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7 12:55:24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今日(3月27日),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在佛山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如今中國傳統制造業比較優勢弱化,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未來如何保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穩定,探索新優勢和挖掘傳統潛力相結合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發表演講。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蔡昉表示:“當代的國際貿易已經從過去的尋求產品貿易,演變成了立足價值鏈貿易。過去你生產某一產品有優勢,我生產另外一個產品有優勢,我們各自交換。而如今我們已經不能說某個國家具有某個產品的比較優勢。以蘋果手機為例,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沒有一個廠商可以說自己具有生產蘋果手機的工廠,只能具有生產某個零部件的優勢。在國際產業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蔡昉認為,工業部類完整是產業鏈安全和優勢的基礎,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全的產業分類,意味著我們在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價值鏈環節、不同的生產要素中各自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借此牢牢嵌入全球價值鏈,并加上創新,是中國制造業的新優勢所在。
“保持制造業的比重,防止生產率的下降,積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支撐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蔡昉說道。
他提出,當下貿易投資出現了從關注供給側轉向關注需求側的趨勢。“過去我們進行貿易或者投資,關注的是你的生產成本是不是便宜,而現在關注的是你有多大的市場。”他進一步分析道,中國有14億人口,有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新脫貧的1億多農村人口未來將逐漸走向中等收入群體,還有2.9億的農民工逐漸走向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翻番,為我們贏得巨大的需求優勢,成為了中國國際競爭新優勢所在。” 蔡昉稱。
蔡昉還提到,目前實體經濟中也存在不利于生產力提高的因素,例如有些企業以保持就業、地方稅收為借口得到政府的保護,得到市場的寬容,有企業利用產業政策機會去獲取補貼,實際上成為實體經濟中生產率不高的、甚至是僵尸企業,總體上導致資源配置僵化,企業之間的生產率差距擴大。
他建議,解決這個問題要關注就業,在社會層面把人保護得更好,而不是在企業層面。國際經驗顯示,國家對人的社會支撐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未來,中國仍要依靠生產率的提高來保持經濟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