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記者新春走基層 | 是什么讓我們春節在醫院遇見她、他、她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15 13:43:07

◎記者問她有多少個大年三十沒有和家人一起過,劉藝表示已經記不清了。她給家人說今年大年三十要值班時,家人的反應是:哦,好吧。因為家人知道她不可能換班,也不可能不值班。

◎用程濤的話說:從2月10號中午到23號中午,他將“寸步不離”急診科。

◎急診科的分診臺周圍沒有電視,所以看不到春晚的新年倒計時,也聽不到牛年的鐘聲。“沒有一點點過年的氣氛。”記者說完,代敏指了指玻璃門,說:“有,玻璃上有紅字。就是過年氣氛。”

每經記者 宋思艱  文多  黃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世間所有的相遇,有意外、有注定。

又一年“新春走基層”。與我們相遇的人,有“意外”,沒見過面,不知道有什么特點;也有“注定”:不管有什么特點,必定有人因為堅守在那個地方而與我們相遇。

今天是2月15日,正月初四,大多數醫院門診將恢復日常的熙攘。其實,醫護人員的牛年,早已出發。

回想春晚倒計時前,主持人曾送上了四段祝詞,其中“壓軸”的一句是“萬民康健”。要實現這樣的美好祝福,醫護人員是重要一環。

從農歷臘月二十八開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先后采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3位醫護人員。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大年三十不著家。

 

 

武漢“戰疫”歸來的她:已記不清多少除夕沒在家過

受訪人:川大華西醫院風濕科主治醫師 劉藝

受訪時間:2月9日(臘月二十八)16:30

“我小時候是一個膽子特別小的人,不喜歡學醫。”——2月9日,劉藝在門診大樓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說道。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喜歡學醫”的人,已經當了16年醫生。

是誰讓她走上了從醫這條路?答案是:她的外公。

劉藝說,自己的外公出生于書香門第,在縣上是一個很有聲望的人,“他的修養很多人都很佩服”,外公也給了劉藝在做人和文學知識方面的熏陶。劉藝本來想學的是經濟學專業,但在高考前一年,外公患病,外公特別希望家人里面能出一位醫生,就可以更方便地了解病情。劉藝和外公感情很深,因此她覺得“既然你想我學,我就學吧”。同時,劉藝認為,自己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所以在真的當了醫生之后,“就還是要把它干好”。

也許正因為有外公的熏陶,也因為她自己有“盡己所能去助人”的愿望,這個曾經“膽子特別小的人”,卻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2020年2月,她主動報名參加了赴武漢的醫療隊。

當時,她9歲的大兒子哭著表示不愿意她去,但這并沒有動搖她的決心。她在兒子熟睡之時留下一封信,信里說:“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小家,有親人,為什么這么嚴重的疫情,大家還是義無反顧地來了呢?記住媽媽昨天說的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先生說的。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正值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之際。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戰爭了,但是病毒也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很多人因為感染病毒而丟掉生命。媽媽是醫生,在感染時期一定要站到前面的,望你理解。”(詳見2020年2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華西醫院醫生出征武漢前給兒子留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寫完這封信之后,她就離家“站到前面”去了:2020年2月7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多個科室的30位醫生、100位護士、1位工程師組成的四川省第五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奔赴武漢,劉藝就是其中之一。劉藝和她的同事們接管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兩個危重癥病區的60多個床位,30多位醫生“四班倒”。

在武漢期間,給劉藝留下深刻印象的,包括酒店的保安大叔、接送醫生上下班的公交擺渡車司機和一位病人婆婆。

酒店保安大叔給劉藝的印象是:很溫暖。如上所述,他們這一批醫生是“四班倒”,但不論她上完白班還是晚班,回到酒店之后都不會經過“空空蕩蕩的大堂”,而是會遇到這位保安大叔,大叔會給醫生們測體溫,并道一聲:辛苦了。

醫院到酒店有逾3公里的路程,因此醫生、護士上下班都要乘坐公交擺渡車。不管醫護人員分了多少個班次上下班,都有司機等候。醫護人員在酒店住了多久,司機們也就在酒店住了多久。不少司機的家距離酒店都很近,但他們都簽署了相關承諾書,要在醫護人員撤離武漢且司機完成隔離之后,才能回家。

劉藝在武漢期間,還遇到了一位有點“矯情”的病人婆婆。這位婆婆是重癥新冠肺炎病人,住院治療之前,因為長期臥床,消化功能不佳。她進了醫院之后提出各種要求,比如想要吃豆腐乳,此時劉藝恰好收到了同事寄給她的豆腐乳,準備在清潔區吃飯時佐餐,于是同事們就一起決定把豆腐乳給了這位病人婆婆。過了兩天,這位婆婆又提出,要用芝麻油拌飯才吃得下飯,于是同事們又從酒店食堂找到芝麻油,帶給這位婆婆。總之就是各種“哄著吃飯”,讓她的營養狀況有所改善。后來這位婆婆經過兩次核酸檢測,確定可以出院了卻不愿意出院,因為她覺得出去了不容易找到“對她這么好的人”。

這位2020年2月戰斗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醫生,在一年之后的2月9日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今年的大年三十她仍然要值班,初一查房,初五上門診。記者問她有多少個大年三十沒有和家人一起過,她表示已經記不清了。她給家人說今年大年三十要值班時,家人的反應是:哦,好吧。因為家人知道她不可能換班,也不可能不值班。

2月9日(臘月二十八)下午,劉藝正在問診患者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耆 攝

談到對醫生這個職業以及對醫患關系的理解,劉藝說:“醫生和病人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多信任一下醫生,這樣我們能夠更好地去戰勝疾病”。雖然“傷醫”事件讓人郁悶,但她仍然希望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老話不是說“好心就有好報”嗎?

