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8 23:17:04
扣除沙塵影響后,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7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100%,243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在80%-100%之間,74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在50%-80%,3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低于50%。51%的超標天數,PM2.5都是污染物中的“罪魁禍首”。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六普到七普,十年間全國人口增加了7205余萬人,千萬人口城市名單也在不斷“刷新”。
在以往城市人口吸附能力的比拼中,經濟指標往往備受重視,而隨著大城市人口的不斷擴張,生態環境在人口競爭力中的權重正在上升。
巍峨的群山,縱橫的河流,廣袤的草原,肥沃的農田,遼闊的海洋,構成了我們美好的、賴以生存的家園。每年,生態環境部會發布生態環境的“體檢報告”。
5月26日,《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下稱《公報》)對外公布,從各項指標上看,相比2019年,2020年的大氣、淡水等領域的生態環境都有所好轉。
不過,正如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所說:“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生態環保仍然任重道遠。”
圖片來源:攝圖網
抬頭能否見藍天,呼吸能否無霧霾,這是普通人對生態環境最為直接的感受。
2020年全國空氣質量如何?
據《公報》顯示,扣除沙塵影響后,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注:含直轄市、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和盟,以下簡稱337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
202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全部城市數的59.9%,13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
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
其中,17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100%,243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在80%-100%之間,74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在50%-80%,3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低于50%。51%的超標天數,PM2.5都是污染物中的“罪魁禍首”。
全國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PM2.5濃度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濃度呈波動上升趨勢,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時有發生。柏仇勇表示,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
從區域上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3.5%,PM2.5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
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2%,PM2.5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
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0.6%,PM2.5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
168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排名也充分顯示出上述地區差異,排名后20位的城市,集中在山東(5個)、山西(5個)、河南(4個)、河北(5個)、陜西(2個)五省,多數分布在黃河下游流域。
翻看2018年、2019年的環境公報,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墊底的城市,始終都是這幾個。
梳理近三年的“墊底排行榜”,樂觀地看,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進步。
比如河北保定,雖然一直在榜單中,不過倒數位數逐年提高;比如河南鄭州、陜西西安,過去是榜單常客,2020年的空氣質量不再是倒數20名的序列。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城市水質如何?地下水是否適合使用?山川河流還清澈否?《公報》給出了我國淡水環境方面的數據。
全國Ⅰ~Ⅲ類水質斷面(點位)比例為83.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6%。全國地下水水質不同程度超標。
銅川、滄州、邢臺等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
對比空氣質量城市排名來看,河北邢臺、山東濱州、山西臨汾、河南鶴壁、山東聊城,這五座城市無論是空氣質量還是地表水質,都排名倒數,大氣、淡水生態環境較差。
論我國河流、海洋水質情況,柏仇勇表示,全國近岸海域有8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總體上仍不樂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升。
從上表可以看出,西北諸河、浙閩片河流、長江流域、西南諸河和珠江流域水質為優,黃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質良好,遼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為輕度污染。
日前,黃河流域途徑的河南、山東兩省,簽訂了一則“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這兩個毗鄰省份約定,以黃河干流水質變化為補償依據,若水質全年均值達到Ⅲ類標準,兩省互不補償;水質下降一級,河南給山東6000萬元補償資金;水質上升一級,山東給河南6000萬元。
這是黃河流域第一份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此后河南與陜西、山西也將簽署類似協議。按照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的要求,沿黃九省(區),鄰近省(區)都將簽訂相應的生態補償協議,構建黃河上中下游齊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能源消費方面,《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比2019年增長2.2%。相比2019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0.1%。
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0.6%,原油消費量增長3.3%,天然氣消費量增長7.2%,電力消費量增長3.1%。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相比2019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
自2016年以來,年能源消費總量共上升了3.2億噸,煤炭依舊是消費量主力。
根據時間表,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當前,有省市陸續向外披露已啟動或正在編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總體而言,各區域的碳達峰路徑,主要涉及到能源、產業結構調整。不過,不同發展程度、資源稟賦的地區也有獨有的特性。
據能源基金會近日披露的一項較為樂觀的考察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已有13個省市實現碳達峰,包括北京、上海、江蘇等,這些城市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約40%。
另外,占據全國碳排放總量約40%的10個省市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碳達峰,包括廣東、浙江、重慶等。還有7個省市的碳排放還在繼續增長,占排放總量約20%,包括內蒙古、寧夏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