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藍湖資本魏海濤:四大紅利“加持”中國智能制造,關注降本增效和破舊立新的投資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09 15:56:23

◎“國家的頂層設計之下,行業發展自身有非常強的、重要的底層邏輯支持。在政策和市場兩者很好的互動下,整個智能制造領域已駛入快車道,正誕生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原生公司?!?/p>

◎“智能制造未來的發展核心一定是降本增效,但這也需要時間和過程,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人要有更多耐心去等待和陪伴創業者找到好的產品和模式?!?/p>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2015年“中國制造2025”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已經進入第二個五年了。在沿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向前行的道路上,中國制造業摸索了5年,取得了大量突破,但也仍然有比較明顯的短板,離真正的“智能化”還存在一定距離。

另一方面,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從發展路徑、具體目標和重點任務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劃,各省市也相繼出臺文件、加碼真金白銀的舉措來支持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對行業來說無疑非常利好。

中國的智能制造正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面臨著什么樣的機會與挑戰?哪些細分領域有機會率先跑出來?創業者和行業生態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專訪了藍湖資本(Blue Lake Capital)合伙人魏海濤,他為我們分享了對這個龐大產業鏈的洞察、藍湖資本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邏輯以及給創業者的建議。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四大紅利“加持”,智能制造未來十年持續進化發展

來自券商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15年時間里,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占比從10%左右一路攀升至25%以上,展現出極大的活力與韌性。

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核心引擎。但縱觀中國制造業發展過程和整體面貌,“大而不精,大而不強”又是一個真實寫照。正如魏海濤所說,雖然中國制造業體量非常大,但是發展的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集成電路、高端數控機床甚至新材料等相對比較高端的領域,我們在整個產業鏈里處在相對比較低的位置,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頒發的重要背景。

他表示,在這些前提下,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將在未來十年持續推動智能制造領域的演進和發展。具體看來,有四個方面的紅利是非常確定的。

首先,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魏海濤指出,中國不僅制造業體量最大,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全部工業產業分類的國家。這背后隱含的邏輯就在于,我國的制造業場景非常豐富,創業者可以在廣闊的應用場景中去發掘商業應用的機會。

第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全球性經濟活動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中國制造的公司面臨的機會也是全球化的,消費電子變遷下的中國品牌正在全球崛起。

第三,優質創業者的人才溢出。例如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的研發部門、本土制造企業的優秀人才等,都為創業團隊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第四,優質的工程師資源。這得益于近年來的高校擴招,整體勞動素質的提高給行業帶來非常多的人才儲備。這種情況在全球都是不多見的,也給創業團隊帶來了非常好的人才供給。

“縱觀這幾個維度,國家的頂層設計之下,行業發展自身有非常強的、重要的底層邏輯支持。在政策和市場兩者很好的互動下,整個智能制造領域已駛入快車道,正誕生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原生公司。”魏海濤表示。

關注降本增效和破舊立新,“國產替代”是中國制造業必經之路

成立于2014年的藍湖資本是新一代研究驅動的風險投資基金,重點關注包括企業軟件、智能制造等領域在內的早期成長型企業。在智能制造板塊,這家機構投出過怡合達、超卓航空、精實測控、海富電子、昆宇新能源、甄云科技、哇力機器人等一系列優質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方法論。

事實上,“智能制造”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的名詞,它不僅是硬件上的投入與升級,算法層面的建設也必不可少。據魏海濤介紹,藍湖資本核心關注信息化設備、數字化賦能和降本增效等賽道。

在龐大的智能制造領域,藍湖資本循著存量和增量兩大邏輯去發掘細分機會。

魏海濤介紹道,“存量邏輯”指的首先是在巨大市場中找到明確的市場機會;其次,創業公司選擇的切入點要有非常巨大的市場空間。重點關注在大體量的市場中,尋找幫助提升行業效率和實現國產化替代的公司。

以進口替代為例,近一兩年來這個話題熱度相當高,而它其實是中國制造業的一條必經之路。無論是高端制造業的回流,還是來自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中低端分流,都讓中國制造業必須打造自主技術體系。正如魏海濤所說,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邁入了技術密集型行業進口替代的階段。從進度上看,進口替代最先發生是在一些偏裝備的行業,例如機器人、半導體裝備等。中國自身并不缺乏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進口替代這一趨勢也是不可逆的,但是“一定要做好長期跟國外公司競爭的準備,畢竟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始終是由產品決定的”。

而“增量邏輯”,其核心則是在于通過運用新技術,用一種破壞式的創新方式去重構產業鏈。由此產生的市場空間并不是一個存量空間,新需求都是由技術突破所創造出來的,這種“破舊立新”將帶來更大的增長機會。

智能制造創業者素質迅速提升,藍湖資本多角度賦能被投企業

在藍湖資本內部,同事們對魏海濤有一個描述叫做“蹲在工廠里的投資人”。在制造業做了十余年的投資,他對于這個領域和從業者的變化都有著深刻的體會與觀察。

在談到智能制造創業者的特點時,魏海濤發現整體創業者的素質在迅速提升。一是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青年才俊,“以前這類人才大部分都被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吸走了,基本不太會出現在工業或智能制造等領域。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失,越來越多有能力的年輕人開始去做一些‘啃硬骨頭’的事情,這是非常棒的”。這群年輕人沒有包袱,做事情有沖勁和活力,核心需要搞定的就是資金和產業資源。另一類則是具有企業家特性的創業者,他們自帶資源、資金,有過成功的管理經驗,懷抱的格局和做的事情也更加宏大,但也需要避免過于相信過去的成功經驗而產生路徑依賴。

作為投資人,魏海濤對自己的定位是“副駕駛”,不過多插手團隊的管理,而會在公司前行路上的戰略產品規劃、競爭策略分析、市場變化等方面多為“駕駛員”做提醒和建議。

在他看來,錢在智能制造領域發揮的作用不會像To C投資那么關鍵。“因為制造業非常注重產品和技術本身在客戶端產生的價值,即便通過大量砸錢,業務的增長也不會像To C產品那樣迅猛。”在智能制造領域創業,一個好的產品路線圖對成功與否起著關鍵性作用,“在工業領域,某個產品或許在某一時間段內存在階段性壟斷的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兩三年后產品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這個時候后續產品能不能跟上就非常關鍵。”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領域具有強落地需求,組建一個完整的、有能力的團隊也是題中之義。有經驗的領導團隊、市場、產品、技術等一個也不能少,并且要讓他們不斷地在公司里面發揮自己的優勢跟強項。

而在這些方面,藍湖都會為被投企業提供支持,與創業者的能力形成有效互補。

“智能制造未來的發展核心一定是降本增效,但這也需要時間和過程,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人要有更多耐心去等待和陪伴創業者找到好的產品和模式。”魏海濤總結道。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藍湖資本 魏海濤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