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英偉達收購ARM或不利“中國芯”發展 RISC-V能否實現替代?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7 21:20:40

目前,多個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動RISC-V成為國產芯片架構發展標準,并采取系列鼓勵措施。而包括阿里巴巴、兆易創新、華米科技以及小米在內的一些企業,也在陸續推出基于RISC-V架構的芯片產品。可是,RISC-V實現替代還有多久?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日前,軟銀方面宣布,將以最高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33.2億元)的價格將其所持的全部ARM股權出售給美國公司英偉達(NVIDIA),此事引發行業熱議。公開資料顯示,ARM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IP供應商,2019年,全球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采用ARM架構。

在當前復雜的貿易環境,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屢次以“國家安全”為由排擠、制裁中國科技企業的大背景下,一旦英偉達成功收購ARM,美國便幾乎掌握了全部的半導體核心技術,這或將重構全球半導體格局,對中國科技業而言,并非是一個好消息。

對此,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公開信中強調,英偉達會維持ARM開放許可的業務模式和客戶中立,并且ARM的品牌與名稱也會得到保留。

但顯然,國產替代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在內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動RISC-V成為國產芯片架構發展標準,并采取了包括成立產業聯盟、技術交流平臺、實驗室等系列鼓勵措施。同時,包括阿里巴巴、兆易創新、華米科技以及小米在內的一些企業,也在陸續推出基于RISC-V架構的芯片產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在展望開源芯片前景時表示:“RISC-V很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主流CPU之一,在CPU領域形成英特爾、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ARM被收購后中立性令人擔憂

近日,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日本軟銀集團旗下半導體IP提供商ARM。ARM誕生于英國,2016年,ARM接受了軟銀310億美元的私有化要約,從納斯達克退市并成為軟銀的全資子公司。如今,深陷巨虧泥沼的軟銀不得不出售ARM為公司回血。

ARM的技術無處不在。目前,ARM已經占據了九成以上的移動端CPU市場,其設計的芯片架構普遍用于英偉達、高通、AMD、蘋果、三星、華為等企業,包括iPhone的A系列芯片、華為的麒麟系列芯片等。

對于ARM被英偉達收購一事,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不久前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將是一場災難。“這對劍橋、英國和歐洲來說,都是一場災難。ARM是最后一家與全球相關的歐洲科技公司,卻正在被賣給美國人”。

盡管英偉達在聲明中作出承諾:“ARM將繼續其開放許可的運營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但實際上,一旦ARM成為其單一客戶(英偉達)旗下的公司,生態中的其他伙伴不免對其中立性提出質疑。

信達電子分析認為,ARM公司作為全球IP龍頭,是芯片設計領域的幕后英雄,需要保持其中立性,不受單一廠商影響。被英偉達收購后,其生態獨立會受到沖擊。同時,從國產替代角度,更凸顯了芯原的重要性。

據悉,上述400億美元的巨額收購,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進行交易,預計交易將在18個月內完成,如果順利推進,這將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大的并購。值得注意的是,ARM的出售依然需要獲得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監管機構的批準,而相關監管機構能否批準則面臨不確定性。2016年,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曾嘗試以440億美金收購荷蘭芯片制造商恩智浦半導體(NXP),但經過近兩年努力,該收購案最終失敗,原因是未能通過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批準。

不過,黃仁勛表示:“我是出價最高的人,這是一筆非常豐厚的交易,這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好的。B計劃正在繼續,但是我的A計劃將會實現,我對最近的監管程序充滿信心。”

RISC-V能否實現替代?

2001年3月,華為發展勢頭正盛之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企業內刊上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成為了警示危機的代名詞。如今,對于18萬名華為員工而言,真正到了考驗生死的極限時刻——9月15日,美國對華為開始實施全面“斷供”。華為的境遇讓自主可控、國產替代成為必要。

為擺脫對ARM架構的依賴,2010年誕生的開源架構RISC-V逐漸受到外界關注。公開資料顯示,RISC-V是基于精簡指令集(RISC)原則的一個開源指令集架構。與大多數指令集相比,RISC-V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制造和銷售RISC-V芯片和軟件。除了靈活,RISC-V在成本上的優勢更為明顯。

圖靈獎獲得者、RISC-V基金會副主席大衛•帕特森曾指出,”RISC-V有望打破目前Intel、ARM對芯片架構的知識產權壟斷,同時也能緩解在當前緊張的國際環境下芯片產業進一步全球化的阻力。“

雖然RISC-V出現的時間較短,但該架構的發展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以及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的加速。根據分析機構Semico Research報告,預計到2025年,采用RISC-V架構的芯片數量將增至624億顆,2018年~202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6%。

得益于RISC-V架構的潛力,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紛紛積極推動RISC-V成為國產芯片架構。其中,阿里巴巴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曾發布玄鐵910,其稱,玄鐵910是當前業界性能最強的一款RISC-V處理器,可以用于設計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應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今年8月,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的芯來科技(RISC-V代表企業之一)宣布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此外,2018年9月,芯原控股公司牽頭成立了中國RISC-V產業聯盟,已有君正、紫光展銳、華大、華米、芯來等50多家公司以及復旦、交大、同濟、電子科大、西安電子、中國科大等10余家重點大學和研究機構,華芯投資上海分公司、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資機構加入。

不過,ARM占據的壟斷地位并非短時間內可以被打破。英特爾曾多次試圖將x86芯片(ARM芯片的競爭指令集)塞入連接的移動設備,但都以失敗告終。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即便RISC-V精簡靈活,也需要生態建設,這需要至少3至5年的發展,而正常情況則需要5年以上,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才。

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分析師也持有相同的看法。“RISC-V是相對新的指令集,當前還不是很成熟,目前用在比較低階的MCU上,未來還需要時間才能驗證。所以,現階段期待它來取代ARM并不實際。”不過其指出,RISC-V是有潛力的,估計3至5年后會有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英偉達 ARM RISC-V 華為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