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陳憲:供給創新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一招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10 00:05:08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

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這個判斷的得出,建立在經濟學對需求與供給關系,以及消費與投資關系認識深化的基礎之上。

隨著居民收入增長,技術進步加快,需求及其滿足出現了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潛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產品、新服務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在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中,這一特征尤為明顯。其二,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增強,新產品和新服務大多是供給(科技)創新的產物。就靜態的供需關系而言,消費需求是第一性的。在動態的供需關系中,內在創新的投資需求對消費需求有著拉動和促進作用。因此,國內大循環既要擴大最終消費,又要以供給創新實現潛在需求和滿足新需求。在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層出不窮的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創造消費需求,并通過投資需求具體實現這些創造過程。高鐵科技和投資,乃至形成高鐵產業,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這是新經濟時代,需求和供給間關系,即消費、投資和科技創新間關系的重要特征。供給創新即科技創新是新發展格局的源動力。

正是因為供給創造需求,科技創新創造需求,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將“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擴大內需。公報進一步指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這里的“四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主戰場代表著創新或供給,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代表著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最終需求,進而明確地揭示了需求和供給與科技創新間的關系。

科技創新成果通過產業化,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公報指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對中國經濟增長,而且對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居民最終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規劃在“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與新能源)、高端裝備與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與新材料)、數字創意等八個產業或六個產業領域,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又加入了相關新興服務業(領域),可稱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或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上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上,增加了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并要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在“十三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標設定在15%。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9%,占規模以上服務業主營收入的比重超過25%。所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目前已超過20%。2010~2018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8.7個百分點,比GDP增長快9.6個百分點。更多的數據表明,近十年來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年均7.5%的中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17.1%的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正是這一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經濟增長整體下行的壓力。

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分布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城市群。作為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成果,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源自創新創業。創新創業生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具有集群的空間特征。這是被現實證明,也是被實證研究證實的事實。所謂創新生態和新興產業集群,就是某個物理空間聚集著別的地方難以模仿的創新創業資源,并由此培育新創企業和新興產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形成創新生態和新興產業集群,這是因為,創新需要若干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如人才、資本、基礎設施、創新生態,甚至氣候,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具備這些條件。這些要素和條件同時存在,均衡配置,要求近乎苛刻。所以,創新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一般生成于都市圈或中心城市,分布于世界為數不多的地方。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和成都等城市,有著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和新興產業集群。在中國的其他城市,也正在形成這一發展生態和格局。

我們估計,到“十四五”期末,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達到30%左右。“雙循環”和科技創新將共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中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進而在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同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雙循環 內循環 陳憲 供給創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