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4 22:58:30
沃爾瑪與京東騰訊、家樂福中國與蘇寧、大潤發與阿里,國際零售巨頭借力中國互聯網發展紅利進行數字化轉型已成趨勢,“徹底的數字化”成了實體零售變革的第一步。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紫薇 每經實習編輯 陳劍銳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2021年,數字化下的實體零售賽道硝煙再起。
國際零售巨頭麥德龍3月22日宣布,蔡天樂(Tino Zeiske)將自今年5月1日起接替康德(Claude Sarrailh)出任麥德龍中國總裁,負責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以及全力推動麥德龍中國數字化轉型。此前,蔡天樂在麥德龍烏克蘭擔任首席執行官。
APP銷售占比達40%、電子會員數增長54倍……康德帶領麥德龍中國與多點Dmall展開深度合作后,麥德龍中國的數字化進展肉眼可見。
麥德龍中國不是個例,沃爾瑪與京東騰訊、家樂福中國與蘇寧、大潤發與阿里,國際零售巨頭借力中國互聯網發展紅利進行數字化轉型已成趨勢,“徹底的數字化”成了實體零售變革的第一步。
在零售巨頭的下半場,IPO也成為了一個關鍵詞。
家樂福中國CEO田睿近期透露,家樂福中國在謀求獨立IPO。物美收購麥德龍中國之后,物美集團計劃將旗下3家公司物美超市、麥德龍中國以及數字化供應鏈資產打包赴港ipo的消息也已經傳來。
零售行業專家、上海尚益咨詢公司總經理胡春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零售玩家紛紛IPO背后,是尋求資本支持以期更快速的發展。
一度看似沉寂的商超零售賽道,暗流涌動。
胡春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零售數字換轉型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到店業務疊加到家業務、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是較為理想的轉型狀態。
隨著國內電商模式的快速興起,零售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麥德龍中國此前依靠自運營的會員制模式在B端吸引了不少企業客戶,但在C端明顯“水土不服”,電商培養起來的線上購物體驗,國際實體零售巨頭提供不了。
為此,麥德龍選擇與中國企業聯手。
2020年5月,長達近8個月的麥德龍中國與物美的“聯姻”落聽。時任麥德龍中國的CEO康德曾明確表達了未來會發力TO C市場、加快自身B2B業務發展、借力多點加速自身數字化轉型多個合作想法。
在被物美收購后,麥德龍集團持有麥德龍中國20%的股份,其余盡歸物美。麥德龍中國曾表示,新股權結構將實現麥德龍中國的專業優勢與物美資源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將加速麥德龍中國的B2B業務發展和全渠道零售轉型。
“聯姻”10個月后,麥德龍線上APP銷售占比達40%。
記者了解到,麥德龍的TO C市場業績“井噴”式暴增。截止2021年2月底,麥德龍中國單月訂單量較去年六月大漲近64倍,電子會員數增長54倍。
在線下門店方面,麥德龍中國全部97家門店均已上線多點智能購業務,其中26家門店已可提供到家業務,2021年4月,麥德龍中國將完成全國剩余71家門店的到家服務。
今年5月1日將走馬上任的蔡天樂出生于德國,已在麥德龍集團工作20年有余。蔡天樂在談及履新時已經表明了將延續數字化推動全渠道零售的態度,并提及將加強麥德龍在“食品配送、福利及禮品業務的競爭力”。
可以看出,除了“徹底的數字化”之外,C端市場或將成為麥德龍未來面向的重點。
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全球合伙人丁佳川曾表示:咨詢界中,國內向國外輸出的第一個知識體系就是零售。
“中國零售的很多數字化運用‘非常新’,在國外都非常少見;美國、歐洲等企業要反過來向中國企業學習經驗。”丁佳川說。
“到店+到家”是國際零售巨頭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它們對中國互聯網賦能下的線上零售早就擺出了學習的態度,如今已“學以致用”并取得一定成績,也相應的資本動作。
針對“家樂福中國將謀求獨立IPO”的消息,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成功數字化或是家樂福IPO的“底氣”。攜手蘇寧之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家樂福小程序累計注冊用戶實現從零到2000萬的跨越式發展,并推動到家業務銷售同比增長127%,整體訂單的及時履約率提升到了98.5%。
目前,麥德龍中國數字化轉型的腳步還在加快。據記者了解,麥德龍中國數字化進程中,兩大項目已排進2021年的日程表中:2021年6月,將有2家全新會員店在北京、成都開業;2021年底,麥德龍中國將完成多點Dmall OS系統的整體切換。
對于尋求IPO上市,胡春才認為,面對新零售的強勢追擊,實體零售追求IPO很好理解。“新零售背后有資本助陣,那么實體零售如果只靠著原始積累慢慢發展,先天實力就比較弱了,上市是可以理解的。”
無論是數字化還是IPO,都意味著實體零售的戰斗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下半場號角已然吹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