時,由于大型券商在某些行業的研究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其研究報告比估值報告更有行業和市場影響力,更能被那些大型公募基金所接受,定價就有可能高得多。”滬上某券商投行人士指出。
“加強券商研究所實力將成為必然。有沒有大牌分析師,有沒有在行業和市場有號召力的研究團隊,進而影響企業的估值定價,是未來券商投行業務比拼中的核心競爭力。”前述深圳券商投行人士也給出類似看法。
在前述券商資深投行人士看來,未來的趨勢或許會演變成保薦就收取固定費用,傳統的保薦業務其實更多的淪為了通道。在承銷業務的比拼中,有好的行業,有大的機構客戶,券商投行切蛋糕的能力就會越強。有大品牌研究能力的投行,在某些行業當中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投行,也就是投行特色化和研究能力,在券商投行承攬、承做中切蛋糕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