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06 21:33:32
每經特約評論員 張敬偉
熟悉的“五一”假期又回來了。
今年“五一”小長假有點長,3天變成了5天,雖然公眾有些抱怨其實只放了一天假,但是相比去年的“五一”小長假,今年的假期又回到疫前——景區人滿為患,高速公路又變成了停車場。但是,能夠暢快出游,本身就是放松就是幸福。
有媒體形容,火車票秒光、熱門航班經濟艙一票難求、熱門景區門票售罄、酒店民宿預訂火爆……2021年“五一”可謂是有史以來最熱黃金周。
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五一”假期預計全國客運量將達2.65億人次,每日客運量將達5300萬人次。客流總量上升至接近2019年水平;比2020年同期上升120.1%。
從假期的不完全消費數據看,消費市場真正實現了報復性復蘇。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數據,5月1日和2日,銀聯網絡交易金額為7543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5.5%,較2019年同期增長6.9%。網聯平臺共處理網絡支付交易35.24億筆,金額2.06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6.16%和45.11%。
旅游方面,機票、門票、酒店等預訂量顯著超過2019年同期;餐飲方面,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前三天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顯著,成為近5年來最高;購物方面,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監測顯示,假期前兩天,全國各大城市重點商圈人流量明顯增長,其中長沙、深圳、南京、天津等地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去年此時,復工復產復商復市艱難啟動,消費市場因疫乏力。今年“五一”假日經濟,具有標準意義。一方面,消費數據和去年同比意義不大,和2019年同期相比更具參考性。若消費數據和2019同期持平,已意味著消費市場回歸常態,若是市場同比增長則代表消費市場真正復蘇。另一方面,中國真正進入后疫情時代,其他經濟體尚未完全走出疫情陰霾。尤其印度疫情失控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或拉低全球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
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極具戰略前瞻性。消費市場復蘇,內需動力增強,使國內大循環澎湃有力,即使國際循環受阻,中國新發展格局因為具有雙引擎配置而不至于動能衰減。
今年“五一”假期的人滿為患、一票難求和公共服務質量跟不上的諸多問題,在后疫情時代就有了特殊意義。這不是簡單的公共治理短板,而是復雜的市場辯證,無論從消費市場活力和人的消費心理看,都是積極向上的。
一是中國抗疫成效顯著,全市場基本恢復正常。所以,人們才能走出家門,在“五一”假期放心出游,大膽消費,激活消費市場活力。
二是國人消弭了疫情焦慮,即使有些地方出現疫情偶發,也能通過有效治理迅速消滅疫情。因此,相比外國人中國有滿滿的幸福感。國人不僅消除了疫情帶來的焦慮,而且也能通過自由出行驗證中國成功的抗疫成果。
三是被抑制的消費動能被真正激活了,報復性消費終于來了。報復性消費,從去年清明小長假開始,市場就不斷預期,然而只要疫情形勢沒有真正緩解,消費市場就不可能真正復蘇。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后疫情時代,雖然外部市場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國內市場已經徹底走出疫情陰霾,打通了國內市場大循環的任督二脈,內需市場活力釋放,被抑制的消費動能被激活。報復性消費就在這個“五一”假期水到渠成實現了。
四是符合中國經濟復蘇的基本邏輯。從世界銀行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紛紛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或超8%。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8.3%,實現了近25萬億元的GDP總量。這個成績單堪稱“優秀”。
除了可觀的“國富”,民富也相當搶眼。第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7%。GDP大增長,意味著中國經濟復蘇的基本面良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凸顯國人有錢消費也敢于消費。國富疊加民富,轉化為消費市場的激情,形成了線上到線下熱鬧消費的場景。
熟悉的“五一”假期又回來了。這個“五一”假日經濟不僅具有足金成色,而且更具象征意義。經過疫情考驗的中國,不僅實現了“戰疫”的偉大勝利,而且給全球提供了中國式高效治理的范本,更為全球提供了內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模式。
“五一”假期消費市場的全面復蘇,凸顯14億人的中國大市場具有強大的內循環潛能。而且,從一季度的外資外貿情況看,也出現了雙雙較大增幅的趨勢。據商務部消息,2021年一季度,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263家,同比增長47.8%,較2019年同期增長6.7%。同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2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9%(折合448.6億美元,同比增長43.8%;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一季度外貿增勢呈現良好態勢,好于疫情前水平。這意味著,國際循環動力滿滿。
好消息還有,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進入傳統商業銀行開設公私賬戶階段,也在“五一”假期期間啟動支付服務。在上海“五五購物節”,數字人民幣支付服務正式在優衣庫上線,助力消費數字化轉型。當全球為比特幣狗狗幣等數字幣過山車式的炒作煩惱時,數字人民幣正在開啟中國市場的新消費時代,為數字經濟提供新助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