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倒閉潮”轉向“融資潮“,萬億健身行業大變局,軟銀、高瓴已大舉殺入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05 08:41:04

每經記者 王星平  王紫薇    每經編輯 李卓 王麗娜    

6722204877668422656.jpeg

“陳奕迅,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前幾年,這句為了引起愛豆注意的玩笑話爆紅網絡,互聯網沖浪人會心一笑的背后,是對“游泳健身”“路邊地推”這類健身房標簽的習以為常。

可如今似乎有所變化。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街頭巷尾曾經那群奔走“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年輕人,也慢慢地在我們生活中消失了。

與這一變化相對應的則是,這群年輕人所在的健身行業在這幾年當中的浮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的2020年,健身行業更是面臨生死抉擇。大范圍停業成為常態,不少受累于坪效、主打大店模式的健身房面臨窘境。《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指出,疫情期間,約有30%-50%的健身房倒閉。

 

“哀鴻”之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民健身需求在疫情的“教育”下反而陡增。當線下生意不好做時,消費市場在變、教練在變、健身房也在變。不少依靠高坪效、數字化管理等優勢的新興健身品牌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考”面前逆市攻城拔寨,并開始將機會和重心不斷轉移到新的健身場景。

隨著市場變化,嗅覺靈敏的資本也開始不斷加注這一賽道。2021開年伊始,多家新興健身品牌宣布融資。1月25日,樂刻運動確認已完成新一輪融資,除在C輪就已入局的高瓴資本外,馬云旗下基金亦參與了這輪融資;1月11日,Keep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這輪融資由軟銀愿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等一眾明星機構跟投,也正是這輪融資直接讓Keep估值從不到一年前的10億美元直接翻番到20億美元;而在2020年12月,專注于家庭科技健身的公司FITURE也宣布獲得A+輪逾2000萬美元融資;主打“零售課程”已經拿到D輪融資的超級猩猩截至2020年底累計開店數達113家。

不乏投資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在當前的投資組合中,健身科技品牌數量正在增加。未來10年,食品科技與健康科技將會成為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而國家政策激勵、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都被視為有利于行業的持續發展。

盡管依然艱難,在歷經疫情大考后,接連不斷的融資消息預示著健身行業的大變革。大牌明星機構接踵而至的背后,健身賽道投資價值、趨勢何在?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多個代表性新興健身品牌,采訪多位從業人士、投資人士后,揭秘軟銀、高瓴看上的萬億健身行業大變局。


9098573113950827520.png

“冰與火”:教練涌向新式健身房

9098573113950827520.png

“我們是沒有底薪的,只有課程費。所以健身房一停業我直接沒了收入。”

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上半年不少健身房徘徊在停業與試運營之間,這期間,健身教練可能是受到打擊最嚴重的群體。磊哥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是一家傳統健身房最受歡迎的ZUMBA團課教練,但疫情一來,他所在的健身房宣布無限期停業,這等于直接砍掉了他的收入來源。

“圈內這種情況很普遍,很多教練在疫情期間3個多月都沒收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磊哥如此表示。

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團課教練,做私教3年的阿魏也是受到影響的教練之一。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直接也影響了他的收入。比較幸運的是,那段時間他在濟南,消費水平相對于北京來說沒有這么高,現在已經熬過去了。

3850882201528560640.jpeg

健身房歇業期間,健身教練的微信群并沒有“歇業”。也就是這個時候,在包括磊哥在內的多數教練眼里,新式健身房成了“香餑餑”。

“恢復營業之后,圈內不少教練去新式健身房面試了。”磊哥介紹到,新式健身房對教練專業度的要求較高。需要考察專業知識并試課。他作為ZUBMA資深教練,在圈內已經小有名氣,很順利通過了面試。

阿魏大學讀的是體育運動專業,做健身教練他表示游刃有余。自2020年9月來到北京,他通過層層面試成為了樂刻運動的私教。阿魏向記者解釋,選擇樂刻的原因是其“在圈內評價比較高”。“它坪效比較高,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疫情期間多家健身房倒閉,但樂刻幾乎沒有受到太大沖擊。”