如果把醫生飯圈化,那患者湯阿姨一定是劉藝醫生的忠實粉絲。

“劉醫生特別謙虛,很溫柔。”采訪那天,湯阿姨得知是在采訪劉醫生,就覺得自己一定要說兩句。她先是翻開了手機,給記者看自己的掛號記錄,“全都掛的是劉醫生的號”。

“去年前幾個月沒掛到她的號。我一猜就是她去馳援武漢了。”對于劉藝,湯阿姨很有信心,也很信賴。去年下半年,湯阿姨在病房偶遇回到成都的劉藝時,也是馬上拿出病歷讓劉醫生幫她看看,聽到劉藝說問題不大之后,湯阿姨就真的充滿了信心。

采訪末尾,記者問劉藝,哪一個歷史人物給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劉藝答:文天祥。因為文天祥寫了一首《過零丁洋》,另外,她的外公也姓文。

家國情懷,讓我們在這個春節,遇見了劉藝。 

手機里設置20個鬧鈴的他:“特別喜歡”自己的職業

受訪人:川大華西醫院急診科醫師 程濤

受訪時間:2月10日(臘月二十九)14:00;2月11日(大年三十)23:00

用程濤的話說:從2月10號中午到23號中午,他將“寸步不離”急診科。

這也意味著,程濤的妻子整個春節期間都看不到丈夫。于是,他的妻子干脆自己回娘家看望爸媽了。

這樣的春節經歷,在程濤的職業生涯中是連續第五次。

2月1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次采訪程濤時,他就站在急診科的分診臺后面。身邊醫護人員和患者來來去去,環境異常嘈雜,更顯得這位山東漢子的文靜。

對春節可能遇到的病患情況,他已有所預料,“(在華西醫院)危重患者的比例是明顯比平時增加的”。一部分原因,是轉院患者在此期間較多。

關于這兩周的工作安排,程濤還給記者發了3張截屏圖。這些圖片顯示,他手機里已經設置了20種鬧鈴提醒。整體時間從早上7點12分一直到晚上11點26分,有的只在周一響,有的每周一、三、四、五、六、日都會響。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不僅是春節,在擔任住院總醫師期間,他每天都會進行夜間大查房,進行心包穿刺、纖維支氣管鏡等專業技能操作,組織各類對危重患者的搶救,參與各種疑難病例和死亡病例討論。另外,還會參與科室部分管理工作。

對于連續5年這樣過春節,程濤看得很通透,“各行各業春節堅守崗位的都有,大家都很辛苦”,而他作為一名醫生,在春節救死扶傷同樣是一種職業使命。

這種職業使命,誕生于他生命中的另一個春節。在他學生時代的一個大年初二,上午看上去還挺好的爺爺,下午卻突然走了,就連醫院都沒來得及去。加上一直擔憂媽媽不太好的身體狀況,于是,程濤立志學醫。

學醫有很多方向,而他選擇的是急診科。這個科室,“難”得眾所周知。2016年1月,《人民日報》也曾發文關注急救醫生群體:因為工作本身的性質,“急救崗位招人難”成為全國多地急救機構的現狀。同時,有學術研究表明,急診科醫護人員對個人的工作環境、工作量、工作壓力、薪酬、總體感覺,不滿意率普遍超過52.5%。

但程濤在聊起急診時,用了“特別喜歡”來表達,又用成就感來解釋喜歡的原因。“經過專業的搶救之后,病人病情穩定了好轉了,那會兒的成就感其實是非常大的。”談起急診的未來,他口中也滿是期待。程濤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急診科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他還相信,將來急診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優秀醫學生會成為“急診人”。

2月11日(大年三十)23:32,程濤(左一)正與同事討論病人情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思艱 攝

在回憶去年疫情最嚴重時,程濤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強調了自己的職業感。他當時就在華西醫院的發熱門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都接觸過,但他覺得壓力并不大,“因為我們經過了專業的培訓,同時醫院也給我們充分保障了職業防護物品。這種條件下,其實壓力沒有多大”。

也許是理性、專業的急診醫生身份,讓程濤說話時帶著一股“鋼鐵直男”的味道。比如這個問題——

“讓你最崩潰的是什么時候?”

程濤答:“明明我看到這個患者有治療價值,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不管是經濟,還是說是其它的家庭原因,然后家屬放棄了,這種其實非常可惜……那種時候確實是崩潰了。”

又比如這樣的問題:

“搶救病人時,你有什么比較驚心動魄的故事?”

