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以中部地區為內循環軸心 加速中部全面崛起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6 21:53:50

每經特約評論員 姜永坤

10月24日下午,第128屆廣交會在“云”端落幕,本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26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注冊觀展,參展企業云展廳累計訪問量789.26萬次。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借助“云”端,第128屆廣交會成為暢通雙循環、內外貿并進的重要平臺。

談及雙循環,筆者認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構筑“國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與戰略重任。以中部地區為內循環軸心,加速中部全面崛起,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區域協調發展。

形成“一軸心、四大極”格局

區域是產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空間,區域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世界大國發展歷程揭示,區域協調發展是大國經濟循環之基,安邦之柱。中國作為一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協調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始終是一個橫亙在我們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中部地區為內循環軸心,形成“一軸心、四大極”循環格局和中部軸心動能,激發區域多元勢能和發展潛能。

中部地區是我國區位地理中心、市場地理中心和經濟地理中心三者疊加地區,在區位上具有中心勢能、空間勢能、重心勢能、市場勢能等多元勢能,在空間上具有作為內循環軸心的運行機能。

從內循環的經濟區域空間視角來看,中部地區地理上東接沿海,西接內陸,中原腹地,九省通衢,區位上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地理中心作用。區域內有兩大跨區域城市群及相關產業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及產業群”和“中原城市群及產業群,再往西是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及產業群,分別有機銜接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經濟帶的重要中樞部分。

中部地區自北向南、從東到西,與作為我國四大增長極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深港澳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相映相連,如果以這四大城市群增長極為大循環樞紐,并在它們之間劃兩條空間交叉連線的話,中部地區處于中樞,成為自然的循環軸心位置,在空間上形成“一軸心、四大極”的內循環格局,一旦運行起來,中部地區的內循環軸心機能必定會使其區位勢能轉化成并產生強力的內循環軸心動能。

此外,中部地區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工農業基礎雄厚,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中部地區以全國約10.7%的土地,承載全國約26.51%的人口,創造全國約21.69%的生產總值,是我國的人口大區、交通樞紐、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因此,在內循環運行格局中,其巨大的內需潛能和綜合發展需求一旦受到軸心功能的激發,將會轉化成為推動中部加速崛起的巨大動能。

中部地區是國家糧食安全、資源保障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地區,具有戰略重心疊加勢能。中部地區是國家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的主要區域,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40%,湖南湖北素有“兩湖熟、天下足”之稱。中部的山西、河南、江西等省份擁有中國最豐富的煤炭資源、有色金屬和多種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為中國提供能源資源安全保障。中部地區,特別是“大中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和城鎮最多、人均收入偏低、發展差異最大的地區,因此是我國消除絕對貧困地區后繼續鞏固脫貧、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終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地區。破解中部地區這種充裕的資源稟賦與發展相對滯后矛盾,需要憑借其樞紐地位、構建循環軸心功能來激發其所特有的戰略重心疊加勢能。

“抓中間、助兩頭”區域協同

二是,以中部地區為內循環軸心,形成“抓中間、助兩頭”的區域協同格局,加速中部全面崛起,助力區域戰略協同。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我國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的行動綱領,中部地區是我國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區域,是擴大內需、提升開放水平最具潛力的區域,是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內循環、邁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促進中部和“大中部”區域的全面崛起,我國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的“大中部塌陷”的不均衡分布態勢才能得到徹底扭轉,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區域協調城鄉均衡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

從內循環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空間系統的邏輯聯系和循環協同機能要求來看,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使生產要素更多在國內進行組合和搭配,構成更為強健、更為穩定和更為順暢的產業經濟循環、城鄉經濟循環和區域經濟循環,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循環暢通,進一步提升各層面區域戰略的聯動性和全局性,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這在空間上需要必然會形成若干個循環樞紐和一個循環軸心,來助推區際內循環大協同,對此,自然非中部地區莫屬。

因為,以中部地區作為內循環軸心,這不僅與其在全國內循環發展中所具有的鮮明和巨大的區位優勢、蘊藏的綜合需求和發展潛能、擁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適配的;更為主要的是,一旦中部地區被確立和構建成為循環軸心,上述中部地區區位上所具有的、在以往的發展環境和格局下未能得到有力匯聚和充分激發的地理中心勢能、空間勢能、市場勢能、戰略交匯重心勢能等多元勢能和綜合發展潛能,在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中,在相關政策的引領和支持下,定將會獲得充分釋放,定能轉化成推動中部地區全面發展和其他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中部地區經濟增速不斷提升,正在從跟跑轉到領跑,已經顯露了巨大的綜合發展動能和崛起的后發助推優勢。在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中,這一勢頭的持續將使我們把在東中西梯度差發展狀態中的“抓兩頭、帶中間”的策略適時調整為“抓中間、助兩頭”策略,并使這種策略調整具備必然性和可能性。

筆者認為,“中部興,天下安”,這必將形成我國區域戰略協同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歷史新局面,推進我國更高水平的開放,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

(作者為上海市咨詢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