根據阿魏提供的數據,2020年樂刻在濟南開了4家店,在北京開了11家。在疫情引發新一輪健身房倒閉的浪潮下,尤其還親身歷經過健身房跑路,客戶的押金、教練工資都沒辦法結算等事件,樂刻的攻城掠地讓他頗有安全感。

樂刻對教練的管理也讓阿魏感到輕松。而從個人方面來說,甚至能讓阿魏認為在樂刻做教練是對自己的投資。“樂刻沒有任何底薪的要求,所以教練流動性很好。只要不踩紅線,教練可以發揮專長去服務客戶。”據了解,樂刻憑借自由、彈性的教練管理已吸引入駐教練6000多名。

9109791034175431680.png

新開于北京雙井樂成中心的樂刻健身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王紫薇 攝

記者通過行業人士了解到,2020年樂刻開店及本身門店運營的成本基本依靠自身利潤維持,沒有依靠太多融資。此類新式健身房如超級猩猩、Keep等品牌在行業倒閉潮下逆勢攻城拔寨,向其未覆蓋的城市不斷拓展。

此外,線上也成了教練們在疫情期間自救的突破口。磊哥在抖音、微博上傳了不少跳ZUMBA視頻,多以基礎動作為主,這些視頻為他的賬號吸引了不少粉絲。而在超級猩猩擔任兼職教練的晟晟更是“資深”線上玩家,在疫情期間,他在抖音開了多場直播。

與此同時,主打零售式售課的模式讓新式健身房對教練和服務頗為依賴,“只有好服務、高用戶滿意度才能使用戶進行復購。這促使我們必須做好每一節課、每一個小時的體驗交付。”超級猩猩方面向記者表示。

超級猩猩對兼職教練的管理與樂刻如出一轍。與此同時,超級猩猩與樂刻也在培養更多專業教練作為后備力量。記者了解到,樂刻已在上海建立訓練中心,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自身的教練培訓體系。而超級猩猩的教練訓練基地“超猩學院”已經開跑。從2018年開始,超級猩猩開始為教練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選擇,除培訓師等專業選擇外,課程研發、業務管理也成為培訓師的職業選擇方向。

顯然,疫情之下,傳統健身房的高押金、重門店運營成本的模式暴露了短板。而擁有一技之長、可以在細分運動領域打出知名度的健身教練們開始利用疫情提供的休息機會,重整思路,利用互聯網平臺助力個人發展。磊哥、阿魏、晟晟等專業度較高的教練們除了在線上打造自身IP外,也開始向新式健身房集結。


9098573113950827520.png

宅家健身大軍因“疫”興起 消費需求加速分層

9098573113950827520.png

“我疫情期間一邊擔心會不會宅胖,一邊擔心我辦卡的那家健身房會不會跑路。”資深健身選手Lily對記者說道。

Lily有長期健身習慣,2018年4月,她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辦了使用時間為5年的VIP年卡會員。而疫情徹底打亂了她的計劃,讓她覺得一切亂糟糟的。

“我本來很不喜歡在家運動的,覺得沒有氣氛。但是宅的那段時間我還是開始了在家健身。”Lily表示,疫情期間微博話題#宅家健身打卡#讓她有了參與“打卡曬照”的欲望。后來,她所在的健身房會員群中的教練開始上傳健身短視頻,于是她逐漸加入了宅家健身大軍。

事實上,有很多像Lily一樣的健身愛好者因為宅家而培養了居家健身的習慣。與Lily“被迫”線上健身不同的是,安仔是主動轉戰線上。

“因為害怕,我慫了。”之前從來不健身的安仔表示,疫情讓他覺得不健身真的健康堪憂,“我們程序員加班比較多。之前下班回家就想躺,但是疫情讓我覺得必須強身健體了。”

與安仔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與線下傳統健身房倒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疫情期間,“健康、增強身體素質”成為全民關心的話題。

微博平臺,話題#宅家健身打卡#話題閱讀量截至2021年1月10日,已達4.8億次,評論達142.3萬條;抖音話題下,#抗擊疫情居家健身#話題播放量超3500萬次;根據安信證券發布的《疫情下的健身產業報告》,截至2020年3月17日,健身品牌Keep客戶端在AppStore的下載量達289萬……

