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9 23:36:35
◎如果把減稅降費比作一味藥的話,它就是單方,那么也必須有其他的“藥”跟減稅政策配套,形成復方,增強宏觀經濟環境的確定性,民營企業的發展預期會進一步穩定。
◎政府的產業政策主要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去引導、支持、鼓勵企業,讓他自己去成長。最重要的是,產業政策要給市場、給社會留以足夠的空間。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廖丹
近兩年,國家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為廣大市場主體松綁減負,讓他們能夠輕裝上陣、轉型升級、穩健發展。尤其是去年受疫情沖擊,國家減稅降費力度更是空前。
在持續大規模減稅降費后,今年政策將呈現哪些新特點?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稅收政策有哪些發力點?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企業有何切身感受?
近日,在每日經濟新聞和百度財經聯合出品的2021兩會特別系列《代表委員面對面》欄目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白云電器董事長胡德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管清友就上述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外發布,定調減稅降費,報告提出,今年將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
劉尚希表示,減稅降費的政策有三種類型,包括制度性減稅降費、階段性減稅降費和臨時性減稅降費稅。
劉尚希表示,制度性減稅降費它是長期有效的,具有可預期性,對經營主體來講,不用擔心到了某一個時間點它會突然出現調整,尤其是在稅收法定條件下,稅制的某個要素變動都需要經過法律程序。
階段性的減稅降費,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政策性減稅,它有期限,到期后是否續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此外,還有一些臨時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去年的疫情沖擊前所未有,國家便出臺了一些臨時性的減稅降費政策。
記者注意到,“十三五”時期,我國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過7.6萬億元,特別是2020年,面對嚴峻的復雜形勢,在財政收支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我國持續公布實施了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過2.6萬億元。
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如何?劉尚希認為,近年來,一年比一年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減稅降費規模應當說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點。隨著今年經濟的恢復,一定要考慮財政的可持續性,根據各方面綜合判斷,很難說再有去年那樣大規模的減稅降費。
減稅降費對企業來說有哪些積極作用?劉尚希表示,根據調研的情況來看,減稅降費對于穩定企業短期經營很有作用,但是在穩定預期方面,企業面對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需要做長期打算,不能僅僅依靠減稅降費來解決問題。
劉尚希進一步指出,減稅降費主要是為企業減負,對企業來說是增加現金流,進而增加其利潤和財力,在這一點上減稅降費的作用立竿見影。但是真正要面對未來、面對長期,比如說民營企業要作出戰略性考慮,就需要政策的確定性,要在長期來看是可預期的。
劉尚希舉例表示,如果把減稅降費比作一味藥的話,它就是單方,那么也必須有其他的“藥”跟減稅政策配套,形成復方,增強宏觀經濟環境的確定性,民營企業的發展預期會進一步穩定。譬如,減少民營企業準入的一些障礙等政策,它產生的作用是不亞于減稅降費。
胡德兆表示,在疫情之下,減稅降費大大增強了企業信心,降低企業的經營負擔,優化營商環境。
劉尚希表示,減稅降費對于不同的企業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在盈虧平衡點附近的企業,或者是有可能會倒閉的企業,受益于減稅降費,還能再活一段時間;對于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減稅降費政策是錦上添花,企業可能增大投資、研發方面的投入。總的來說,減稅降費毫無疑問地助力了經濟恢復。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
科技部數據顯示,2020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兌現減免稅額超過3500億元,同比增長約25%。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20年,受益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研發支出預計同比增長13.1%。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33萬戶企業購進高技術設備和高技術服務金額同比增長15.8%。
劉尚希表示,我們國家要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要鼓勵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力度,加計扣除就是有效的政策手段。只要企業有這種研發的行為,政府分擔企業研發創新的一部分風險,無論從國際來看,還是從我們國家過去來看,這個舉措都是非常有效的。
胡德兆對此也非常贊同,企業研發創新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風險很大。今年,政府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將提升制造業的信心。
胡德兆認為,提高加計扣除比例、降低增值稅稅率等舉措,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他建議,國家能夠在企業所得稅等方面有很多的優惠,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支持。
今年以來,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加速上漲,帶動全球通脹預期抬升。企業如何應對上游成本增加?政策如何為企業提供一個更好的營商環境,對沖不確定性風險?
管清友提到,當上游原材料漲價,而下游企業又擁有定價權時,很多中游企業就處于兩頭被擠壓的境地。
胡德兆也表示,當上游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比較大的時候,企業原來的一些訂單壓力就會非常大;還沒有形成訂單的一些合同,最終的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對于大宗商品波動,需要有一些政策性的引導。
此外,他還強調,根據市場需要搞好經營,是企業家的天職。而對于企業來說,則是更需要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營商環境。
而應對外部的沖擊,國家從宏觀政策上如何支持產業發展?劉尚希認為,政府的產業政策主要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去引導、支持、鼓勵企業,讓他自己去成長。最重要的是,產業政策要給市場、給社會留以足夠的空間,政府不要過于用力。
劉尚希介紹,一方面,政府要在宏觀上進行引導,在營商環境上進行優化,但更重要的是提供宏觀的確定性,降低公共風險水平,這個是至關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花更多的力氣在公平競爭上面,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穩定企業預期,而不是說讓企業賺“短平快”的錢。在這些方面下更多的功夫,相比選擇某個產業去支持,可能效果會更好。
針對為企業減稅降費政策,劉尚希強調,前幾年持續減稅降費在一定意義上是給企業減負了,但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觀察的話,年年都在減稅,可能會給企業造成一種等待心理,應當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