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10:43:59
企業名稱:小庫科技
所屬行業:地產科技
成立時間:2016年
融資情況:2020年3月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
深圳小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領域應用的企業,致力于以人工智能輔助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開發決策,以AI之力賦能并推動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
在數字經濟席卷全球的當下,新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滲透正在加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行業,具備應用場景多、改造空間大、營收與毛利高等顯著特點,是傳統行業智能升級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近日接觸到的深圳小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庫科技)即為一家探索AI在地產建筑行業應用的企業,其致力于將新技術轉化為設計生產力,輔助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開發決策。
圖片來源:攝圖網
高度依賴人力 建筑設計產能提升面臨瓶頸
按流程和角色劃分,建筑行業可以分為開發、設計、施工等板塊,這其中,“設計”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在小庫科技創始人、CEO何宛余看來,整個建筑行業都要按圖采購、按圖施工、按圖銷售、按圖運維,需要以圖為基礎,而這個“圖”就是設計本身。“設計是串聯起整個產業鏈的底層語言,所以建筑產業鏈要想實現新一輪變革,實現智能化躍升,首先要做的是對設計這一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何宛余認為,此前建筑設計行業最大的痛點在于其高度依賴人力,即便設計工具從尺規變成了電腦作圖,建筑師仍需要對具體項目窮舉多種方案、反復修改驗算。“設計師的時間、精力、創造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創造有限的價值。所以,整個產業鏈效率的提升其實是被限制在了‘人的極限’這一點上,這是行業發展至今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瓶頸。”
在降本增效、釋放更多生產力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被寄予厚望,但傳統的建筑行業與新技術的碰撞尚未產生更多火花。據住建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工程勘察設計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工程設計企業數量達20604個。中國建筑設計行業年度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全國建筑設計企業科技費用支出僅占營業收入的1.33%,低于全國勘查設計行業平均水平。“根據我們的觀察,建筑設計市場規模在千億左右,智能化升級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何宛余這樣表示。
一邊是設計效率急需提升,一邊是相關智能產品市場空白。2016年,何宛余與合伙人成立小庫科技,打造AI建筑師助手,把開發模式中關于設計和以設計為基礎語言的所有環節連接起來,運用智能設計引擎助力設計調優、土地分析評估、造價預算等,提高行業生產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AI窮盡99%的可能性 建筑師負責選出最好的1%
據何宛余介紹,開發類建筑的評價維度相對明確,更偏重于經濟、適用等設計要求,其對應的容積率、建筑密度等指標容易量化,因此AI可以快速學習。
以建筑設計前期的拿地方案、概念設計環節為例,以往一個建筑師需要根據基地條件和容積率等參數,列舉出幾十種不同的建筑排布方案,這要耗費大概3個工作日的時間,而現在通過小庫科技的AI設計引擎,建筑師只需要輸入相關參數,即可以利用機器算力枚舉出海量可能的設計方案。“人做設計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盲區,但機器沒有,并且AI可以窮盡99%的可能性,建筑師需要做的是在99%中選出最好的1%。”
目前小庫系統的數據來源主要有兩種渠道:一種是地塊信息、周邊業態、建設數據等,主要來自于BAT等數據服務商、合作伙伴以及網絡公開數據;另一種是項目設計方案相關數據,目前小庫科技的人工智能設計云平臺擁有數十萬的建筑師用戶,他們的日常使用可以產生大量的脫敏數據,建筑師修改、評估方案的過程也是數據標注過程,會進一步加強機器學習的效果。
何宛余坦言,AI建筑設計引擎尚屬市場空白。其產品推出后,早期的市場教育過程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如何讓建筑師接受AI帶來的改變,需要團隊不斷平衡用戶動機與產品動機。目前,設計院、房企是小庫科技的客戶來源。針對設計院,小庫科技打造的??智能設計云平臺可以為建筑師提供智能規劃(?站交互實現規劃?案構思、?成、編輯、輸出)、智能單體(按需?成樓戶型多?案)、智能審圖(AI快速完成規劃的規范、?照、指標審查,施?圖強條審查)等服務,提升其工作效率。而對于房企,小庫科技提供從拿地方案、概念設計、評估優化、項目管理等全流程的項目智能托管服務。“To B產品的商業化相對慢一些,但只要精準把握用戶需求,做出有價值的產品,用戶還是愿意買單的。”
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何宛余表示,小庫科技會專注于開發類建筑設計效能的提升,利用AI技術輔助設計全流程,從前期的拿地方案、概念設計向操作更復雜的方案深化、施工圖設計延伸,實現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復制。此外,小庫科技還希望在整個建筑產業鏈效能的提升方面發揮更多作用,比如將智能設計和建筑裝配式“智造”結合、進一步指導項目落地管理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