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9 09:57:50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峰
2020年“瘋狂的基金”終于告一段落。110只基金凈值翻倍、股基平均狂賺近60%、收益最高的冠軍基金年回報超過166%,每個數字單拎出來都相當炸。
而乘著去年業績的東風,“十倍基”(Ten bagger)的隊伍也進一步完成了擴容。將時間維度拉長,我們可以發現在浩如煙海的公募基金陣營中,雖然十倍基是一個相當珍稀的“品種”,但截至去年年底整體漲幅超過十倍的基金達到了驚人的50只(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回報在20倍、30倍左右的亦不乏代表,甚至有基金成立以來的回報已經將近40倍了,堪稱“業績之王”。
這些不同類型的“十倍基”是否有共同點?它們的風格、業績爆發時點、基金管理人乃至基金經理,又有哪些比較突出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投資者怎樣才能識別“靈魂投手”、買到一只真正的十倍基?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拆解了全市場50只十倍基,用數據和事實告訴你答案。
“十倍基”擴容至50只
Ten bagger,這個令人激動的名詞由美國著名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提出,也是每一個投資者的夢想。相比之下,“十倍基”比“十倍股”出現的概率還要低得多,但即便如此,截至去年年底仍然有50只基金成立以來都創造了超過10倍的收益。它們的存在也充分證明,基金這類產品在資產配置和組合投資方面擁有的巨大潛力。
我們先來看看“十倍基”到底有哪些:(點擊圖片可放大)
排在第一位的是行業內的傳奇基金——華夏大盤精選。這是國內第一只凈值超過10元的基金,也成就了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截至去年年底,華夏大盤精選的整體回報已經超過了3900%,直奔“四十倍基”而去,在國內公募基金歷史上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排在總業績回報第二的也是一只老牌明星基金,嘉實增長,成立以來收益達到28倍,但距離華夏大盤精選還是有一定距離。同樣位列“20倍基”這個陣營的還有總回報超過2500%的富國天益價值、景順長城內需增長,以及收益在20倍~25倍之間的興全趨勢、景順鼎益和富國天惠等。其他還有43只基金,總回報都在10倍以上。
截至2019年年底,“十倍基”的數量僅有16只(份額分開計算),一年之后這個數量就翻了2倍多,增長速度之快令人驚嘆。要知道,即便是在“牛氣沖天”的2017年,開放式主動偏股型基金中也僅有11只十倍基,今年的50只完全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了。
難怪有業內人士評價,經歷時間考驗后十倍基的隊伍正在擴容,“十倍基不是偶然,而是一條可復制、可擴展的路徑”。
那么這些基金有沒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或規律呢?要成為一只“十倍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十倍基”的基因密碼
通過對這50只基金的分析,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是基金成立的時間。
在這50只基金中,只有易方達中小盤成立于2008年,其余的最晚成立于2006年,并以2003年~2005年居多。
我們知道,A股歷史上一共出現過3次超級大牛市,其中第二輪出現在2006~2007年,上證指數一路從1000多點攀升至最高峰時的6124點;第三輪則開啟于2015年,創業板指從580漲到了4000點,漲幅驚人。所以從投資的時間節點上來看,顯然在2006年及以前成立的基金更占優勢,因為經歷的這兩輪超級大牛市為其提供了投資業績累積的必要空間。
第二,再來看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
我們先統計了這些十倍基所屬的基金公司,情況如下:
十倍基最集中的幾家基金公司分別是華夏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富國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都有4只。其中華夏和富國屬于“老十家”,泰達宏利是國內首批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景順長城則是成立于2003年的中美合資基金公司。
擁有3只十倍基的是另一家老牌機構嘉實基金,其他的銀河基金、國泰基金、華寶基金、鵬華基金、廣發基金、銀華基金、大成基金、易方達基金等也均有2只十倍基。
再來看看基金經理的統計(2個人管理同一只基金,分開計算):
在這些基金經理的名單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反復出現了3次,他就是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他擔任基金經理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鼎益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自成立以來的回報分別達到了可觀的2537.61%、2422.86%和1122.91%。
類似的還有泰達宏利基金的基金經理冀楠和張勛,他們分別管理了2只十倍基,也同樣是績優基金中的佼佼者。
明星基金經理對一只十倍基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我們后面會再詳細講到。但有一點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這些基金的基金經理更換頻率都不算高,很多人任職時間起碼在2年以上,可見這也是基金獲得高回報的必要條件之一。
以富國天惠為例,其基金經理是2005年成立就開始擔綱的朱少醒,15年來都沒換過人。這只基金是一只20倍基、年化收益可以做到22.57%,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一心一意”所帶來的成效。
第三,風格通常比較穩定,不喜歡炒短期熱門概念。
投研團隊相對穩定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基金的整體策略和風格通常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前期已經形成了比較明顯的風格,也積累了一定業績,因此哪怕更換了基金經理,也不太會在短時間內大刀闊斧地更改持倉,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調整。
另外,我們也很少看到十倍基們去瘋狂炒熱點、追風口。以2020年為例,這50只基金去年的業績表現如下:(點擊圖片可放大)