Lily的健身房在2020年下半年開業了,但是Lily對記者表示,下半年她去健身房的次數也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我已經習慣在家運動了,我發現在家運動也能達到效果。”Lily說的“效果”更多是指“減脂”。

而小劉卻是忠實的“線下健身房玩家”。疫情之后,他隨即恢復了一周四次的線下健身頻率。“我買了私教課。私教現場指導運動的時候哪塊肌肉如何發力,我覺得這個效果很好。這是線上看視頻得不到的體驗。”

小劉的想法也得到了私教阿魏的贊同。他表示,線上的免費教學視頻多以基礎動作為主,滿足不了要求高、希望有針對性提升的消費者,“專業教練可以解決更多、更專業的問題。在專業教練面對面帶領下進行訓練,會讓消費者更有安全感,也讓健身過程更有保障。”

阿魏同時表示,目前還有部分客戶對專業健身教練的需求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中。除專業運動指導之外,健身期間的飲食搭配、心情起伏調節、身體變化等都成為他的客戶常常咨詢他的問題。“線下具有陪伴、監督功能,這可能也是對健身成果要求嚴格的客戶更青睞的原因。”


9098573113950827520.png

天下“苦”年卡久矣 新型健身房主打服務、教練和坪效

9098573113950827520.png

Lily在采訪時表示,比被打亂健身計劃更讓她焦慮的是,健身房是否會“攜款跑路”。

“開業時間遙遙無期,而我的卡還剩3年時間(沒使用)。所以那段時間我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問銷售顧問什么時候開業。但她也不清楚,她也在等開業發工資。”Lily向記者說道。

健身人士可能“苦年卡”已久。這種預付模式帶給消費者的不確定性極大。而且退卡機制也非常不友好,通常還需要再交一筆不菲的手續費。記者在閑魚客戶端搜“健身卡轉讓”發現有大量的轉卡現象。

這種預付制帶給消費者的風險早被敏銳的行業人士嗅到,一場變革也隨之開始。第一步便是顛覆原有的年卡模式。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以樂刻為代表的新式健身房推出的月卡,使得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處于可預期、可控狀態。而超級猩猩則更是將“零售模式”應用到健身行業來。推出不辦卡、隨上隨買的按次消費課程。

超級猩猩方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綁定門店或教練的形式適合新式健身房用戶的期待和消費習慣,而按次付費、不辦年卡、無條件退充值卡余額的打法可以使用戶負擔減至最低,滿足新一代消費群體靈活可控的消費需求。該模式一經推出便在市場上得到了正向反饋。

4231650297671525376.png

超級猩猩北京官舍全能店面赫然寫著“不辦年卡”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王紫薇 攝

傳統頭部健身房針對年卡帶來的服務痛點也在進行革新。

威爾士健身自2019年起開始推廣免費雙周卡增強用戶體驗,并開始縮短長期卡的銷售占比;一兆韋德加大了團操課的研發與排課占比,據《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數據,其團課月占比達30%-35%;金吉鳥計劃推出“酷小鳥”小型健身房品牌,對沖自身的大店模式。

根據時代書局發布的《2018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健身房轉讓、倒閉的原因中,74.2%是由于現金流斷裂。傳統健身房動輒上千平方的面積在全方位滿足用戶健身需求上下足了功夫,但在疫情期間,大而全導致的坪效較低成為了不少健身房難以承受之重。

記者在今年新開設于北京市雙井樂成中心的樂刻健身房看到,該健身房面積在400平方米左右。據了解,400平是新式健身房的選擇,這個空間中團課室、健身器材區域一應俱全。

在革除年卡之后,通過優質教練增加用戶粘性成了新式健身房的主要策略之一。隨著優質教練不斷流入新式健身房,新式健身品牌在教練的工資構成上也以消費體驗為核心進行正向激勵。

以樂刻為例,樂刻的私教教練沒有底薪,只有課程費收入。“樂刻評級達到四星級的教練課程費可以拿到70%,這個非常透明。所以我們對待客戶不會有‘二心’,客戶就是自己的客戶。”私教阿魏告訴記者。

據了解,傳統健身房的教練更強調銷售收入屬性,其收入構成多為“底薪+銷售提成+五險一金+課程費”結構,課時費收入可拿到35%-45%。阿魏認為,樂刻開出的70%課時費收入會讓教練對客戶更有責任感。

