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9 21:16:47
“何謂世界的文化名城?核心詞就是文化。”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在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上說道。成都已經是一座文化名城,但想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文化名城,張晴認為,“需要有城市文化的品牌、內涵和內容這幾大要素,才能構成世界文化名城,缺一不可。”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蘭素英
文化空間與城市認同’是打開另一種世界史的路徑,是以‘城市認同與文化自信’為線索的新型世界史視野。”10月29日,在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現場,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以《從城市認同到文化自信》為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旨演講,他認為成都有非常好的城市文化空間。
本次活動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采取“線下+線上”結合方式,從舉辦時間和形式上“無縫銜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年度峰會。
張晴指出,作為全國十大古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近年以來,開展了各種文化藝術會展和論壇,并建立了一大批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文化設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張晴認為,既有文化歷史又有文化內涵的成都,正走在世界文化名城的路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攝
已是文化名城的成都,如何盡快與世界接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名城?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會議間隙采訪了張晴。
城市空間蘊含城市文化密碼
演講伊始,張晴便興奮地分享了他對參會地點——成都東郊記憶的印象,“怎么會有好的文化城市空間!”
“原來,我曾在2011年就來過,當時這里還是一個廠區,僅僅是一個展覽空間而已;但今天,當我重新走回這個空間后,發現這里有這么多的生態:咖啡館、餐館、超市……讓我們看到了十年來,成都這座城市在文化創意和文化業態當中的貢獻,竟使我忘記曾經來過這個空間。”張晴表示。
他認為,城市空間里蘊含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碼。
“那么,何謂世界的文化名城?我認為核心詞就是文化。如果把文化移開了,這個名城就是沒有意義的。”張晴隨后從一幅幅畫作入手,生動講述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他表示,從畫中,能反映出文化記憶和城市認同。
而文化名城,就是在文化、貿易等交往過程中而來。張晴舉例道,在1843年英國版畫家阿隆姆出版的有關中國的銅版畫集中,便有描繪江南婦女繅絲的情景,蘇州是絲綢的原鄉,當地婦女繅絲的手藝也是最高的。“在攝影發明之前,沒有辦法記錄當時的城市空間和城市文化。所以,在許多西方的新聞報刊上,用銅版畫進行記錄,憑著他們的感覺把我們江南的風光和城市空間、生活狀態描摹下來。”
1843年阿隆姆出版的有關中國的銅版畫集 圖片來源:張晴供圖
張晴認為,“城市文化和它的吸引力,是應該在發展和創新中加強市民對這種文化的認同。同時,在認同中發展、創新,這樣才能讓城市發展不斷達到新高度。”
“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的人口,或者是移民之間,大家在一些方面沒有這樣的認同。這不是說我們今天要改變人口的多元性,也不是說我們今天要回到封閉來保住這個特色,而是我們應該通過發展和創新使大家形成對城市文化的新認同。”張晴說。
城市吸引力源于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產品
“成都,給外界一種最大的感受是——能很舒服地在這里生活。”張晴向記者笑言,成都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且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文化和城市的建設蓬勃發展,是一種新型的城市業態。我認為,成都這座城市是非常立體的。”
成都已經是一座文化名城,但想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文化名城,張晴認為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需要有城市文化的品牌、內涵和內容這幾大要素,我覺得才能構成世界文化名城,缺一不可。”
張晴用威尼斯和卡塞爾市舉例道,“威尼斯這座城市不大,人口約30萬,但它以兩年為一個周期,舉辦電影節、戲劇節、雙年展、建筑雙年展等,幾乎把全世界的文化和藝術好的作品云集到島上去。每天迎來游客多達6萬~10萬人次。”
而德國的卡塞爾市更小,“只有20萬人口,但它有世界上最好的展覽,全球優秀的作品都凝聚在那里。活動開幕時,甚至在城市連旅館都找不到,只能乘坐火車,到卡塞爾市周邊的城市住宿。這么小小的一座城市,卻打造出了高質量和內涵的文化品牌。”
所以,張晴向每經記者表示,一座城市是否有吸引力,并不在于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而有沒有吸引人的文化內容和產品,“成都要邁向世界文化名城,就得有文化品牌、文化內涵的建設和生產。”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座城市的氣質根植于文化,因此里面放什么很關鍵。一個花園也好,一個劇場也好,一個美術館也好,一個綠地也好,重要的是內容建設得做好。”張晴表示,現在的成都已經讓他看到了里面裝有的“精美佳肴”,“但我覺得,如果要變成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名城,要求需要再高一點。希望成都從今天開始做一元二次方程,使得我們這座世界名城名副其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