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12 08:50:43
每經評論員 王星平
進入2021年,新一輪“限塑”風潮興起。不知不覺中,超市塑料袋又漲價了,很多門店只提供紙質購物袋了,咖啡奶茶的吸管也大都變成了紙質的……所有的變化,都源于元旦后我國“史上最嚴限塑令”的進一步推進。
“史上最嚴限塑令”的推行彰顯了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決心,值得肯定。但筆者也注意到了“限塑令”正式實施后帶來的一些問題。比如,筆者在上海某生鮮超市購物時,發現部分消費者因包裝袋價格上漲與店員發生爭執,也有消費者由于購買水果較多而擔心超市提供的紙袋無法承受得住。
這些問題看似微小,但也讓“限塑令”的推行遇到了一些阻力。如果不能妥善解決,甚至可能讓“限塑令”的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在此次“限塑令”之前,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了“限塑令”,并從2008年6月1日起實施。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限塑令”并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效。盡管各地也出臺過各種各樣的相關政令,但在執行層面,真正落實到位且卓有成效者寥寥。在很多老百姓看來,“限塑令”變成了“賣塑令”,反而給各類商家創造了一個賺錢的機會,把本該免費的塑料袋變成了有償提供。
如何確保此次“限塑令”落地有聲而不是浮于表面,筆者認為,除了要引導消費者盡量不再使用塑料制品購物,還需要多方合力,重塑整個產業鏈條。
一方面,必須要有跟塑料袋同樣方便且便宜的替代品。此前“限塑令”成效大打折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合適的替代品。在目前的市場上,塑料的替代品要么價格高,要么不實用。這無論是對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是一種負擔。未來,可以考慮通過市場調控、政策激勵等措施,推動各地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研發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可降解塑料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需求。
另一方面,要解決塑料替代品供需與回收利用等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目前,國內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依然還是填埋與焚燒,前者實際無法為垃圾提供充分的降解條件,后者則不需要考慮降解問題。因此,如果不改變垃圾處理方式,即便將所有的塑料換成紙質品意義也不大。未來,要使“限塑令”真正收到成效,這個方面的問題必須要妥善解決。
可喜的是,筆者在上海崇明區《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中看到,“本輪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并不是單純地‘禁止’或‘限制’塑料制品使用,而是秉持‘循環經濟’理念,采取‘減源頭、控末端、促循環、防泄露”等措施,構建覆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如此,不僅能從源頭限制傳統塑料制品的使用,還能讓它們發揮余熱,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總之,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長期且艱巨的系統工程。“限塑令”能否落地有聲,考驗的是各方能否真正形成合力,重塑整個產業鏈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