他回答:“搶救的時候,腦子就是高速運轉,想如何能把病人搶救過來,盡快找到是什么原因導致患者病情變化……真的沒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讓我們體驗驚心動魄。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可能更多的是患者轉危為安,亦或是家屬的一句‘謝謝,辛苦了’。”

當然,用“鋼鐵直男”來稱呼程濤只是“表象理解”。程濤的這些回答雖然看上去理性有余,但不難體會到其中包含著已經內化于心的救死扶傷的職業使命感。

職業精神,讓我們在這個春節,遇見了程濤。 

與除夕值班有“孽緣”的她:換個角度看待工作

受訪人:川大華西醫院急診科預檢分診護士 代敏

受訪時間:2月10日(臘月二十九)13:00;2月11日(大年三十)23:50

分診臺,在很多患者眼中就是一個簡單的咨詢臺。但在聽了華西醫院急診科預檢分診護士代敏的介紹之后,你會知道,這個崗位并不簡單。

病人到急診科后,分診護士會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所需的醫療資源進行分級,準確識別急危重癥患者、評估患者風險,決定患者該看急診的哪個科,是該進搶救室、胸痛中心還是普通診斷室,從而保證安全、及時、有序就診。隨后,他們還會為患者提供下一步要具體怎么進行的指引。所以,華西醫院的分診護士們,被叫做“華西小靈通”。

“小靈通”之一的代敏,是四川自貢人,2013年畢業后,她就一直在位于四川成都的華西醫院工作。從那之后到今天,8個除夕,起碼有6個她都在值班。

“換一個區、換一個組,剛好就輪到(新區新組)大年三十(值班)。”代敏說。今年,她也是除夕值班,雖然是晚班(指首日晚10點到次日早上8點),可以提前在家吃飯,但跨年那一刻,她只能在分診臺后面度過。

急診科的分診臺周圍沒有電視,所以看不到春晚的新年倒計時,也聽不到牛年的鐘聲。“沒有一點點過年的氣氛。”記者說完,代敏指了指玻璃門,說:“有,玻璃上有紅字,就是過年氣氛。”

她還說,分診臺前有個掛鐘,可以看到具體時間。但其實呢,跨年前幾分鐘,依然陸續有病人來到分診臺前詢問,她眼睛一直盯著電腦屏幕,間或望向咨詢者,也不知她是否注意到墻上掛鐘的指針已悄然走進牛年。

2月12日(正月初一)0:01,代敏(右一)和同事正回答咨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思艱 攝

春節期間,來華西醫院急診科看病的人并不比平時少,多是因為車禍、喝酒或者胰腺炎。若是小毛病,患者一般不太愿意除夕或初一去看病,所以來就診的患者都是病情比較重的。另外,與程濤醫生一樣,她也提到春節期間轉院來的重癥患者會比較多。

回憶起第一次這樣除夕值班的感受時,她先“渲染”了一下,“以前的話可能是都是在家過年……就覺得過年了該大家一起回家,一起吃團圓飯”,然后話鋒一轉,卻說在醫院過年“其實還是挺熱鬧的”。護士們過年或者過節的時候,喜歡把自己家鄉的特產拿出來,圍在一起品嘗,“就像一個美食鑒賞會”,大家一起品嘗,互相夸獎好吃。

因為畢業后的春節都沒怎么回老家自貢,初二去外公家拜年的兒時習慣已被拋卻了很久。但是,代敏并沒覺得春節的人情淡了,她說,過了春節回家也是一樣的,該干嘛干嘛,該拜年就拜年,然后該發紅包發紅包,該收紅包收紅包,是一樣的,“只是時間換了一下”。

采訪中,她也喜歡用這種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除夕值班多了,“有些東西你會更加珍惜它,比如說現在如果你讓我回家去,如果能夠吃一個團圓飯的話,(我會覺得)很幸福。以前的話,你覺得放寒假暑假之類的,(一個月)都覺得好少,但是現在能給我兩三天,我就覺得很滿足了。”

雖然很擅長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工作,但她并非不知道消極為何物。

采訪快結束時,記者說起很多醫護人員都有一句獨特的、形容忙碌狀態的句子: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很難找到。

代敏似乎感同身受,忽然聲音高了一點:那個是最基本的(狀態)。

但當記者問起她有沒有這樣一個句子來形容忙碌的狀態時,她斷然拒絕,覺得那樣的描述可能會讓自己掉進消極的漩渦,越想越不舒服。

2月12日(大年初一)0:06,代敏的同事,在急診科門口測體溫的急診科護士李瑾(左一)和唐小芳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思艱 攝

代敏與程濤一樣,在采訪中多次強調各行各業都很忙。此刻,記者忽然有點懷疑:也許人們在自己忙的同時也強調“大家都很忙”,并不是真的謙虛,而是為了安慰自己、調節自己的心態。

樂觀積極,讓我們在這個春節,遇見了代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華西醫院 春節 醫院 走基層 川大華西醫院 風濕免疫 急診 住院總 醫護人員 醫患關系 護士 預檢分診 新冠肺炎 抗疫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