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18 22:30:32
每經評論員 李蕾
最近A股市場最熱門的兩個話題,一是市場連續上漲后的小盤股走勢分化,二是公募基金的抱團,后者比前者的熱度還要高出許多。其實機構抱團也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在長周期大邏輯自洽的背景下,機構抱團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常見且長期的現象。但去年以來公募基金表現搶眼,基金重倉股的估值也一路向上,今年又多次上演過山車行情,令市場和投資者對基金抱團的關注度和熱議都持續高企。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半個月里,公募基金的發行熱情相較去年有過之而無不及。1月份才過去兩個多星期,權益基金的整體募集規模已經接近2400億元。14只“日光基”在本月誕生,其中僅1月11日當天就有5只爆款基金一日售罄,勢頭之猛烈令人咋舌。當然,這些新發基金是構成A股市場的重要增量資金之一,它們大概率也會流入基金經理們看好的龍頭資產,成為公募“抱團”行情的一股新生力量。
有市場觀點認為,基金的抱團行為忽視了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主動管理能力,同時還會不斷推高估值、增加風險。
在筆者看來,這確實是基金抱團可能會產生的后果之一,不然大家也不會一直在熱議抱團松動的嚴峻后果,以及激烈討論應該怎樣應對。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資金向優質資產集聚本來就是一大趨勢,就像一些基金經理所說,抱團投資并不是目的,而是追求確定性業績自發形成的結果。
筆者認為應分兩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先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談談。首先,縱觀這兩年基金抱團的首選,往往都是業績增速較快的個股。機構抱團既是這些股票上漲的原因,同時也是結果。不論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優質資產永遠都是稀缺的投資標的,機構投資者扎堆也不難理解。其次,“抱團”本身肯定不是公募基金的目的,而是手段。抱團產生了賺錢效應,由此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到基金中,基金公司則借機擴大自己的管理規模、收取更多管理費,這才是它們最為關注的。這也是為何借著當前的風口,所有公募都在發行新基金、大力募資的根本原因。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抱團這件事情并非刻意為之,但卻可以帶來收益,嘗到甜頭之后他們通常就不會輕易去改變策略,反而還會進一步強化。
再從市場和投資者的角度來聊聊。這兩年我國的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民儲蓄資金也在逐步向資本市場轉移,基金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投資品類。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投資者的機構化程度越來越高,也導致機構重倉的白馬股股價被不斷推高。有專家據此指出,市場這兩年呈現出的核心資產泡沫化,背后隱含的其實是龍頭企業增長的確定性。而在居民財富大遷移的背景和趨勢之下,公募的“抱團”行情或許還將繼續延續下去。
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擔心基金抱團的情況呢?
筆者認為,首先,對“基金抱團股”以及它們的前景需要保持高度重視,甚至一定程度的警覺,因為這些個股影響著A股的走勢和資金走向。在倉位和投資板塊的調整上,近期一些基金經理已經開始出手了。但同時也要厘清,具有業績支撐的優質標的在任何時候都是機構資金長期投資的首選,不少“機構抱團股”都屬于此列。正如有業內人士所說,在公募基金話語權不斷加強的當下,核心資產將是機構重點配置的賽道和方向。作為普通投資者,如果不是一心要做短期的波段,堅定地長期關注并且持有可能才是正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