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25 22:59:13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何劍嶺
2月25日是港股擬調高印花稅消息發布的次日,截至收盤,恒生指數上漲1.2%,收于30074.17點;恒生科技指數漲幅為1.45%。港股市場上,萬科企業、融創中國漲幅均超過12%,成為當日的亮點之一。
擬調高印花稅,會對港股市場的投資成本產生多大影響?作為南下的主力資金之一,公募基金又怎樣看待近兩日港股的表現?港股整體調整的原因是否該歸因于擬提高印花稅這個動作?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港股調整提供配置時間窗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印花稅擬調高之前,恒生指數處于持續攀升的通道中。
Wind數據顯示,恒生指數自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2月24日,期間漲幅已達到了26.68%,最高漲幅超過30%。
“我們將港股印花稅擬調高的行為,更多地視為一次性沖擊。雖然交易等各種成本有所上升,但是對于港股投資而言,公募基金的換手率是比較低的,受到的影響并不大。”滬上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向記者表示。
雷根資產投研團隊認為,擬調整印花稅在短期會影響市場投資意愿,同時對高價股造成一定影響,但不會改變港股被重估的大方向。本次擬提高印花稅是為了調節財政并非針對資產價格。
在雷根看來,港股上漲的核心邏輯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典型的印花稅上調案例可借鑒A股1997年與2007年,印花稅上調后短期對市場有一定擾動,然而中長期負面影響消散后,更多應關注基本面和流動性等因素。
重陽投資認為,從政策目的上看,上調印花稅被香港特區政府視作在財政收入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平衡預算、縮減赤字的一個手段。
2月24日A股和港股市場高開低走,在港股印花稅擬上調消息傳出后跌幅擴大。一方面,包括印花稅在內的股票交易成本盡管較小,但是往往被投資者視為監管當局的政策風向。歷史上看,港股市場上僅有三次在股票市場低迷期間下調印花稅,未曾有上調。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港股快速上漲,市場情緒較為亢奮,交易結構上也更加脆弱,更容易放大負面事件的影響。由于港股主要是全球機構投資者交易的市場,上調印花稅對市場交易量的直接影響并不大。
“印花稅率提升是超市場預期的,雖然我認為這個提升對投資者情緒的實質影響并不大。我認為負面情緒消化反而帶來了配置時間窗口。從過往歷次調整看,印花稅調整前后,市場交易額、指數漲跌和(印花稅率)調整動作相關性不大。”融通基金國際業務部基金經理張婷表示。
匯豐晉信海外投資總監、匯豐晉信滬港深基金/匯豐晉信港股通雙核基金基金經理程彧表示,擬上調印花稅可能更多地會在短期從情緒上擾動市場,疊加近期對于利率和通脹上行的擔憂,可能會放大波動,但是由于直接影響相對有限,因此不至于逆轉基本面改善和流向性向好的大方向。短期來看,市場調整主要受港股擬調升印花稅的影響,但背后主要原因仍是通脹和美債利率。
印花稅占港股交易成本88%
港股擬調整印花稅,給目前勢頭兇猛的南下資金帶來了一些煩惱。
Wind數據顯示,2月24日南向資金大幅流出約199.6億港元。
華泰證券策略團隊認為,股票印花稅上調+美債利率上行,會讓港股的資金交易成本和負債成本共同上升。
該團隊進一步分析指出,具體來看,當前南向交易買賣雙方均需支付港股印花稅,北向則僅是賣方單邊支付A股印花稅,而印花稅占港股交易成本的88%。因此港股印花稅率上調30%將導致南向交易成本明顯上升,但對北向資金影響相對較小。
中金公司研究部也指出,擬調高印花稅對港股市場的影響主要在于提高交易摩擦成本。
“從市場交易額角度測算,自2020年7月以來,港股日成交金額在1000億~2500億港元左右,平均為1300億港元(其中,2020年滬市港股通買盤+賣盤平均每日成交130億港元,深市港股通為113億港元)。如果將交易印花稅提升,粗略估算對應每天約3900萬港元的新增成本。”中金公司研究部進一步分析指出。
重陽投資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印花稅擬上調30%,據測算,港股綜合交易成本將上升約8%。上調后港股的印花稅將達到雙邊0.26%,高于A股等亞太可比市場和美歐等無印花稅的市場。
港交所數據顯示,2019年外地投資者交易占港股總成交金額的43%。前述華泰證券策略團隊也認為,在印花稅上調疊加當前美債利率明顯上行的背景下,港股投資者面臨的交易成本和負債成本均將上升,這有可能削弱港股市場的成交量和流動性、加劇市場的波動率。
“以美團370港元/股的價格為例,原本買一手要交37港元印花稅,提高印花稅后要交48.1港元印花稅。因此這次印花稅擬上調的消息對市場的短期情緒有影響,對市場交易也有一定打擊,但其實從公司價值的角度來看,影響基本沒有。”某私募基金權益負責人表示。
毫無疑問,去港股打新,尤其是大型中概股的回歸,是公募基金參與港股的方式之一。而印花稅率的上升,也會讓打新成本有所提升。“打新成本提高相對打新收益占比仍然比較少,因此影響不大。”前述私募基金權益負責人表示。
中信證券研究指出,港股打新中,海外市值大、賽道佳的公司往往能為投資者帶來豐厚收益。2020年上市首日總市值大于10億港元,屬于房地產、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消費并且行使超額配售權的公司,平均上市首日漲跌幅達到26.3%,較未經篩選的全部IPO打新收益率提高7.8pcts。另外,首日賣出并非是打新的最佳策略。對于上市首日總市值大于50億港元,首發市盈率大于10倍且上市首日漲跌幅小于10%的公司而言,在上市后30日賣出可獲得遠超于首日賣出的收益,上市后首日、7日、14日和30日平均漲跌幅分別為-1.4%、-0.9%、1.9%、11.2%。
市場擔憂海外市場再通脹
在眾多投資人士的眼中,國內剛性兌付打破,導致居民投資實際無風險利率下行形成的核心資產外溢效應是港股上漲核心邏輯。
前述匯豐晉信海外投資總監程彧表示,恒生指數前期持續上漲,市場本身也存在短期回調的壓力。但從核心的因素來看,2月24日大跌可能是市場對于通脹和美債利率擔憂的一次集中釋放。由于近期大宗商品漲幅驚人,市場開始擔憂2021年的通脹是否會超預期,并由此帶動美債利率上行。如果成真,很可能對港股的估值體系形成壓制。
事實上,通脹預期壓力增大,對美債利率上行的擔憂,也是港股投研人士當下最大的擔憂。
“現在,大家確實比較擔心海外市場再通脹。銅價和油價漲得比較多,銅價和油價背后代表的是原材料價格。在弱美元態勢下,會不會導致美聯儲壓低短端利率的努力失敗?會不會在維持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美股泡沫最終破滅?而這些都會對港股的估值產生一定的影響。”滬上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說。
程彧認為,短期大宗商品上漲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因此是否可持續仍待觀望。如果后續大宗商品價格回歸正常,漲幅與2021年經濟復蘇的基本面匹配,則通脹無需過度擔憂,市場壓力有望解除。如果通脹延續,則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收緊將對港股市場造成較大影響。
不過,程彧也表示:“目前從基本面來看,上市公司盈利受益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我們有很大概率在四季報看到業績向上拐點,因此個股基本面無需擔憂。外圍風險方面,國際貿易摩擦緩和以及疫苗投產后對防疫帶來的積極影響,都有利于2021年的港股走勢。因此一旦通脹預期明確,港股仍有望重拾升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