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區域經濟

每經網首頁 > 區域經濟 > 正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體現“層次感”? 專家提六個字:錯位、分工、互補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9 17:10:10

“雙城經濟圈內的城市要找準定位,形成錯位分工互補的形態,所以需要很好的謀劃。”一些不適于在成渝發展的產業,其實可以外放出去,這樣整個城市圈的活力才能體現出來。

每經記者|鄢銀嬋    每經編輯|梁梟    

今日(10月19日)早間,成渝雙城經濟圈概念股一度受到資金追捧,包括渝開發(000514,SZ)、金科股份(000656,SZ)、成都銀行(601838,SH)等個股盤中均有沖高表現,漲幅一度超過4%。

上周五(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當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這也被解讀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即將出爐的前奏。

事實上,自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之后,成渝雙城經濟圈便一直是兩地的熱門話題。其中,如何解決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的“中部塌陷”問題則成為重中之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一問題,在近日舉辦的重慶解放碑論壇上就有所探討。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城市要找準發展定位、形成錯位分工互補的形態被認為是一劑良藥。

圈內城市須錯位發展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當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據了解,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而在內循環發展格局考慮安全與效率兼顧的背景下,成渝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中安全性較高、韌性較強的區域。

成都城市風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對于呼之欲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多名專家認為,圈內城市需要提前謀劃布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對標長三角城市群,成渝經濟圈的“層次感”不夠好。

張威所說的“層次感”不好,即成渝經濟圈的“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中部塌陷”較為突出。據了解,四川納入成渝城市群的15個地市人均生產總值呈現由成都向川東城市逐漸遞減趨勢;重慶納入成渝城市群的29個區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呈現從主城9區向渝西城市遞減趨勢,出現了成渝銜接帶的中部塌陷現象。

“比如長三角,上海處于發展的高級水平,南京、無錫等區域則通過產業承接成為中級發展區域,另外一些產業則再分到蕪湖、馬鞍山等低一點的發展水平區域。”張威認為,成渝雙城經濟圈要形成更好的聯動效應,分層發展非常重要。

“雙城經濟圈內的城市要找準定位,形成錯位分工互補的形態,所以需要很好的謀劃。”張威建議,一些不適于在成渝發展的產業,其實可以外放出去,這樣整個城市圈的活力才能體現出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受訪時也表示,成渝地區在建科學城、金融中心等規劃上要實現錯位。“錯位的同時,更要注重合作。比如兩地可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謀劃產業發展、打造產業高地。”

更注重城市內涵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0月16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多名專家就此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新的國際形勢和挑戰,隨著優勢產業在西部地區,也利于延伸并形成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進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重慶城市風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張威認為,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通航空、鐵路“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隨著成渝地區在“十四五”期間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貿易的發展將與其制造業的傳統優勢進一步匹配。“成渝區域處于以前的“老三線”布局地,進一步發展服務業不僅能夠激發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些潛能,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賦予更多能量;也能為服務業發展征得更多空間。”張威說道。

記者了解到,在撬動服務業未來潛在能量上,重慶部分區域已經有所行動。比如,近日重慶渝中區就拿下了重慶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名號。資料顯示,2019年渝中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80億元,占到全區生產總值的90%以上,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11%。

“注重服務業發展其實是城市內涵提升的重要表現。”張威表示,根據2019年數據,我國城鎮化率已超60%,第三產業的占比為54%。根據發達國家的過往規律,市中心衰敗是大概率事件。推進步行街建設,則能激發城市發展的文化內涵和商業張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今日(10月19日)早間,成渝雙城經濟圈概念股一度受到資金追捧,包括渝開發(000514,SZ)、金科股份(000656,SZ)、成都銀行(601838,SH)等個股盤中均有沖高表現,漲幅一度超過4%。 上周五(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當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這也被解讀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即將出爐的前奏。 事實上,自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之后,成渝雙城經濟圈便一直是兩地的熱門話題。其中,如何解決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的“中部塌陷”問題則成為重中之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一問題,在近日舉辦的重慶解放碑論壇上就有所探討。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城市要找準發展定位、形成錯位分工互補的形態被認為是一劑良藥。 圈內城市須錯位發展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當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據了解,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而在內循環發展格局考慮安全與效率兼顧的背景下,成渝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中安全性較高、韌性較強的區域。 成都城市風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對于呼之欲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多名專家認為,圈內城市需要提前謀劃布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對標長三角城市群,成渝經濟圈的“層次感”不夠好。 張威所說的“層次感”不好,即成渝經濟圈的“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中部塌陷”較為突出。據了解,四川納入成渝城市群的15個地市人均生產總值呈現由成都向川東城市逐漸遞減趨勢;重慶納入成渝城市群的29個區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呈現從主城9區向渝西城市遞減趨勢,出現了成渝銜接帶的中部塌陷現象。 “比如長三角,上海處于發展的高級水平,南京、無錫等區域則通過產業承接成為中級發展區域,另外一些產業則再分到蕪湖、馬鞍山等低一點的發展水平區域。”張威認為,成渝雙城經濟圈要形成更好的聯動效應,分層發展非常重要。 “雙城經濟圈內的城市要找準定位,形成錯位分工互補的形態,所以需要很好的謀劃。”張威建議,一些不適于在成渝發展的產業,其實可以外放出去,這樣整個城市圈的活力才能體現出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受訪時也表示,成渝地區在建科學城、金融中心等規劃上要實現錯位。“錯位的同時,更要注重合作。比如兩地可共同設立一些產業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謀劃產業發展、打造產業高地。” 更注重城市內涵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0月16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多名專家就此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新的國際形勢和挑戰,隨著優勢產業在西部地區,也利于延伸并形成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進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重慶城市風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張威認為,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通航空、鐵路“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隨著成渝地區在“十四五”期間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貿易的發展將與其制造業的傳統優勢進一步匹配。“成渝區域處于以前的“老三線”布局地,進一步發展服務業不僅能夠激發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些潛能,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賦予更多能量;也能為服務業發展征得更多空間。”張威說道。 記者了解到,在撬動服務業未來潛在能量上,重慶部分區域已經有所行動。比如,近日重慶渝中區就拿下了重慶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名號。資料顯示,2019年渝中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80億元,占到全區生產總值的90%以上,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11%。 “注重服務業發展其實是城市內涵提升的重要表現。”張威表示,根據2019年數據,我國城鎮化率已超60%,第三產業的占比為54%。根據發達國家的過往規律,市中心衰敗是大概率事件。推進步行街建設,則能激發城市發展的文化內涵和商業張力。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