2020年凈值翻倍的基金一共有110只,很遺憾十倍基們都無緣這個名單。不僅如此,我們可能也很少能在公募基金年度排行的榜單上看到十倍基的名字。再以朱少醒為例,他的投資風格比較均衡,重倉的行業和板塊都相對均勻。從單個年度的業績來看,其管理基金的收益和排名都很難稱得上最優,但投資比拼的是耐心和毅力,多年之后這位“長跑型”選手通過時間的積累,在復利的作用下收獲了非常可觀的長期回報。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類基金,那就是近兩年市場行情催生的“2倍基”。
綜觀近2年(截至去年底)基金的業績,凈值達到2倍的足足有超過200只,其中最高的回報達到3倍。但是反觀其成立以來的整體業績,居然有不少都低于近兩年回報,占到總量的六成。這說明,不少“2倍基”在2年前還處于虧損狀態,乘著行情的東風或者短期熱點才扳回一城。但市場總是牛熊更迭、熱點也層出不窮,這類基金能不能長期保持強勁的勢頭還要打個問號,而且此前的虧損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這類基金的完整情況我們放在文末,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過。
第四,風控好,抗跌。
鑒于十倍基都穿越了多輪牛熊交替的市場,抗跌能力強也是它們的重要特征。
如果以滬深300指數下跌超過20%作為一項標準,那么自2007年以來A股一共經歷了8次這種情況。我們選取了排名前10位的十倍基,看看它們在這些區間的表現(數據來自Wind、奕豐金融研究部,點擊圖片可放大):
在幾次市場下調期間,十倍基由于都是權益類產品,也同步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下跌。但統計結果顯示,這些基金至少有6次都比滬深300“虧得更少”,2013年時甚至還有多只基金出現逆勢增長,展示了強大的抗跌性。
當大家都出現虧損的時候,虧得少的人更容易恢復,在凈值回撤后再通過主動管理繼續創出新高。換個角度來看,在市場行情下行時,這些十倍基的持有人也能比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人損失更少,是不是真香。
在牛市里能跟得上市場上漲,在熊市里能較小控制回撤,積小利為大勝,最終在投資長跑中獲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十倍基背后的“靈魂投手”
翻開十倍基的名單,幾乎每一只都可以與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密切相關。也正是背后這些“靈魂投手”的接力,才成就了十倍基的神話。
下面我們就以幾只明星基金為例,深度復盤十倍基的業績是怎么煉就的。先來說說景順長城旗下的3只十倍基,和這家公司的王牌基金經理劉彥春。
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這兩只基金都歷任了李學文、王鵬輝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在2015年的牛市高點就已經成長為十倍基了。相比之下,劉彥春的任職回報并不是歷任基金經理中最高的,但他任職期間的同類排名最靠前,兩只都排在了行業前2%~3%的水平,帶領基金快速成長為“20倍基”。另一只景順鼎益基金,劉彥春的任職回報也達到了近400%。
正是由于績優基金經理的不斷接力和傳承,才鍛造出了這些優秀的產品。
如果結合這三只基金的業績爆發年度來看,還能發現一些別的規律,于是我們又做了一個統計。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這兩只基金,在2013年左右都迎來了一波業績的爆發,年度凈值增幅達到70%左右。但在其后的幾年間,這兩只基金的整體表現并不算好,年度回報在-20%和20%之間來回波動,一直到劉彥春接手以后才重新起飛,收益扶搖直上。另一只基金景順鼎益的情況與此類似,2015年劉彥春開始擔綱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當年回報就達到了38%,而在2017、2019和2020年其回報均超過了50%。一個字,穩。
而對于另外一些基金,或許明星基金經理的作用會顯得更加重要。例如華夏大盤精選,王亞偉以一人之力貢獻了近12倍的任職總回報和49.77%的任職年化回報,在同類型基金中一騎絕塵。在他離開后,華夏大盤精選已經又歷任了7位基金經理,這些接棒“一哥”的基金經理頂著巨大的壓力,也創造了比較穩健的收益,共同成就了目前國內公募歷史上唯一的一只“40倍基”。
總的說來,一只十倍基背后往往是多個基金經理和其投研團隊持續不斷的努力。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明星基金經理出走創業,下跌行情時巨大的壓力或者公司人事的變動也會影響基金經理的發揮,毀掉“一代名基”。要成就一只十倍基,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能少。
20倍基歷任基金經理情況(點擊圖片可放大)
怎樣才能買到“十倍基”?
最后來簡單講一講投資者最關注的話題,怎么才能買到十倍基。
通過前面部分的統計大家可以發現,即便是最年輕的十倍基,也誕生于2008年,到2021年已經邁入第13個年頭了。想要投中十倍基,首先要問問自己是否可以將一只基金持有十年以上?相信能夠做到的只有極少數人。這個沒有對與錯,主客觀因素都有,我們并非生活在真空,也不一定人人都具備這么長線的資金實力。
但是作業還是可以抄的。與其去抄基金的重倉股,也許不如認準這個基金經理,直接買這只基金。我們已經歸納了不少十倍基的特點,比如選擇中長期業績佳的基金公司,以及主動管理能力優秀、投資風格穩健的基金經理和投研團隊,深刻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同時避開一味炒熱點、做短線的產品。其實只要做到了這些,要選出一只“潛力基”并不難。
這些已經成為十倍基的基金,基本都是各大基金公司的旗艦產品,是可以進入你的基金池而進行關注的。近兩年市場風格轉換很快,熱點賺錢效應非常高,即便是十倍基,你也可以結合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業績來挑選出眼下依然能夠適應新形勢,沒有落后于市場的好基金。
還有一個特點是,近兩年業績增長一倍、兩倍的翻倍基隊伍也日趨龐大,從這些翻倍基金中尋找下一個十倍基,也許并非天方夜譚(見文末表格)。
總的說來,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長期投資,并不是你要一直持有,而是你要一直投資,不間斷,不以錯過十倍基而悲哀,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入適合自己的品種長期持有,中間要做做波段也是可以的。
附:截至2020年12月31日,2倍基業績表現(點擊圖片可放大)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每日經濟新聞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李蕾
編輯:葉峰
視覺:陳冠宇
排版:葉峰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