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2 19:00:28
◎隨著年輕一代潮流消費觀念形成,球鞋二級交易市場愈發火爆,一雙明星限量款球鞋價格能實現超10倍溢價,入場的鞋販子也越來越多。
◎為了實現最大利潤,雇人排隊已經是常規操作,而據小葉介紹,在線上搶購的常規操作是依靠軟件機器人。這也是“老弟”為什么放棄線上抽簽的原因:中簽概率太低了。
每經記者 舒冬妮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炒鞋早已“出圈”,球鞋證券化,用收發貨就可買賣所有權。媒體報道稱,2019年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炒鞋市場一度瘋狂……在央視點名批評后,又一度淡出公眾視野,時至2021年,曾經瘋狂的炒鞋市場現狀如何?
在采訪調查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隨著年輕一代潮流消費觀念形成,球鞋二級交易市場愈發火爆,一雙明星限量款球鞋價格能實現超10倍溢價,入場的鞋販子也越來越多。
但市場火爆的同時,記者也觀察到了球鞋市場的混亂:一級市場買不到新鞋,新鞋發售后直接流入二級市場,一雙球鞋至少倒手三次,雇人排隊已經不是新鮮事,但你可能沒見過用幾千部手機來搶購的外掛,更有球鞋品牌專賣店店長與人合作“走后門”批發,一雙球鞋瞬間猛漲8000元,一夜之間又暴跌6000元……
“在二手交易暢通的情況下,一雙鞋都翻倍了你真的還會自己穿嗎?”在已經炒了三年鞋的小葉看來,炒鞋市場之所以火爆混亂,根本原因在于市場供不應求。
雖然各大球鞋品牌也試圖限量或采取措施管理亂象,“但其實多生產幾卡車的球鞋就能解決問題了,但品牌愿意干嗎?”小葉反問。
阿迪達斯球鞋倉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21年3月,劉同學年內第二次找老師借手機,他要買鞋。這次買的是“AJ1扣碎籃板”,得物上售價1629元,發售價899元。
線下實體店和官網總是買不到喜歡的款式,劉同學已經習慣了在二級交易平臺上買鞋。
因為喜歡籃球,劉同學從初三開始關注籃球明星的聯名款,今年已經是第四年。
對于他們來說,球鞋和某一款潮服就像是校服一樣的標配,“倒不是說非要攀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日常穿搭更好看。”劉同學說。
但讓他苦惱的是,當某一款球鞋新發售時,無論是線下專賣店還是線上官網,個人幾乎無法買到,“鞋販子早都雇人排隊搶光了,我們就只能在二級交易平臺上溢價買,也得靠搶,因為越往后可能越貴……”
當然,要留住消費者,二級交易平臺也不僅僅做交易,從球鞋這個單一品類不斷拓展到衣服、包,甚至化妝品。劉同學除了買鞋,也會在平臺上看博主直播和穿搭,“得物是中國現在最大的潮流社區”,像說廣告語一樣,劉同學脫口而出。
得物APP,由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推出。官網顯示,得物定位于集正品潮流電商和潮流生活社區于一體的潮流網購社區。更早之前,得物是虎撲體育的潮流社區板塊,2015年獨立,曾用名毒APP。
根據2018年的數據,得物APP有8000萬的裝機量、1900萬的裝備鑒別量和700萬的日均活躍用戶,月度GMV近2億元,并且用戶群體75%為Z世代,在球鞋二級交易平臺中占據重要位置。
“抽簽根本抽不中,我基本已經放棄了,現在就只在得物上面買鞋。”同樣是玩鞋三年的“老弟”,幾乎不去線下實體店或者網上抽簽買鞋,只偶爾會去商場專賣店逛逛,能買到好鞋就是撿漏了。
讓“老弟”也感到驚訝的是,周二逛街時,他發現在Nike專門店,有人在幾百雙幾百雙地收購普通款球鞋,“在抖音視頻里也經常刷到,幾個鞋販子在一家店里瘋狂搬運搶購大量球鞋,搶限量款也就算了,現在連普貨也搶,就看不懂了……”“老弟”說。
如果看到球鞋品牌專賣店門口排起了長隊,其中甚至不乏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多半是因為有某款限量聯名款球鞋在做最新發售。
“你猜真正買鞋的都是誰?是真正穿的人嗎?不是,基本都是鞋販子,排隊的大爺大媽都是鞋販子雇的。”玩鞋三年的抖音博主小葉對記者說道。
2018年還在讀高一的小葉,剛接觸到抖音,刷到的視頻幾乎都是AJ球鞋,出于跟風,小葉入手了第一雙AJ,穿了兩個月之后,腳上的球鞋價格翻了一倍,在二級交易平臺上一倒賣賺了幾百元,這讓小葉第一次嘗到了甜頭。
“當時我是1400元從淘寶酷動城(淘寶戶外運動品牌店鋪集合)入手了十幾雙‘小閃電AJ1’,三四個月后就翻到了2500元。”這一筆生意,小葉就賺了1萬多,對于高二學生,這是不小的成就,之后,倒賣球鞋賺差價成了小葉課余的副業。
至今已經三年,小葉已經熟悉了倒賣球鞋的基本操作,他告訴記者,供不應求的球鞋市場從來不缺買家,缺的一直是貨(球鞋)。
小葉向記者介紹稱,對于限量球鞋,大多品牌規定一張身份證只能買一雙,所以限量球鞋通常有幾種搶購方式,線下實體店限量發售時,要么排隊先到先得,要么先線上報名再線下抽簽;而線上可以通過品牌官網或官方APP預約并抽簽;再者,就是從國外購買。
為了實現最大利潤,雇人排隊已經是常規操作,而據小葉介紹,在線上搶購的常規操作是依靠軟件機器人。這也是“老弟”為什么放棄線上抽簽的原因:中簽概率太低了。