此外,極致的空間利用也成為健身房轉型的必修課。

建筑師出身的超級猩猩創始人跳跳,幫助該品牌在空間設計中,將“收納”功能表現得很強大。北京朝陽區官舍店的超級猩猩門店管家告訴記者,該門店操房的一側墻壁開出了足夠的收納健身器械的空間。“我也在其他超級猩猩門店做過管家,每個門店都有這樣收納的小房間。”管家告訴記者。同時,超級猩猩方面表示,超級猩猩根據國人體型開發出系列符合在同一空間里面徒手或使用小工具完成的訓練課程,減少器械占地。

6485521878736352256.png

超級猩猩門店內開辟的收納空間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王紫薇 攝

在坪效問題上,新型健身房還不斷通過減少人力來節約成本,數字化在此環節助力頗多。

以超級猩猩為例,記者了解到,客戶端、微信小程序滿足會員線上約課,約課成功后生產的密碼可以讓會員打開線下門店密碼鎖,從而自主完成上課流程。官舍門店的超猩管家已經60歲了。他告訴記者,這個門店平常的管理由他一個人負責。“上完課操房和更衣室的打掃清潔,平時負責器械、飲用水管理,也要對接商場物業。”管家表示,這些日常他一個人可以完成。“碰到比較大的事情可以找負責的‘酋’長咨詢。”酋長就是超級猩猩的“店長”,擁有三至八家店經營管理權。

疫情給了健身品牌打破固定健身場景,線上健身成為多個健身品牌轉身之選。

德勤《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指出,2020年1至5月期間,健身類APP活躍用戶數均穩定在7700萬以上,與去年同期對比,活躍用戶數單月增幅最高達24%。

一兆韋德、威爾士等傳統頭部健身房通過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發布短視頻,并開啟在線直播自救。

與傳統健身房相比,Keep從誕生之日起便擁有互聯網基因,其線上用戶體量目前已達2億。經過6年的發展后,Keep不再是單純的運動社交App,而在通過運動消費涉足智能硬件、運動服裝、輕食、輔助訓練器械等,致力于成為運動科技平臺。

此外,此次疫情到來之后,Keep便推出了線上直播,并聯合多家健身品牌及健身KOL打造直播課程,其用戶下載量更是一騎絕塵。超級猩猩、樂刻等新式健身房多是利用明星教練為主,打造系列收費在線直播、短視頻等產品,吸引消費者觀看。

麥肯錫發布的《中國消費者報告2021》指出,疫情之后,中國線上健身用戶增長達23%。

最終疫情讓嘗試線上課程的新式健身品牌收獲頗豐:截至2020年3月31日,樂刻聯合推出的團課直播消費人次達3000萬次,其聯合創始人曾在采訪中表示,線上化趨勢是必然,未來線上課程的研發能力將至關重要;超級猩猩的線上直播25天超7000萬人次收看,線上課程(SUPERMONKEY GO)被超級猩猩列為長期業務;更有消息稱疫情讓Keep“起死回生”,挽救了連續數月較為低迷的下載量與活躍度。

784957123415571456.png

Keep除了巨大體量用戶優勢,還手握中國城市健身人群的核心數據資源。Keep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E輪融資之后,Keep將繼續以大眾用戶運動需求為核心,以提供完善的運動解決方案為戰略,持續夯實自身在運動內容上的優勢,深化產品端布局。


9098573113950827520.png

萬億市場資本競逐:頭部效應明顯 邊界延伸細分領域

9098573113950827520.png

無論是教練、健身愛好者還是健身運動企業,都時刻感受著健身運動領域內部的變化。但不管如何變,在資本眼中,人們對于健身運動的愛好與需求一定是會逐年增加的。

因此,近幾年盡管資本市場趨于理性,但健身項目獲得融資的數量依舊相對穩定,是資本重點關注的體育細分領域之一。

根據三體云動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2017-2020年健身賽道獲得融資的數量分別為48起、41起、29起和42起。另據懶熊體育的數據,近四年體育領域分別有180起、148起、87起和53起融資事件。

