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6 18:32:46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預言,接下來5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時候,肯定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魏官紅
當今,新一代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并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關乎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實現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與生產力的整體提升。
但當前,如何解決我國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面臨的技術挑戰和關鍵應用難題,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技術創新,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和國家戰略,都是仍是待解的難題。
對此,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AIRS)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于4月25日至26日首次舉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2021”國際研討會,眾多中外院士、諾獎得主齊聚線上、線下,共同對人工智能、機器人及相關領域技術進行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指出,當前全球AI發展正由“弱人工智能”邁向“強人工智能”。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則表示,接下來5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時候。
1956年的夏天,一場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召開的學術會議,多年以后被認定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點。2016年春天,一場AlphaGo與世界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機世紀對戰,把全球推上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當時,僅在中國就有上億人直接或間接地觀看了AlphaGo與李世石的比賽。在此之前,還有IBM在全球大舉推廣的基于IBM Watson的認知計算,而Watson的前身就是1997年打敗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的“深藍”。
在AI發展的幾十年中,人們始終對AI存在著永無止境的想象并付諸實踐。目前,人們對AI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特別是深度學習在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基礎領域。
對于過去10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沈向洋認為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在大數據利用方面有著驚人的有效性;二是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長;三是雖然深度神經網絡有巨大進展,但通用人工智能的進展緩慢。
沈向洋預言,接下來5年,“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時候,肯定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雖然人們在AI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高文看來,當前的AI都是弱人工智能。“現在的AI其實都是用計算機去模擬人的智能。為了能夠實現模擬人的智能,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個領域一個領域的模擬。比如模擬計算翻譯、模擬語言識別、模擬印刷體的文字識別,或者模擬識別物體等,但這些系統之間不是穿插做的,相互之間不交叉的這種方式跟人(思考)的區別太大了”。
為此,高文表示,科學研究人員還需繼續積累和積淀,從而迎接強人工智能的到來,即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樣的機器是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
與此同時,高文還總結了中國當前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優勢。高文認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具有四大優勢。“第一,政策優勢。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別重視,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有很多布局和規劃;第二,數據優勢。中國人口眾多,相應的數據量也非常大;第三,應用場景優勢。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比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都豐富;第四,青年人才優勢。現在不管是在國際上最頂級的人工智能國際會議,還是最頂級的國際雜志,投稿人、參會人差不多一半是中國年輕人。”
機會總是與挑戰并存。高文也指出了目前我國AI發展的短板。具體來看:“一,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差距較大;二,在高端器件(芯片、關鍵部件等)方面基礎薄弱;三,我國還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四,在高端人才方面,我國與其他國際頂尖國家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相比,仍然不足。”
存在的諸多短板又該如何解決?高文的想法是,通過云腦來建設新一代開源共享創新平臺。目前基于超大規模AI模型訓練和推理能力,鵬城云腦大科學裝置已經在基礎研究、重大應用賦能中發揮作用。據高文介紹稱,鵬城實驗室鵬城云腦Ⅱ的運算能力是1024P,達到了E級AI算力,它采用華為Atlas 900 AI集群作為強大的算力底座,相當于目前50萬臺高性能PC機的計算能力,在AIPerf世界人工智能算力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