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1 22:30:13
從種子研發到種子的商業化,前后需要經過十多年的精心運作。但這十年付出,不保證一定賺錢。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每經編輯 文多
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此次會議確定,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產業的基石,種業更是具有國家基礎及戰略意義的產業。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三大主糧中,我國的水稻、小麥種子基本為國產品種,玉米種子則部分依賴進口。
此外,行業人士也表示,雖然每年通過的種子審定品種很多,但很多過審的品種存在低端、重復的情況。有企業相關人士直接指出,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時間成本,對于中小種企而言,要產出突破性的品種很難,“這要求積累,會拖死人”。
圖片來源:攝圖網
“除了水稻我們是世界第一以外,其他種子多少都存在‘卡脖子’的情況,各國對種質資源保護相當嚴格,想從國外引進新種源很難。”已在種子行業打拼多年的吳先生,是廣東省內一家種企的負責人,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種質難弄,就好比雜交馬易找,純種馬難求”。
“純種馬難求”的難,有多難?多年前,國內一上市公司董事長的妻子及員工等,就曾被指控盜竊種子。時至今日,在提到良種難求的問題時,這一舊事依然會被提起。
記者了解到,此前,以先玉335為代表的“洋種子”不斷占領我國種子市場,一度占有吉林省玉米種子市場的七成份額,甚至有育種工作者自嘲:“我們不用搞育種了,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安信證券在12月19日的行業快報中提到,我國常年為種子凈進口國,中國種子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種子進口量6.60萬噸,出口量2.51萬噸,進口額4.35億美元,出口額2.11億美元,進出口赤字約為2.24億美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安信證券也指出,依賴進口的情況有所緩解。2019年我國種子進口量同比減少9.2%,進口額同比減少8.4%,種子進出口赤字同比減少12.5%。
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35.57%,稻谷種植面積占25.58%,小麥種植面積占20.45%。《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
與此同時,記者采訪了解的情況是,三大主糧中,我國的稻谷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小麥主要還是常規種子,種植戶可以自行留種。因此,真正需要追趕國際水平的是玉米種子。上述被指盜竊種子的案例中,牽涉的也是玉米良種。
一方面,是我國種業面臨“卡脖子”的難題,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種子審定稱得上是“井噴”狀態。
例如,記者檢索發現,農業農村部11月26日公告,一共審定通過了574個稻品種、802個玉米品種、48個大豆品種、26個棉花品種;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第295號公告顯示,106個小麥品種、43個玉米品種審定通過。
上述審定通過,還是國家農業農村部的審定。實際上,種子的審定還有省級審定,若計算此部分,每年通過審定的種子品種數量將更加龐大。環球網報道指出,近十年,我國已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截圖
但是,有長期從事玉米研究的研究員曾撰文指出,品種審定存在的同質化現象嚴重,“80%以上審定品種沒有推廣價值”。
前述吳先生甚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除了市場銷售上前幾名的品種,其他的品種基本上都多少存在重復的情況,研發主要集中的低水平層面上,“不是說抄襲的重復,而是在技術上沒有突破性的品種”。
此外,也有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從審定通過的品種看,并不是通過審定的就是適合市場的,有部分品種由研究機構研發申報,更多的是實驗結果,“還要看品種的實際表現,企業的推廣等”。
國內的育種低水平重復的原因,則是真正的研發投入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及大量資金的投入。同時,高額成本投入后,產出還存在不確定性,吳先生將其稱之為“勞而不得”,若無好品種,則意味著白忙活一場,“啥都沒有”。
記者了解到,從種子研發到種子的商業化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研發育種、田間制種、種子加工,這個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通過審定推向市場后,還需要經過推出期(1~3年)、成長期(3~5年)。經過前面十多年的精心運作,才能發展至成熟期,產生較大收益,但成熟期往往只有5~8年。
這還是在一款暢銷種子的前提下,假如這款種子推廣不利,或者推向市場以后發現比不上同品種競爭對手,那就意味著這么長的時間和花費基本打了水漂。“中小企業別說時間了,就是資金都很難承擔。”隆平高科相關人士說道。
上述人士還表示,所謂“卡脖子”并非品種上的卡脖子,更多的是技術上的“卡脖子”。
對此,吳先生解釋道:“比如玉米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性狀,目前大部分轉基因性狀都是歐美企業的,如果要使用他們的轉基因性狀,就要付知識產權費用。”
“在別人領先的領域,限制會很多,商品種子人家拼命想賺你錢。”吳先生感慨道。
新聞鏈接: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