不難看出,在體育項目獲得融資事件逐年下降的趨勢下,健身賽道獲得融資的數量依舊良好。這一趨勢不僅在國內明顯,在國外健身市場也是如此。根據三體云動的數據,2020年國外健身市場共產生67起融資事件。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GGV的投資組合中,包括Keep在內的健身科技品牌數量正在增加。“我認為,未來10年,食品科技與健康科技將會成為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也會在這兩大賽道中投入更多。”李宏瑋說。

GGV執行董事李浩軍此前也表示,在中國數億運動人群中,在巨大的消費需求之下,一定會誕生更多以數據和科技驅動的、符合新一代年輕健身用戶需求的新型運動品牌公司。

青桐資本投資總監張卓彧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則認為,健身與當代人崇尚的健康生活方式契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參與其中,整合行業的滲透率在不斷提升。“健身行業大環境向好,國家政策激勵、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都有利于行業的持續發展。我們看好健身行業。”

另有投資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長期來看,資本看到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提升,對健身的需求也在相應增加。短期來看,這次疫情的推動作用較為明顯。”張卓彧對此亦表示認同,她表示,青桐資本關注到,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居家健身相關領域有較快速的發展。

不過,該投資人士也指出,由于健身運動領域盈利能力強的品牌并不多,所以這幾年資本更加青睞于頭部品牌以及一些資產較輕的健身運動品牌,從而保證投資的確定性。

這一點,在2020年該領域的融資項目中也有所體現。有些發展較好的健身項目不僅融資金額更多,融資的頻次也越來越高。

例如,2020年完成的三次融資的金史密斯和近4個月完成兩次融資的FITURE的總融資金額均達到了數億元。又如剛完成F輪融資的頭部企業Keep,自2015年2月上線至今6年時間,共計完成8輪總金額超過6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20億美元,成為運動科技領域的“獨角獸”。

“未來這種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上述投資人士說。

可頭部效應明顯,是否就意味著這一賽道中的新生品牌就沒有機會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記者在三體云動數據中看到,在過去一年,該賽道的投融資主要分布在實體門店、服務商、健康食品、智能健身、互聯網健身、健身服飾、運動康復、健身器械等領域。而其中健康食品領域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領域,共有16起占總體的38.1%,其次為實體門店和智能健身均為7起,占總體的16.7%。

1096658252451241984.jpeg

2020年中國健身行業融資輪次

與此同時,從融資輪次來看,獲得A輪融資的數量最多為8起,其次為Pre-A輪6起,天使輪和B輪均為5起。B輪之前的健身融資共25起,占總體的59.5%。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信息,2017年我國健身人口已達到5.5億,占全國總人口41.3%,健身產業總產值達到約1500億元,近6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7%。預計到2020年,全國健身消費總規模預計將突破1.5萬億元。

不難看出,隨著消費者健身習慣的養成和對健身越來越高的要求,健身市場正在向著更加細分的領域發展。而在這些新興領域中,資本也延展了投資健身運動的邊界。有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健身行業的“獨角獸”將出現在健身領域更聚焦的領域。


9098573113950827520.png

健身場景無邊界 不局限于健身房

9098573113950827520.png

可以說,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保持健康”的意識種在了國人心中,養成健身習慣也成了多數消費者的選擇。

跑出加速度的新式健身房還將在線下繼續在一二線城市跑馬圈地,建設自身線下健身場景,強化品牌形象。

樂刻兩位聯合創始人曾表示,樂刻在業務和布局中都處于擴張階段。2021年,樂刻計劃線下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覆蓋多類型消費場景;超級猩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將在目前已經進駐的8個主要城市深耕。“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放緩了拓展的腳步,疫情告一段落了,超級猩猩預計在新年里加快恢復建設。”

然而,健身并不局限于健身房,家庭健身場景在疫情的促進下也迎來了高增長,健身器材市場也隨之水漲船高。

根據CBNData&天貓發布的《2020健身大企業新趨勢研究》,國人健身意識逐年增高,預計2020年健身器材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90后為主的新消費群體以及已婚已育女性成為健身大器械下單的主要人群。在器材中方面,跑步機成為家用場景下健身器材的中流砥柱。

