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18:02:06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簡稱,是衡量企業可持續性與社會影響力的三個核心要素,由聯合國于2004年首次提出。隨著2006年負責任投資組織(Principle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的成立,積極推廣ESG投資,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紛紛采取行動推動ESG投資進程。歐盟國家甚至強制大型企業與養老基金管理人定期披露ESG信息與ESG投資流程,強調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重要性。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ESG基金與相關金融產品表現普遍優于非同類產品,更使得ESG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開始重視ESG表現好的企業在風險規避與投資回報上的長期價值。目前ESG投資在海外已形成一定規模,且逐年增長,毫無放緩的跡象。隨著對外資的開放,中國企業的ESG表現也將成為投資者眼中重要的參考因素。
氣候與環境主題作為ESG的主要因子,使ESG投資為“碳中和”提供了明確落腳點,成為重要的投資風向標。
一直以來,ESG投資市場都以養老基金這類長線資金為主要參與者,其實家族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更具先天優勢。
不僅是因他們更看重長線回報,家族幾代累積下來的資本也使他們更容易在可持續領域形成較大影響力。根據2020年普華永道發布的第10次家族企業調查報告《家族企業調查2021》,全球家族企業所有者對ESG投資理念較為落后,比起將著力點放在ESG等可持續投資策略上,更多的家族企業家仍停留在過去,更傾向通過慈善捐贈來增加其對社會的影響力。
瀚倫投資,一個眾多知名海外家族的長期陪跑者,也是ESG投資的積極踐行者。其核心投研團隊擁有豐富的海外基金管理經驗,從1997年便開始專注服務機構客戶、家族財富、超高凈值客戶在大中華區的投資和基金管理。瀚倫團隊在2011年底之前為英國馬丁可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著超過50億美元的大中華地區投資基金,也曾經管理過索羅斯家族基金,比爾·蓋茨、瑪琳達基金,通用汽車養老金專戶,服務過美國大學的養老金和公益基金的投資者。
瀚倫始終注重長期資產配置,不僅體現了其對可持續投資理念的重視,更側面反映了他們在長期投資上的成功,正吸引更多的家族企業家們將資產托付于他們。瀚倫希望他們投資的公司能夠對社會和環境帶來有意義的積極影響。ESG投資的理念比較適合瀚倫以走訪公司和選股為主的投資流程,并且該理念已經貫穿到其不同的投資策略中。值得注意的是,瀚倫一直是主動的投資者,而非基于指數的被動投資者。瀚倫更多的是采取定性的,而非定量得靠ESG打分的方法進行投資。
以早期的康哲醫藥為例,瀚倫便是看中其迎合了醫改、城鎮化、老齡化趨勢對醫療服務的長期潛在需求。在該大環境下,瀚倫更是緊接著投資了西藏藥業等其他醫藥公司,成功站上了國內醫療行業的發展風口,獲得了超額收益。
該基金的投資策略是:通過投資那些有助于改善環境和提高人民福祉的公司,來尋求長期穩定的回報。那些基本面優秀,且能成為ESG實踐的先行者和執行者,在遵循ESG相關標準下,業務能夠可持續發展,并且不斷改善盈利能力的公司將得到該基金的關注。能夠符合瀚倫社會責任投資策略的標的,通常滿足以下條件:管理層持有股權、高成長(年盈利增長>20%)、給股東分紅、與投資者/股東保持良好誠摯的溝通、致力于改善環境和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
當然,瀚倫的ESG基金不會投資那些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或缺乏透明度的公司。
實際上,2020年的ESG風口使許多金融機構都開始關注ESG相關投資領域。根據晨星的數據,僅2020年,ESG相關的開放式基金與ETF的凈申購金額就達511億美元,是2019年的2倍以上。但同捕捉醫療風口一樣,瀚倫之所以穿越牛熊仍舊屹立不倒,在于其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發起首只ESG基金,是瀚倫對另一長期可持續投資領域的全新布局。
根據MSCI ESG Research LLC 2020年的一項研究,4個整合了ESG概念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歷史表現均優于基準指數,這使對新興市場感興趣的投資者進一步關注其企業在ESG上的表現情況。因此,在碳中和的大環境下,除了中國資本開始關注企業在環境上的表現,海外資本市場也愈發注重企業的ESG表現以判斷其投資潛力。
但與剛進入中國的海外管理人不同,瀚倫投資團隊成員已經在一起磨合了20多年,整個團隊累計擁有豐富的股票市場分析和研究經驗,建立起了一套立足于中國市場的投資原則和策略,也是A股較早的QFII基金經理。
此外,瀚倫的語言與經驗優勢使其在海外資本中脫穎而出,成為海外資本投向中國A股ESG市場的優秀選手,瀚倫也在持續為投資人創造長期穩健的可持續回報,努力做至善至美的資本。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