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21 19:57:37
“2020年以來,滴滴密集對外釋放‘再出發’的信號,多條業務線動作頻頻,試水貨運、上線跑腿、社區電商等新業務,均有提升估值并為上市做準備的考量。”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洋 攝
當超級獨角獸螞蟻集團在經歷多次“被上市”終于傳言成真時,另一個常年傳出IPO消息的公司滴滴也再次引發關注。
7月21日,據財新報道,接近滴滴高層的人士確認滴滴正在籌備港股上市,但具體的方案尚在推進當中。同時據稱,目前滴滴資金狀況仍然充沛,賬面現金超過500億元,但投資人方面有退出訴求。
而在此之前,也有滴滴旗下網約車、單車、代駕以及金融業務已經規模化盈利,最快年內在香港IPO,目標估值超過800億美元等消息傳出。
今年以來,無論是滴滴加速多元化業務布局,先后進軍跑腿、貨運、電單車領域,還是滴滴總裁柳青對外表示滴滴核心業務已經實現盈利,這一系列動作都讓與滴滴有關的上市、并購傳言甚囂塵上。
而對于此次IPO傳言,截至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稿,滴滴官方仍未給出回應。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對傳言中滴滴800億美元估值提出疑問,并分析認為,由于疫情對出行行業帶來較大影響,今年或許仍非滴滴上市的最佳時機。
對于滴滴IPO的猜測離不開今年以來滴滴對其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的全面布局。
今年4月,滴滴出行CEO程維在公司戰略會上公布了未來3年的戰略目標,即“0188”。其中,“0”是指安全是滴滴發展的基石,沒有安全一切歸0;“1”表示3年內要實現全球每天服務1億單;兩個“8”分別指國內全出行滲透率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
一同公布的還有滴滴國內業務將雙曲線推進,一是持續完善一站式出行平臺,四輪(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兩輪(青桔單車和電單車)和地鐵公交等公共出行將服務更多用戶。二是小桔車服、自動駕駛、金融、智慧交通等業務持續發力,同時探索新賽道。
也正是在此戰略下,滴滴對于新業務的探索再次發力,在3月疫情期間推出跑腿業務后,滴滴又在6月分別低調上線社區電商和同城貨運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新了解到,截至目前,滴滴貨運在杭州和成都雙城日單量已破2萬單,較開城之初已經翻番,且有為大規模開放第二批城市的準備。
而在7月20日,滴滴宣布拼車業務更名為“青菜拼車”,采用全新品牌標識,也被認為是在為未來拼車業務成立獨立公司鋪路。與此同時,在數字貨幣、租車領域,也頻有滴滴對外合作的消息傳出。
如此密集的動作和布局,很難讓人不猜測這是滴滴沖刺IPO之前的造勢和布局。業內人士表示,2020年以來,滴滴密集對外釋放“再出發”的信號,多條業務線動作頻頻,試水貨運、上線跑腿、社區電商等新業務,均有提升估值并為上市做準備的考量。
但就本次赴港IPO傳言,多位關注出行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尚沒聽到任何消息”。
公開信息顯示,滴滴此前已進行了至少十輪融資,而這也不是滴滴第一次傳出IPO消息。
2018年上半年,包括外媒等在內的多家媒體紛紛提及,滴滴出行最早可能在當年下半年完成IPO,上市地點選擇在美國,目標估值區間為700億-800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超過彼時美國網約車企業Uber的720億美元。
而在當年兩起安全事故發生后,滴滴原本提上日程的IPO計劃或被迫擱淺,此外,國內外賣業務暫停,共享單車業務推進也明顯放緩。
2019年7月,滴滴出行13.75萬股股份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根據公告,滴滴整體估值(市場價)為550億美元。不過,股權轉讓出售價按照475.44億美元的估值進行交易。
今年5月份,柳青曾在接受采訪時對外表示,滴滴國內乘車量已恢復60%至70%,同時表示滴滴目前沒有裁員或籌集資金的計劃,核心業務在疫情前已經盈利。
而對于此次再度傳出的IPO消息和重回巔峰時期800億美元的估值,丁道師則提出了疑問。在他看來,過去幾年滴滴出了兩起惡性事件對滴滴估值、影響力和訂單造成的影響還未完全散去,雖然滴滴這兩年發力了包括貨運、自動駕駛、金服等創新業務給行業帶來了新的想象力,但是這些創新業務最終有多大價值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不太建議滴滴今年上市,今年疫情對出行行業帶來較大影響,不見得是估值最好的時候。”丁道師如此表示。
不過,從國內資本市場的環境來說,港交所自2018年4月修訂上市規則,IPO機制放寬、包容性增強,為諸多采用同股不同權、VIE架構和未盈利的新經濟公司打開了方便之門,尤其隨著這兩年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回港上市,以及螞蟻集團最新啟動的科創板和港交所上市計劃,香港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上市的熱門之地。
在此背景下,某種程度而言,相比之前赴美IPO的傳聞,滴滴如果真的決定改道港股,也不足為奇。
對于滴滴或將赴港IPO的進展,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