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CPI雖然轉負 但通縮風險仍很遙遠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0 08:39:51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和環比均出現負增長,其中同比數據是自2009年9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時間跨度長達11年之久。盡管如此,CPI同比轉負并沒有脫離市場此前預期,因為自今年2月份以來,CPI就一路走低,并在10月降至0.5%的低位,轉負只是這一趨勢的延伸。

從影響CPI走勢的主要因素看,未來CPI有繼續走低的可能,比如影響最大的單一因素豬肉價格,11月同比下降12.5%,直接將CPI拉低了0.6個百分點。隨著生豬產能擴大,豬肉價格大概率將繼續走低。此外,還有雞蛋、雞肉和鴨肉價格降幅均超過10%,且降幅都在擴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通貨緊縮就是全球主要經濟體最大的敵人,避免“日本化”成為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央行直接從市場購買證券、實施負利率等極端貨幣政策,也未能改變通貨緊縮加深的趨勢。如今,我國CPI轉負且有可能繼續維持負增速,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也到了應對通縮風險的時候?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CPI指標本身的意義、特點和局限性,以及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路徑綜合分析。

CPI之所以會成為宏觀經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于它直接體現了民眾實際購買力的變化,居民為同樣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所付出的代價理應不變,有了CPI,貨幣政策就有了硬約束指標。盡管當下全球宏觀經濟里面對的通縮風險遠遠大于通脹,但消費者希望自身購買力增加的訴求不會變化,物價下降增加了消費者福利,將通縮等同于宏觀經濟風險本身就是對消費者福利的漠視。

同任何經濟指標一樣,CPI本身也不是一個完美的指標。中國的CPI數據中,食品的占比較高,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一直在下降,居住、教育、醫療等服務性消費的占比在提升,但現有CPI指標尚不能很好地反映這些變化,這也是為何居民對物價的個體感受與統計數據存在差異的根源所在。

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在11月繼續保持穩定,同比上漲0.5%,漲幅已連續5個月相同,通縮風險遠比CPI數據看起來要小。此外,央行前行長周小川還指出,傳統的通脹度量現在面臨一些不足和挑戰,比如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數據)失真。近年來,歐美以及日本等央行,在貨幣政策制定上對于價格的關注度也在降低,表明CPI對宏觀經濟的指導意義正在下降。

最為重要的是,通縮對經濟的風險傳導,體現為對總供給的抑制——更低的價格意味著更低的利潤,更低的利潤將限制債務和生產的擴張,更低的利潤也意味著勞動者獲得的收入也會降低。如果CPI下降并未傳導至整個生產環節,那也就不存在通縮風險。

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PPI雖然同比下降1.5%,但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從環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5%。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上漲的有24個,比上月增加12個,上漲面達到六成。價格既然整體在向上,生產活動只會繼續擴張而不會收縮,通縮風險自然也就不會存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