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學院動態

每經網首頁 > 商學院動態 > 正文

中國高校改名史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1 10:40:43

近三十年,中國高校“更名之風”似乎一直都存在著。

數據統計顯示,過去30年,全國近3000所高校中將近一半曾改過名字。1981到2010年,全國79%的高校改過名或因合并除名。每經商學院記者統計發現,在42所雙一流高校中,僅有3所建校較晚的高校從未改過名字。

每經記者 王思雨    每經編輯 梁宏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三十年,中國高校“更名之風”似乎一直都存在著。

前身是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的西南交通大學,可謂是高校改名界的元老了,憑借17次校名變更,西南交通大學成為了中國高校改名最多的大學。

“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國立唐山工學院”、“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更名和遷址,17輪校名的依次“角逐”,終于在1972年“西南交通大學”的名字“一錘定音”,成為如今校名的最終版本。

西南交大的改名史僅是中國高校改名史的縮影。

數據統計顯示,過去30年,全國近3000所高校中將近一半曾改過名字。1981到2010年,全國79%的高校改過名或因合并除名。每經商學院記者統計發現,在42所雙一流高校中,僅有3所建校較晚的高校從未改過名字。

百年前的改名:奠定高校初局

過往百年中,許多著名高校的發展道路上都有過改名的歷史。中國近代高校改名的萌芽源自19世紀末期的洋務運動。

1895年,天津中西學堂改辦為北洋大學堂吹響了中國高校圈改名的號角,也標志著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誕生。此后,各地舊式學堂紛紛變為高等學府。上海的圣約翰書院升格為圣約翰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多元化。這段時期也迎來了高校的改名潮。1912年起,國民政府實行全國設立大學區,各區中心城市設大學,各省設專門學校的體制。一些“學堂”改名為“學校”,各類“專門”學校,也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

為突出“教授農業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的辦學宗旨,彼時的農科大學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個新名字——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這所學校,也正是如今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與之類似的,還有“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同濟醫工學校”、“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等等。

在這場改名浪潮中,剛剛改名不久的“山東高等學校”因山東隸屬中心城市北京而被裁撤,于在1914年正科兩班結業后停辦。

沒過幾年,這些,再一次向歐美現代高校的命名方式靠近了一些——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更名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繼承了山東高等學校衣缽的幾經輾轉變遷,名字最終確定為了現在的山東大學。

當然,有的高校在改名的路上兜兜轉轉,而有的高校在改名的那一瞬間,便是一輩子。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從那以后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成為中國在命名方面“最穩得住”的大學。

合并與遷址:被動改名之路

到了抗戰時期,高校選擇改名或多或少都出于一種被動式的“無奈”。

在那時,北京大學紅樓一度成為日寇憲兵隊隊部,南開大學校園幾乎被夷為平地,為了保住高等教育的火種,高校紛紛抱團合并內遷,在夾縫中求生存。有些高校選擇遷往西南,有些高校選擇遷往西北。

西南聯合大學就是在當時的戰火中在西南成立的,主要由現在的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合并組建。西南聯大一路西遷,前后集結了300多位教授和泰斗,打造出了當時中國教育界空前的陣容。

遷往西北路上的,是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現北京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原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三所高等學府組建的西安臨時大學。后來,西安臨時大學又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這次因戰爭而發生的高校內遷,不僅打破了中國原有的高等院校布局,也奠定了戰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戰爭結束后,多數臨時組建的大學改回了原名。西南聯大的身影也成為了歷史,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院系成為了如今多所現代高校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后,院系大調整再次給了部分高校改名的機會。這次更多的是學習前蘇聯,回歸職業化。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原本同根同源,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大調整中由國立中央大學拆分獨立而來。前者繼承了文學院和理學院,后者接管了工學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現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身上,二者的前身都為嶺南大學。

這次改名潮,把類似于清華大學這樣綜合實力強勁的高校拆分的四分五裂。也多虧了它,許多新生力量成長起來。

這次改名潮后的幾十年,許多新生高校都發展成為了獨具特色、實力強勁的高等學府,成為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高等教育基本格局的發端。比如,來自北大、清華的院系合并新組了北京石油學院等“八大學院”。這八大學院后發展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新改名潮:改名就是升級嗎?

上世紀90年代,高校們爭相抓住世紀末的尾巴,再次掀起了一波改名潮。

這一時期的改名開始呈現出更多的主動性,更多大學爭先恐后爭搶改名權,唯恐心儀的名字被別校搶走。

從“學院”更名為“大學”,是多數高校一個中規中矩選擇,例如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另外一種,是以“國字頭”起范兒:北京政法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南京藥學院更名為中國藥科大學。

大多數高校的校名越改越“高大上”,但也有翻車的,比如四川大學。

1994年,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合并,成立“四川聯合大學”,但沒過多久后,學校又將名字改回了“四川大學”。

當然,川大并非唯一改名后悔的,陪伴它的還有長安大學。長安大學是由原來的西北建筑工程學院、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組成。“長安大學”名稱啟用后,一度被誤以為是民辦高校,殊不知人家是實打實的211工程重點大學。

2004年,正值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初期,南京氣象學院因校名里有個“氣象”,在招生時熱度不高。彼時信息工程產業熱度正盛,于是“氣象學院”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新的校名雖然體現出了對信息工程產業的追求,但也埋沒了自身最頂尖的專業——氣象學。

“跨專業”改名的還有河北地質大學,這所多次改名的高校,曾在1996年將自己的標簽從“地質”改為“經濟”,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到2016年又改回河北地質大學。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校更名并不等于造就優質教育資源。百年以來,在校名上能夠“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往往是真正有實力大學。

今年,為規范高等學校命名,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辦法》強調,高等學校應保持名稱穩定,原則上同層次更名間隔期至少10年。避免盲目追隨行業的發展變化而頻繁變更。

看來,未來高校改名也許不會那么“任性”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