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07 16:46:49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星
8月6日,財政部調研小組發布《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介紹上半年財政運行、減稅降費等情況。
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不過,當前已出現持續向好的趨勢。6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2%。增幅由負轉正,年內首次實現月度正增長。
下半年,我們該如何看待財政政策走向?財政政策又會呈現哪些特點?《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汪德華。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請問您如何理解這個集成效應?
汪德華:我國界定的宏觀調控政策范疇很廣。
一方面,財政、貨幣政策是一種總量性政策,宏觀性更強;產業、就業、區域等政策,則主要是結構性政策。另一方面,中國的財政、貨幣政策,也非常重視結構性目標。財政政策的結構性目標容易理解。而在貨幣政策方面,通常我們說貨幣像水一樣,水流到哪里,是市場的作用。但在我國,決策層還是希望通過金融部門的努力,引導水流到最需要的那一塊田里去。這就要求貨幣政策要起到結構調整的作用。
財政、貨幣這些總量性政策要在經濟循環當中產生作用和影響,一定是要通過一些渠道,產業、就業、區域政策就是渠道。財政、貨幣資源對宏觀經濟總量的影響,必然是通過這些具體的政策渠道起作用的。通過產業、就業、區域政策渠道起作用,也就實現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結構性目標,實現了結構調整功能。
中央提出要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我認為主要是針對當前的一種現狀,產業、就業、區域等領域的規劃,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存在一定的脫節。近些年來,我們很多部門都出臺了各類產業、區域方面的發展規劃,這些規劃在制定時提出了很多目標,但與財政政策、金融資源沒有銜接到位。
財政資源和金融資源必然面臨來自多個部門、多個領域的需求,這些競爭性需求應當排排序,有輕重緩急。各個部門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我想政治局會議強調集成效應,就是要求以后各個方面的發展規劃,包括產業、區域等,都要注意與財政資源、金融資源相匹配。這樣才能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也能更好實現就業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的發展目標。
NBD:下半年財政、貨幣政策分別會有哪些特點?您如何看待下半年市場的流動性?
汪德華:財政政策方面,預算定下來以后,總的盤子是確定的,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會突破常規進行預算調整。預算定下來之后,對宏觀經濟影響很大的是預算執行進度。下半年如果經濟形勢不樂觀,可能對執行進度要求更高。
貨幣政策可以靈活調整。我認為下半年市場的流動性會盯住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包括“六穩”“六保”等方面的情況。一直以來,我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是相對比較謹慎的,但會以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為前提。二季度經濟形勢還不錯,如果三、四季度經濟形勢繼續向好,財政、貨幣政策沒有必要加大力度。
我們看到美國,疫情以來寬松政策力度很大,因為它經濟恢復不達預期;現在疫情控制不力,美國寬松的預期始終是存在的。
NBD:今年我們看到財政的一項創新制度安排,就是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您如何看待這項政策制度?
汪德華:今年預期財政收入可能是要下滑的,為保持支出力度不減,中央大幅增加了債務性收入,通過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等方式全部給地方,這是充分考慮了中國的現實情況。
中國提供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療服務的主體,是市縣級地方政府。地方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在85%以上,其中市縣級財政支出占全國的比重在75%左右。由此也導致,中國的轉移支付比重非常高。今年受疫情影響,地方財政運轉非常困難,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非常有必要。但要讓轉移支付資金能盡快發揮效益,能夠到急需的地方和部門,過去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中間可能會截流,二是一級一級撥付下去時間比較長。
為此,今年設計出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一方面是解決以往管理上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表明這是應對疫情的一次性政策安排。當我們的經濟、財力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我認為財政制度還是應堅持分級財政,不會由中央直達市縣。
NBD: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內需恢復相對樂觀,但外需仍存不確定性,您如何看待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汪德華:我認為這是中長期的一個格局,并非僅為了應對短期的疫情沖擊。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不宜過高。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定位。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它在國際貿易中對外依存度是很低的。
過去這些年,尤其是我們加入WTO之后,在貿易上形成了“大進大出”的格局,也就是很多產品都向國外銷售,同時很多原材料、關鍵性部件,都依賴于國外供給。從長期來看,“大進大出”的格局對于中國的風險其實挺大,另外一方面,如果國內發生一點波動,對全球其他國家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從需求層面來看,我們的生產目標主要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過去的中國相當于青壯年勞動力,我們其實生產了很多,但消費不高,未來可能我們的消費,包括公共消費和私人消費水平會提升更快一點。從供給層面來看,就是要解決若干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在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背景下增強產業鏈的穩健性,避免某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
NBD:消費反彈慢于生產是當前的一個主要擔憂,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上下降了1.3%,請問下半年要拉動國內居民消費,您覺得應該做哪些工作?
汪德華:經濟學理論解釋消費行為的是持久收入假說,人們的消費實際上是根據長期的收入來決定的,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能夠體會到。今年受疫情影響,居民收入下降會影響消費,但更重要的是對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如果對未來收入增長充滿信心,相信消費增長問題不大,疫情的短期影響會逐步消失。關鍵是對長期發展的信心和預期。
另外,受疫情影響,很多人的消費意愿實際上被抑制了。從目前幾個地區的情況看,我們積累的疫情防控經驗比較豐富。國慶節即將到來,以往的國慶節假期主要問題是景點過于擁擠,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出去旅游、消費。我有個建議,是否可以考慮以省為單位,錯開國慶休假時間。比如同樣是7天假期,有些地區提早到9月底放假,各個地區把放假時間錯開。以前我們沒有類似的嘗試,作為一個應對疫情的短期政策,這樣可以從供給層面把人們受抑制的消費意愿激發出來,促使文化、旅游等消費反彈,如果試行效果好,未來也可以延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