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2 09:06:55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近日,據媒體報道,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銀行開始核查購房者資金來源,嚴查通過借款的方式湊首付的買房投機客。
在廣州,對于購房者資金是“直系親屬轉入的,需提供直系親屬近半年流水”“對于經核實首付來源為借貸、墊資過橋、他人借名貸款的嚴禁準入”,對于該政策及銀行核查的嚴格程度,不少業內人士評價為“史無前例”。
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政策上,目前大多數情況下施行的是30%的首付款比例。實踐證明,這個首付比例對宏觀金融穩定相當重要。從歷史經驗看,2007年美國之所以會爆發次貸危機,與美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審批過于寬松和零首付買房政策具有很強的因果關系。
因此,嚴格落實房住不炒,通過核查購房者的首付款資金是否為自有資金,以最終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從執行層面看,金融機構需要考慮到剛需的具體情況,切不可搞一刀切。例如,對大學畢業生來講,工作幾年后如果想結婚買房,大部分人靠自己的工資是難以湊夠首付的,此時必然要家里親戚、朋友的支持,這是剛需群體所面臨的切實問題。
具體而言,按照目前的首付款核查政策,非直系親屬轉入的購房資金,算不算首付款“來源為借貸”?如果按照相關的執行標準,這個資金很容易被定性為“非本家庭自有資金”。
筆者認為,金融機構在具體執行時應對剛需進行甄別,切莫為了工作簡單而搞一刀切。在具體執行時需要仔細研究,把工作做扎實、做細致、做到位,不能因為查炒房資金而誤傷剛需。因為推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目標。
對于貸款客戶,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核查買房客的意愿、是否為首套房、婚姻狀況、子女教育狀況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客戶的目的究竟是炒房還是剛需?特別是對于婚房這樣的剛性需求要靈活處理,這樣才能服務好群眾。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是很重要的民生市場,其健康發展事關每個中國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國也一直強調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此處長效機制的含義之一就是不能變來變去。因此,近年來房住不炒的政策一直在貫徹執行,即便是經濟遭遇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沖擊也未松動,這體現了中央落實該政策的決心。唯有如此才能夠引導市場預期,讓市場健康發展。
同理,金融機構對于購房資金來源是否合規方面的管理,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金融機構需要研究落實相關監管要求,標準化工作流程,細化執行步驟并長期執行。切莫形成一陣風式的管理,在監管督導下嚴查一陣,過后就恢復甚至放任,這樣無疑會對房地產的監管公信力及引導房價預期的努力造成損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