1473247000091329536.png

在家健身的需求也促使線上健身的爆發,數字健身人群迎來激增。

青桐資本對家用健身智能硬件產品表示看好。張卓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家用健身智能硬件產品解決了便利性、空間以及高峰期問題。可以讓更多人在家享受專業的運動服務,通過匹配有效的內容,對運動數據進行監測并做到實時反饋,從而達到科學化指導。

張卓彧從投資角度進一步分析認為,國內健身市場正從休閑化向專業化發展,居家健身器材品牌需要硬件和內容雙向升級,這更加抬高了健身器械市場的進入壁壘,賽道會逐步跑出頭部玩家。而目前,國內健身器械品牌不僅在國內有廣闊的發展土壤,并且有出海機會。

“比起歐美,中國有供應鏈優勢。2020年,美國健身器材硬件進口市場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產品比例占到64.5%,來自中國臺灣的產品占28.1%。但未來當供應鏈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時,成本優勢就沒有太大差異了。所以健身器械品牌還需要做產品性能的提升和品牌溢價,未來健身器材智能化是一個發展方向。”張卓彧表示。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體育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統計,2019年,中國數字體育月活躍用戶超1.2億人。其中數字健身用戶超2000萬人。《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指出,Keep疫情期間月活躍用戶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過20%。

面對線上需求,超級猩猩已將線上課的發展作為長期業務,未來將著重發展。而Keep的2億在線用戶將為其提供不斷拓展線上健身場景的底氣。

同時,線上健身的產品也在被不斷擴展。智能跑步機、智能穿戴設備在需求的刺激下不斷迭代。今年初獲超2000萬美元融資的主打家庭健身場景健身品牌FITURE,于去年10月推出FITURE魔鏡,該智能鏡旨在通過“硬件+內容+服務+AI”的產品服務,打破家庭健身場景下難以得到專業反饋等痛點,為家庭健身用戶提供指導。

健身也在深入到日常吃食場景中。健身餐、輕式飲食等主打“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的吃食不僅成為健身愛好者的日常需求,也成為沒太多時間打卡健身但追求健康的用戶的消費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冰雪健身場景的規模也在悄然擴張。天貓銷售數據顯示,去年滑雪板和鞋子固定器等品類的增幅超10倍。行業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新建滑雪場里的占比逐年增加。今年1月25日,專注滑雪領域的品牌奧雪文化獲得2000萬投資。《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顯示,近三年來境內注冊的經營冰雪旅游相關業務企業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2020-2021年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將達到2.3億人次,收入預計將超過3900億元。

未來健身場景還將如何橫闊?我們拭目以待。

3516535196046313472.png

記者手記:從反人性中洞見人性 健身行業將迎更多機會 

健身一分鐘,自拍一小時。或許這一說法有點夸張,但這確實是健身房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性中“愛美”與“愛炫耀”的本質,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堅持健身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事情。

事實上,健身通常被認為是一項反人性的活動,它的本質就是和自己內心的懶惰做斗爭,不少人因斗爭失敗而半途而廢。當然,也正是這種反人性,讓健身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寸雕琢都顯得彌足珍貴。

在商業經營層面,一直以來,健身行業與其他零售業、服務業有著不同的地方——因為反人性,所以用戶們很容易去找各種理由拒絕你的服務。因此,涉足健身行業,經營者需要有一套“人性解決方案”,讓健身成為一件不那么反人性的事。

比如當新人不會鍛煉時,健身房應該提供更多的幫助解決這一痛點;又如因為疫情影響,當大家沒辦法線下健身時,健身品牌如何通過線上遠程解決大家的健身需求;再就是當大家因為苦于傳統健身房年卡而對健身房望而卻步的時候,經營者如何挽留住這些猶豫的消費人群……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健身行業的從業人士不要忽視服務者本身,從健身這件“反人性”的事件中去洞見人性,并且盡可能地滿足人性中在這方面的合理需求。

幸運的是,在歷史交替中,盡管有不少健身品牌倒下,但我們也看到不少品牌因為洞見人性而轉型成功或者迅速崛起。這些變化帶動著整個行業的迭代。這也讓我們相信,未來健身行業還將有更大的變革與更多的機會。


記者:王星平 王紫薇

編輯:李卓 王麗娜

視覺:鄒利

排版:王麗娜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