“我曾經見過一個視頻里,三四千部蘋果手機,配套搶購軟件,不需要手機卡,就能注冊手機號,然后登陸監控全球有球鞋發售的官網。”小葉告訴記者,這樣的操作通常光設備就要幾十萬元,再加上一套軟件成本是80萬,至少需要三套軟件,加起來運行總成本超過300萬元。
“全是手機,全球幾百雙限量發售的球鞋,可能就被一兩個人搶了去,一部手機和幾千上萬部手機怎么搶?”小葉強調說,因為自己的朋友也有四十部手機專門線上搶購,所以很清楚視頻中的操作方式。
除了機器人外掛,買鞋還可以“走后門”。小葉拿鞋的方式,主要就是“走后門”:與線下專賣店店長合作,實現批量購買。
據小葉介紹,“走后門”又分為捆綁后門、加價后門和折扣后門:捆綁主要是指目標款鞋與店內其他貨品捆綁銷售,加價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式發售前加價購買,捆綁和加價主要針對限量或明星款,而折扣后門是指普貨,在批量購買時可打折售出。
“今年情人節,我和朋友入手了‘粉色冰淇淋(鞋款名)’。店長給我599元發售價,但是要捆綁1500元的其他貨品,比如其他普貨款鞋、短袖、褲子等,相當于每雙‘粉色冰淇淋’的價格就變成了2100元。”小葉舉例。
不到一周,‘粉色冰淇淋’以每雙2400元的價格在二級交易平臺售空,“一周不算快,我們當時入手了100多雙,再來5000雙,我一天就能賣完,現在手里就只剩下一點垃圾貨”。
小葉將捆綁的其他商品統稱為垃圾貨,垃圾貨也能賺錢,他不習慣記賬,不知道最后到底賺了多少錢,但確實這錢好賺。
目前,小葉在昆明、杭州和西安都有保持聯系的店主或大區銷售,但對于“走后門”,小葉并不喜歡,他覺得塞紅包、送禮、請客吃飯太麻煩。
“現在‘(走)后門’也不好做,買方越來越沒有議價權,因為鞋販子越來越多了,店長總會說已經是最低折扣最先留給你了,你不要很多人等著要,但實際那款鞋可能一點也不咋樣,但就是很多小白會接手,最后導致自己沒有什么談判權。”小葉說。
阿迪達斯最新款球鞋380蜜桃,得物售價近2000元。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你猜我們的鞋都賣給誰?”
“自然都是想買鞋穿的消費者”。
“不是,我們是賣給淘寶上的商戶、代理商、同行、鞋販子……一般都是調貨。”小葉說。
如此一來,一雙球鞋從品牌官方發售到消費者腳上,至少要轉手三次。
鞋販子都把鞋買走了,讓真正想買鞋的人無鞋可買,這合理嗎?是誰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面對記者的質疑,小葉認為,“根本問題是供不應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發售足夠量的鞋,但現在不是誰的問題,因為對于品牌方而言,限量發售是市場營銷;對于店長而言,把鞋賣出去是業績和獎金,沒有不合理”。
“老弟”也向記者表示,以前二級交易平臺沒有火的時候,線下黃牛收鞋之后全部批發給淘寶大賣家,但二級交易平臺起來之后市場價格透明,淘寶大賣家無法壟斷了。
在采訪中,小葉不止一次提到,鞋販子越來越多,“玩鞋的人越來越多了,一方面因為需求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炒鞋的人越來越多,炒股的人也都來炒鞋了”。
在小葉看來,“高開低走”是2019年以來球鞋市場與以前的最大區別,而背后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入場的人越來越多。
抖音博主的推薦及種草、短視頻的流行,也是造成球鞋價格起伏的重要推手,“就你看到的視頻都是某款鞋的推薦,或者某個明星穿了,你就會跟風去買,或者囤貨,一段時間價格很快漲起來了,但也有可能很快就會暴跌。”小葉說。
小葉告訴記者,普通博主種草的往往是普通球鞋,價格不高容易實現翻倍利潤的增長,而暴漲暴跌的更多是明星同款球鞋。“現在很多鞋販子就是盯著明星的鞋炒作,一上腳價格就飛漲。”“老弟”同樣對記者表示。
鞋圈最近的話題是“新年第一次瞎沖潦草收場的王一博春晚同款”,事情緣由是王一博在春晚開始前上腳了Nike Dunk Low聯名紅色款,該款球鞋在二級交易平臺從1000元直接上漲到10000多元,但春晚正式開始時,王一博又換了另一款球鞋,聯名紅色款球鞋價格直接跳水暴跌6000多元。
當然,小葉也會有賠本的時候。今年入手的“AJ1豬油扣碎”,因為市場銷量不好,虧了5萬多元。
一位抖音博主分享了自己囤貨“AJ1紅絲綢”的經歷,平臺顯示“AJ1紅絲綢”發售價1300元左右,他在2019年11月以4000元左右的價格,在國內二級交易平臺收購了300多雙,因為球鞋質量等原因,最后售價2000多元,虧損超過60萬元。
不過,小葉還是會繼續這一行。2020年7月開通抖音號以來,小葉現在共有18個QQ群,每個群都有近2000人,小葉租了一臺服務器,專門運行QQ群,發布各個渠道球鞋購買鏈接,賺取傭金。“在618當天, 18個QQ群兩個小時的銷售額超過千萬。”
另一位抖音博主“經營”的球鞋交流群已經開到第六個,不到一周,從二三十人變成了近三百人,在記者加入的第六群,每天都有討論球鞋的幾百條消息,時常看到有初中生或高中生在問某款鞋怎么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