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 曠視CEO印奇:未來18個月決定生死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30 12:35:29

7月29日,曠視科技CEO印奇在年中媒體會上,他認為,AI產業落地進入了深水區,穿越“死亡之谷”,可能在未來18~24個月之間。

每經記者 劉春山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所有AI企業都已經步入到‘死亡之谷’,大家已經有很高的預期,當預期往下回落的時候,到底哪個AI企業能穿越這個‘死亡之谷’,大家都很難預測。”7月29日,曠視科技CEO印奇在年中媒體會上如此表示。他認為,AI產業落地進入了深水區,穿越“死亡之谷”,可能在未來18~24個月之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眾對于AI行業一直期待滿滿,各行各業都在講著人工智能故事,都想從人工智能技術紅利中分一杯羹,在外界看來,人工智能行業似乎是一派繁榮的景象。而真正做人工智能的企業卻看得很清晰,甚至有一種悲觀的情緒,他們所焦慮的是如何更加快速地推進AI技術與產業相融合。

(7月29日,曠視科技年中媒體溝通會現場 每經記者 劉春山 攝)

如何走出泡沫期?

在7月初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演講中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我看到很多人對技術,尤其是AI技術產生了悲觀情緒。”李彥宏認為,目前人工智能所處的階段,也是一個容易產生迷茫甚至悲觀的階段,這是大多數顛覆性技術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經階段。就像互聯網在2000年后的幾年里經歷的那樣,一些公司消失了,一些人永遠離開了這個行業。

人工智能60多年前被提出,近10年經歷了算法的快速迭代和創新,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的賦能,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型的技術平臺。2015年左右,人工智能企業在投資圈炙手可熱,更多的投資人更是大呼“貴”,經過四五年的發展,這些企業均要到了技術兌現期。

從技術Gartner成熟度曲線來看,人工智能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將被淘汰出局。找到更合適的前進路徑,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談及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時,印奇提到更多的是“務實”、“返璞歸真”以及“產業融合”。其他人工智能企業也有類似的觀點,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企業都在竭力最大化的尋找技術落地場景,如何將技術落地到實處,真正改變人類的生活。

“在過去20年里,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下一個是什么時代?是AI嗎?我覺得自然延伸下來是物聯網時代。”在印奇看來,AI真正的商業價值的變現,真正能夠有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公司,大部分是面向線下的,是和實體行業相結合,AI和IoT未來會越來越多關聯在一起。

降低AI使用門檻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各領域對于AI算法的需求仍然是高度碎片化的,來自行業應用的算法需求大于算法供給能力,而現實的應用場景過于復雜。目前在算法訓練和部署的過程中,部署仍然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卻只能夠解決不到1%的算法供給需求。印奇認為,“在算法供給側,目前AI企業做得還遠遠不夠。解決算法供給不足問題的關鍵在于AI算法的可交付和規模化生產能力。”

今年年初,曠視科技開放了AI生產力平臺Brain++,開源旗下的深度學習框架。其開放能力可以有效縮短80%,算法從需求到落地的時間,整體降低55%的算法生產成本。目前在全球10億部智能手機中,使用到了曠視科技的計算機視覺算法。而個人AI之外,智慧城市、物流供應鏈也是曠視科技瞄準的更大賽道。

“我們認為價值閉環是AI產業落地的最大挑戰。”印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產品層面,AI產品需要實現AI算法-系統集成-軟件平臺-軟硬結合的三層演進。相比其他行業,人工智能行業從0到1需要走更長的路,成熟的人工智能產品必須經歷價值驗證到最小可行性產品以及規模應用三個階段。

“明年或一季度就可以看到,在手機里不光可以看到曠視交付的算法,SDK和IP,有可能手機里開始有曠視科技提供的一個兩個硬件模塊,它是AI賦能重新定義的。”印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AI軟硬一體化也是曠視科技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對于IPO的最新進展,印奇對記者表示,外界傳播的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目前曠視科技現金流充足,上市是手段而非目的。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科技正在積極考慮。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春山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