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4 16:30:49
每經記者 肖婷婷 每經編輯 畢華章
教育行業的“國企改革”仍在繼續。
校企聯合熱潮曾一度迎來巔峰時期,“高校系”企業在資本市場也較為活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紫光股份、方正集團等。
但弊端也在不斷顯現。以高校信用為背書,高杠桿的急速擴張,出現產權不明、管理混亂、科技成果難轉換等問題,使得部分高校企業效益低下,校企改革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西安等地的產權交易所接連掛牌出售多家陜西本土校辦企業股權,包括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和西安電子科大,出售的股權涵括技術轉化的科技公司、科技園以及科創基金。
也許還有人對兩年前西安交大在西部產權交易所上一口氣連掛10家公司股權一事仍記憶猶新,當時被市場評價為開啟了陜西校企改革的序幕。
時隔兩年,新一波的校企改革是否再次來襲?對于陜西這些以科研技術為主的高校來說,今后校企改革的邏輯又是什么?
從屬性上來看,出售股權的這幾家學校,都具有“硬科技”屬性。
西安理工大學旗下的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擬轉讓西安理工晶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晶體科技公司)50.0820%股權。
目前這一股權轉讓處于預披露狀態,粉巷財經(ID:nbdfxcj)了解到,待正式披露時,西安理工大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將與二股東及兩名自然人股東捆綁轉公司股權,合計達98.4%,僅有一自然人股東留有1.6%的股份。
這也就是說,西安晶體科技公司將面臨整體被“拋棄”的命運。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稱,“該公司已經停產至少五年。”從賬面上來看,這家公司負債近一億,營業利潤虧損達一千多萬。
圖片來源〡北京產權交易所截圖
業績并不亮眼,但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西安晶體科技公司前身為西安理工大學工廠,成立于2003年3月17日,主要從事單晶爐研制、開發、生產。
它的前身曾在1961年,成功研制我國第一臺工業生產用單晶硅爐,2010年曾占據國內多晶硅行業80%的市場份額。
作為曾經的國內單晶爐制造商領先者,落得如此局面,不禁讓人唏噓。
而西安交大要出售的是兩塊資產。分別為:
第二塊資產曾在2018年落地一節能環保項目,當時雙方對項目的介紹為,總投資1.5億元,占地面積約50畝,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約3億元。
“在校企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這兩年在我們交易所陸續掛牌轉讓的子公司,有20多家。”西部產權交易所一名項目負責人向粉巷財經表示。
從進度上來看,西安高校出清校企仍在進行中……
2019年底,西安交大在西部產權交易所轉讓10家公司,被市場認為是揭開了陜西校企改革的序幕。
而從這十家公司的經營數據看,凈利潤多為負,負債高企,企業經營能力堪憂。
陜西省教育廳總會計師劉寶平當時指出:通過改革,關閉或整合過去存在的“僵尸企業”、空殼企業和從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不具備持續經營條件的企業,讓高校聚焦教學科研主業,也是高校斬尾巴、甩包袱的一個重大機遇。
最近一輪校企改革是在2015年9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印發,拉開大規模高校企業改革帷幕。2018年,部分高校陸續試點。
到2019年后,高校改革開始加速,上市公司的改革方法大多數歸屬于“出讓”。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或引民資,或劃國資,十多年來高校選擇的校企改革路徑各異,對于理工科背景較強的大學,校企改革動作尤為明顯。
如華中數控(300161)作為“華科系”3家A股上市公司之一,在校企改革中引入民資,實控人變為湖北首富閻志。
而山東大學將旗下上市公司山大華特控股權轉讓給山東國投;清華校企紫光股份則引入兩江產業集團,與清華控股、健坤投資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
粉巷財經簡單統計了下,截至2020年底,“高校系”上市公司至少有83家,包含50只A股,3只港股及30只新三板股,涉及42所高校,成為資本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但是內部分化也較大,清華系、北大系控股的資產已超過千億;而當前不少高校剝離的校企中,存在經營不善、資產質量較差的校企仍不在少數。
就拿近幾年西安這幾所高校接連轉讓的資產來說,質地并不算優。
目前在西安高校中,登陸A股的高校系上市公司中,除了鉑力特外,數量寥寥,大多數參投的項目和企業仍處于孵化階段。
2018年5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對高校所屬企業進行全面清理規范,理清產權和責任關系。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文件,校企改革的時間表為:2018年部分院校進行試點, 2020年起全面推開,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如今算是進入改革“深水區”。
而對于擁有眾多高校的西安來說,下一步怎么走?
其實陜西這幾年在科創板的表現,頗為亮眼,一連走出鉑力特和西部超導這樣具備“硬科技”屬性的企業,這背后少不了西安高??蒲辛α康闹С?。
不同于傳統人文社科高校,理工科導向的高校要進行產學研轉化的需求更加強烈。
但似乎一個共識越來越明確——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圖片來源〡西安電視臺視頻截圖
前一陣子,華為牽手西安交大,二者將聯合成立超算技術研究中心,這也是一條高校進行成果轉化的路子——“借外力”,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性研究。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說,像華為和高校合作,以問題導向為抓手,會讓學校的研究更有實用價值,更快的轉化為市場所需。否則不少高校的專利成果鑒定結束或者評完職稱之后,便被束之高閣。
科學研究和商業運營如何協調,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此前,粉巷財經同一家陜西本土芯片科創企業的工程師談及這一點時,他感慨道,從學院派走向社會,要逐漸轉變思維,以符合客戶需求為前提。這個過程轉變很難,但能避免浪費很多研發資源。
而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源發地,如何尋找較好的技術承接和轉化的落地點,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領軍人、鉑力特董事長黃衛東曾經表示,高校和企業要做到合理分工,風險大、具備基礎性與前瞻性的技術由學校先做,而論證市場前景、進行工業應用則交給企業。
技術的逐步成熟到落地產業,中間牽涉諸多鏈條,需要專業的人來操盤。對高校而言,眼前的“退”又何嘗不是一種“進”。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